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常识 > 其它 >

暑去秋来

http://www.newdu.com 2021-09-03 国学网 郑学富 参加讨论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之后,尽管还会出现“秋老虎”天气,但是整体趋势是气温逐渐下降,将告别烈日炎炎的酷暑,真正迎来了天高云淡的秋天。
    处暑之后,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气温逐渐下降,民谚说“立秋处暑天渐凉”。但此时的白天气温仍较高,早晚温度降低,昼夜温差逐渐增大,正如民谚所说“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宋人苏泂在《长江二首》中写道:“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宋人仇远《处暑后风雨》诗云:“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处暑之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撤退,蒙古冷高压逐渐南下。在冷高压的控制下,形成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阴雨天气减少,天空不见夏时的浓云密布,而是蓝天白云,舒卷自由,任意潇洒。中国长江以北地区秋意渐浓,出现了秋高气爽的美好天气,凉风习习,心旷神怡。民间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宋代诗人张耒有“秋高孤月静,天末巧云长”的诗句。此时,适宜畅游郊野,登高望远,迎秋赏景。
    处暑日前后正逢中元节,民间称“七月半”,也是祭祖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习俗。现在民间还有七月十五上坟的习俗。七月半还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期,我国沿海地区的渔民有开渔祭海的民俗,祈盼海神保佑渔民顺利出海捕鱼,也为出海的男儿敬酒壮行,祝愿满载鱼蟹,平安而归。
    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天地始肃”意思是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吕氏春秋》上说:“天地始肃不可以赢。”即是告诫人们秋天天地肃杀,人也应该顺应自然,做到收敛而不骄淫。《宣和遗事》前集曰:“君由天而臣由物,天能发生万物,亦可肃杀万物。”古时候,人们认为在人类和自然界万事万物之外存在着一个能支配万物的造世主。灾害、瘟疫、祥瑞、丰年都是上天赐予的,因而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天意。春夏是万物滋育生长的季节,秋冬是肃杀蛰藏的季节。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应当“春夏行赏,秋冬行刑”。如果违背天意,就会招致灾异,受到上天的惩罚。所以,古时的“秋后问斩”,即是为了顺应天地的肃杀之气而行刑。
    “禾乃登”。“禾”是指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唐代诗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云:“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有利于农作物养分的积累,果实成熟得快。农谚“处暑禾田连夜变”“处暑三日无青谷”“处暑三朝稻有孕”等,都说明处暑后田地里庄稼的变化。农谚“处暑高粱遍地红”“处暑三日割黄谷”“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处暑拔麻摘老瓜”“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等,意思是处暑之后,沃野千里,高粱羞红了脸,棉花笑裂了嘴,瓜果也都熟透了,稻谷随风翻起金色的阵阵波浪,处暑真正进入秋收的季节,家家户户忙着修建粮仓。宋代诗人吕本中有“尚可留连否,年丰粳稻香”的吟唱;现代诗人左河水有“日行南径斜晖里,割稻陌阡车马驰”的诗句。诗人以形象的笔触,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忙碌、喜悦的秋收景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