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国学讲堂 >

南京博物院“融·合”特展: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奠基史

http://www.newdu.com 2022-11-10 中国少年国学院 佚名 参加讨论

    
    “王子午”鼎,河南博物院藏 杨素平摄(人民视觉)
    
    错银铜双翼神兽,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南京博物院供图
    
    秦跪射武士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南京博物院供图
    秦兵马俑、吴王夫差剑、“王子午”鼎、错银铜双翼神兽……不久前在南京博物院开幕的“融·合:从春秋到秦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元与包容”特展,汇集了来自全国多家文博机构的“镇馆之宝”。作为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南京主会场的重要活动,这场展览选取了春秋战国到两汉时期具有不同地域文化属性的250件组文物,向观众呈现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绵延不绝、多元一体、包容开放的气质。
    博物馆里的历史课
    绵绵的梅雨为夏日的南京添了凉爽。南京博物院门口依然热闹,不少观众是专程来看“融·合”特展的。
    在展厅入口对面,有一块白色汉字浮雕墙,墙上的字很常见,完、马、门、毛……仔细看,发现相邻的汉字可以组成成语,完璧归赵、门庭若市、毛遂自荐等。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成语均出自此次展览对应的时代——从春秋到秦汉。
    “春秋到秦汉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本次展览选择这个历史阶段,因为它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融合和传承。”展览的内容设计师、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员陈刚说。春秋战国时期与西方学者所称的“轴心时代”大致吻合,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百家争鸣、群星璀璨,人类思想迎来一次大突破、大发展。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在硝烟滚滚、纵横捭阖中,多元文化激烈碰撞,交流融汇。从秦朝建立大一统帝国到汉朝真正实现国家强盛,中国古代社会从分散、多元走向统一、融合,海纳百川的中华文明由此奠定了基础。
    “融·合”特展由南京博物院联合河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山东博物馆、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8家文博机构共同策划。展览分为“群雄并起、华夏一统”“百家争鸣、重礼尊儒”“百工巧技、器以载道”“民族融合、丝路通途”4个单元,每一单元都围绕“多元与包容”的主题,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民族交流等方面展示了春秋到秦汉的历史面貌。
    “这个展览真正把握住了中国历史发展最主要的脉搏。”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学锋说,“经过春秋到秦汉时期的变化,中国的底色、中国的基础就定下来了。”
    展览中有不少“明星文物”,如秦兵马俑、九鼎八簋、吴王夫差剑等,堪称教科书级的历史见证物。“这个展览可以说是一堂博物馆里的历史课,展览内容和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有很多是一致的。我推荐学生们来看展,通过具象的文物来了解历史,更有趣味性,也能印象更深。”在展览现场,一名中学历史老师这样说。
    多元文化百花齐放
    一言九鼎、三足鼎立、问鼎中原……鼎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是青铜器中最能代表地位和权力的器物。展厅里的“王子午”鼎,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观看。
    “王子午”鼎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淅川下寺2号楚墓,共一套7件,形制和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鼎内壁与底部的85字鸟篆铭文表明了其来源。“王子午是楚庄王之子,他铸造了7件铜鼎以祭先祖和进行盟祀,祈求长寿安康。此次展出的是其中的一件。”陈刚介绍。
