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阅读的? 赵丽宏:我的读书生活开始得比较早,这得益于我的姐姐。记得我姐姐上三年级的时候,我只有三岁,她以教我识字为乐。到我四五岁的时候,已经识了两千多个字,读书就起始于那时。在读小学前,我就已经读完了《西游记》。我的家庭并不是书香门第,小时候,家里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书架,也没什么藏书。我小时候读的书都是哥哥姐姐借来的。他们读什么,我就读什么。我的姐姐可以算是一个文学青年,她的阅读品位不俗,她的选择就是我的选择,所以我在小学两年级的时候读《巴黎圣母院》《聊斋》,三年级的时候读《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堂吉诃德》,还有巴金的《家》。在上中学前,我就读了不少世界名著。当时读那些书我也有很多地方不理解,但是觉得有趣。这种大量的、不加选择的、囫囵吞枣式的阅读,其实还是很有好处的,我对文学的热爱,就起始于童年的阅读。那时,我还养成了快速阅读的习惯,这使我可以比别人读更多的书。小学毕业那年放暑假前,我摔断了手臂,无法出门玩,就天天在家读书,靠着一张图书卡从街道的图书馆借书看,一个暑假,居然读了五十几部长篇小说。这样的阅读经历,对我后来从事文学是一种无形的准备和积累。我认为,读书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件一本万利的事。一本薄薄的书,可能凝聚着一个智者一生的心血和追求,作为一个读者,只需要花很少一点时间就可以阅览他一生的智慧结晶。读一本好书,可以走进一个智者的生命,跟着他活一次。一个爱读书善读书的人,他的见识可以无限拓展,他的生命可以无限延长。 “文革”中您有过插队的经历,那时候的阅读是怎样的状态? 赵丽宏:当时我曾报名去黑龙江,但是因为家庭出身不好,没有被批准。这对我的打击很大。我选择了去故乡崇明岛“插队落户”。在崇明岛,开始了我的人生的第一课。在我简单的行囊中有几本书,其中有《野草》《朝花夕拾》,也有后来在旧书店得到的《飞鸟集》。刚到农村时,我的心情灰暗,看不到前途。我插队的村庄很贫穷,生活很苦,住草房,吃粗粮,干重活,连电灯也没有。这些我能忍受,更可怕的是孤独。好在这种灰暗的情绪并没有将我淹没,我很快找到了生活的目标。回想起来,改变我心情和精神状态的原因大概有三个。第一个原因,就是那些我曾经认为无法交流、不可理喻的农民,他们改变了我对人对生活的看法。他们为我分揽重活,给我送吃的,这让我感到很温暖。他们发现我喜欢读书,就自发地把家里的藏书都找出来送给我,我前后大概得到八九十本,其中有不少古典名著,如《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孽海花》《千家诗》,也有外国小说,如辛克莱的《王孙梦》,《福尔摩斯侦探集》,还有《三侠五义》《七子八婿大团圆》《卧虎藏龙》这类旧书。最使我难忘的一本书是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送我的,八十岁的老人,挪动着一双小脚走很远的路给我送书,是一本1936年的旧黄历。这本书对我没有任何用处,但我非常感动,对着这本破旧的书直流眼泪。我不知道她怎么会把这本老黄历保存这么长时间,她把这书当宝贝送给我,似乎是笑话,但我看到的是农民的善良和真挚的爱。这样的真情,给了我很大的安慰。第二个原因,是书,书改变了我的生活。一天收工后,我在做饭,一个不识字的老妈妈过来帮我做饭。她上灶,我生火。她随手扔了一本书给我做火媒,我发现这是一本我没有读过的外国小说,是俄罗斯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的短篇小说集。老妈妈告诉我说,这书是在村外的一所学校中捡来的。这样的事情,让人难以置信,犹如童话故事。我后来在那个乡村学校找到了一个被废弃的图书馆,其中有很多有价值的好书。当时的感觉就像一只饿极了的老鼠掉进了米缸,我在那里待了整整一天,挑出了所有我认为值得读的书,装满了几个大麻袋,然后到生产队借了一辆拖车运回去。从此以后,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天在干很累的农活时,想到草屋里有一盏亮着的油灯,灯下有很多好书等着我去读,就觉得苦痛可以忍受,生活是有期盼的,活着是有意义的。 您愿意列举自己最喜欢的十本书吗? 赵丽宏:二十多年前,曾经答应一家报纸为读者推荐十本书,并且说明推荐的理由。但要从浩瀚书海中挑出十本书来,实在是一件费神的事情。因为,我喜欢的,或者说我认为非常值得一读,并且可以反复读的书,绝不止十本。