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古代天文学如何解释“二月二,龙抬头”

http://www.newdu.com 2022-11-10 中国少年国学院 佚名 参加讨论

    原标题:古代天文学如何解释“二月二,龙抬头”
     
    《春社醉归图》 李唐 (南宋)
    今天是3月14日,农历二月初二。
    一些标明传统节日的日历,在这一天下面写着“龙抬头”几个字。
    “二月二,龙抬头”是什么意思?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它有什么特殊的文化内涵?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翻拍)
    《史记》中有龙的传说
    很多人说, 龙抬头,不就是龙把头抬起来吗?但龙只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又有谁见过龙抬头?古人把二月二定为龙抬头的日子,显然是不真实的。
    但我们现在认为很荒唐的事情,古人却深信不疑。首先,古人认为龙是真实存在的。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朝孔甲为帝时,从天上降下两条龙,雌雄各一。孔甲不会饲养,便找到一个曾经学过养龙的人来养它们,这个人名叫刘累,孔甲为了这件事,还专门赐一个姓给刘累,称他为“御龙氏”。
    可是这个刘累其实不会养龙,没过多久,雌龙就死了。刘累把它做成一道菜,献给孔甲吃,孔甲不知是龙肉,还吃得津津有味。后来,孔甲派人来取这两条龙,刘累怕东窗事发,就潜逃了。
    《史记》在古代号称“信史”,人们纷纷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此外,在我国早期的象形字中已有“龙”字。
    《尔雅翼》中提到龙的样子
    其次,古人不仅相信世上真的有龙,还曾写下它的样子及生活习性。
    《说文解字》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宋人罗愿的《尔雅翼·释龙》说:“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因此,古人所说的“龙抬头”,其原意应是真的有一种叫“龙”的生物,抬头了。那么为什么古代有“二月二,龙抬头”一说?
    古人以为,龙的隐藏和出现是有规律的。在深秋及冬季,它藏在水中,到了春天才显露头角,春分后就飞上天空。显然,“二月二,龙抬头”之说的依据,就是基于龙的这种生活习性。
    二月二也是民间“春社”日
    唐代之前,农历二月本无节日。唐德宗时,才将二月初一定为“中和节”,有庆祝“天地和同”及“不偏不倚”之意。而设立这个节日的目的,是劝农重本和祈丰收,因二月正是天气由寒转暖、万物复苏、农事开始之际。
    故“中和节”的习俗大多与农事有关。如百官进农书、献种子,就是象征劝农重本。
    由于民间认为二月初二是“龙抬头”之日,宋代以后二月初二也是民间“春社”日,后来民间常将“中和节”与“二月二”“春社”混为一个节日,且以二月初二为节日时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等。
    与东方苍龙七宿的运行轨迹有关
    而因为不相信龙的存在,现代人对“二月二,龙抬头”的理解,与古人不同。现代学者认为,“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源于古老的天文学。
    古人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及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宿划分为二十八宿四大组,称为“四象”。
    这“四象”分别是:东方苍龙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而“龙抬头”的“龙”,是指东方苍龙七宿。
    东方苍龙七宿的七个星宿,名为角、亢、氐、房、心、尾、箕。这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的形象。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藏在北方地平线下。到了仲春时节,角宿就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而此时“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显露,故称“龙抬头”。
    这种说法,当然有它的道理,但是不是古人的原意,就很难说了。
    “二月二,龙抬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民间习俗讲究宜理发、熏百虫等,其中不少流传至今的习俗已被有些地方列入“非遗”项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