    “王子午”鼎为外撇耳、平底、束腰造型,器身饰有6条昂首卷尾的龙形怪兽,为失蜡法铸成。传统的鼎腰部浑圆外凸,而“王子午”鼎却是束腰收腹,显示出浓郁的楚国风格。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束腰造型,可能与楚王的癖好有关。《史记》记载,楚灵王喜欢腰身纤细的人,楚国官员为了迎合楚灵王的癖好,纷纷节食减肥,把腰带束得紧紧的,由此有了“楚王好细腰”的典故。这种审美倾向移植到青铜器上,就形成了“王子午”鼎独特的风格,也影响了后世鼎的造型特点。
    “王子午”鼎旁边,是出土于郑国祭祀遗址的九鼎八簋。按照传统礼仪制度,九鼎八簋为天子专享,诸侯国君使用九鼎八簋,是周王室逐渐衰微的实证。这组青铜器造型沉雄厚实,纹饰繁缛生动,堪称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成熟期的精品。
    一个展柜里陈列着两把吴王夫差剑和一把越王铜剑,诉说着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故事。来自河南博物院的吴王夫差剑,剑刃锋利,花纹精美,篆铭刀法俊逸,反映了吴国高超的铸剑水平。剑身所刻两行鸟篆铭文为“工吴王夫差自做其元用”,意思是吴王夫差把剑当作自己最好的武器。
    “吴王夫差剑现有多把存世,在河南、山东等地出土的剑可能与诸侯会盟时吴王赠授有关。据《史记》记载,春秋晚期,吴王夫差曾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诸侯。”陈刚认为,吴王用这样的方式与诸侯国君交流,既体现其军事实力的强大,又反映了乱世中各方势力的交流与文化融合。
    越王剑在湖北等地有所发现。此次展出的这把河南淮阳出土的越王铜剑,剑格及剑首错金刻鸟书铭文,其文字风格较湖北出土的铜剑简化了许多,是探究战国时期楚越关系的重要实物依据。
    展品中还有春秋早期黄国王室墓出土的人首蛇形玉饰、齐国公子土折送给女儿作嫁妆的铜壶、赵国精美的玉璜和玛瑙环等,体现了各诸侯国丰富多彩的文化。
    海纳百川兼容并包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王朝秦朝。秦始皇陵出土的一行行、一列列如同真人般排列整齐的步兵、骑兵、车兵陶俑,再现了秦朝威武之师的雄壮气势。从陶俑的面部特征看,秦军中有关中大汉,也有羌人、戎狄人,这是统一国家中多民族共存的实证。
    “由于珍贵和运输难,秦兵马俑很少外出展览。这次特展得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大力支持,展出的跪射武士俑和铠甲武士俑品相都很好。”陈刚说,兵马俑运到南京后,光是组装就用了整整一天时间。展柜使用低反射玻璃,观众和兵马俑最近的距离只有10厘米,可以清楚地欣赏文物细节。秦俑的制作极为写实,跪射俑抬起的脚后跟上,还能看见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刻印。
    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秦朝建立后,施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政策。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秦诏版、秦铁权,见证了秦始皇统一全国文字和度量衡的历史。从各国分别使用的布币、刀币、贝币,到圆形方孔的秦半两,再到汉朝的五铢钱,货币形态的演变,也反映出天下一统的进程。
    中华文明是一个包容多种民族文化基因的巨大聚合体,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一直存在交流与联系。展厅中的错银铜双翼神兽,便是这种文化交流的生动写照。
    神兽曲颈昂首,两肋生翼,怒目圆睁,獠牙外露,仿佛在大声咆哮。其底部铸有汉字铭文,明确了制作时间、工匠及监造官吏,也表明它属于中山国。中山国位于燕、赵两国之间,是战国时期十二诸侯强国中唯一由游牧民族鲜虞族建立起来的国家,其出土青铜器具有北方民族造型风格,错金银工艺十分精湛。有翼神兽的形象广泛流行于草原文化中,春秋战国之际,通过草原游牧民族传入中原。
    “到了西汉时期,双翼神兽制品已经进入诸侯王的陵墓中,江苏盱眙的江都王墓就曾出土过类似的制品,反映出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陈刚说,南京的六朝陵墓石刻,其造型也能明显看出双翼神兽的影子。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华文明与世界各民族文明的交流更加畅通。展览中有一件来自内蒙古博物院的汉代半月形金饰,与阿富汗北境大夏墓出土的金器较为相似,在国内鲜有发现,弥足珍贵。这件精美的金饰,是丝绸之路上繁荣的文化交流的缩影。
    “这次展览是一部用实物说话的中华传统文化奠基史。开放和包容的精神,自古以来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中。”陈刚说,“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并在优秀文化中汲取养分、获取动力,是对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最好的诠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