这样的推荐,无法不带一些随意性,它们只能反映我作为一个读者的个人偏好。我还是选了十本不同类型的书,形成了这个书单。我推荐的十本书如下:一、《唐诗三百首》。孙洙编选。识字的中国人,都应该读这本书。熟读或者背诵这些流传千古的诗篇,你会懂得中国语言和文字的魅力,以最简洁凝炼的文字,表达最奇丽璀璨的感情和思想。二、《红楼梦》。曹雪芹著。这部小说写了人世间所有的酸甜苦辣,每种滋味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虽然是过去的时代,但却处处能使人联想到现代。这是人类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三、《堂吉诃德》。塞万提斯(西班牙)著。人类虚构文体中一次绝妙的创造。在一个不可能存在的人物身上,叠现出任何时代都可能重复的精神。四、《复活》。托尔斯泰(俄国)著。托尔斯泰的书都值得一读,《复活》只是其中一本。人生的轨迹是多么曲折,当生活和命运击碎了幻想的气球,下坠时,你要抓住的是什么? 五、《飞鸟集》。泰戈尔(印度)著。一个人和自然奇妙的融和。通过自然的声音和形象,传达出深远美妙的哲理。这样的传达方式,使许多哲学家枯燥的说教相形见绌。六、《野草》。鲁迅著。灵魂的追寻和挣扎,找到了一种优美曲折、引人入胜的途径。如果只写了这一本薄薄的书,鲁迅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七、《瓦尔登湖》。亨利·戴维·梭罗(美国)著。一本可以使人拒绝浮躁,走向宁静的书。八、《随想录》。巴金著。读《随想录》,常使我想起卢梭的《忏悔录》。如此真诚地评说历史,如此无情地解剖自己的灵魂,在当代中国作家中,有几个人有这样的勇气? 九、《马背上的水手》。欧文·斯通(美国)著。这是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传记。喜欢这本书,并不等于认为杰克·伦敦是世上最杰出的作家,然而这位奇人人生旅途中的惊涛骇浪,却震撼人心。十、《西方的智慧》。罗素著。值得深入阅读的西方哲学著作不少,这是我喜欢的一种。以智慧、豁达、平和的态度向世人阐述西方哲学的历史,犹如不慌不忙描绘出一条波澜壮阔的思想大河。 您有怎样的枕边书? 赵丽宏:枕边确实一直是有书的,但并不固定。枕边的书无非是两类,一是因为喜欢而一读再读的,那可以开出一个长长的书单,但它们也不可能永远占据着枕边的位置。我上面推荐的十本书,只是这个书单中的一小部分。二是正在读的新书,也可能放在枕边。读新书的场所,可能在书房,可能在旅途,可能在一切能不受干扰独自沉浸于书卷的场合。新书中,有无法读完而放弃的,也有欲罢不能的,没有放弃而欲罢不能的新书,就会放到枕边临睡时再读。 哪些书是您一读再读的? 每次读是否有不同的感受? 赵丽宏:一读再读的书很多,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时代,有过不同的书,如《中国哲学简史》《读杜心解》《李白诗选》《聊斋》《玉溪生诗集笺注》《古诗十九首》《宋词选》《古文观止》《浮生六记》《幽梦影》《约翰·克里斯朵夫》《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基督山恩仇记》《神曲》《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西窗集》《一千零一夜》《佩德罗·巴拉莫》《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渴望生活》《黎明时分》,还有普希金、莱蒙托夫、雪莱、拜伦、歌德的诗集。读书的历史已经超过六十年,这个书单可以不断罗列下去。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出版过一本《鲁迅小说集》,深蓝色的布面精装,繁体字直排本,虽然出得早,但现在仍觉得精美典雅。这本书在我床头放了很多年,触手可及。这本书中的《故事新编》,读过很多遍。曾国藩的读书经验中有很著名的一条:“一书不尽,不读新书”,我并不赞同他的经验,有时几本书同时读,不同的书,放在不同的地方,根据时间和兴趣,轮流读,或者对照着读。譬如年轻时读欧文·斯通写的杰克·伦敦传记《马背上的水手》时,同时对照着读杰克·伦敦的自传体小说《马丁·伊顿》,趣味无穷。 如果去无人岛只允许带三本,您会选择哪三本? 赵丽宏:如果真要被流放到无人岛再无重回人间的机会,那么,任何一本书都难成救命稻草。在无望的寂寞中,也许可以一本一本回忆曾经读过的好书,以此打发时光。希望不要有这样的噩梦,所以,也不想做这样的选择。(主持:宋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