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culture)一词既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知性概念,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哲学范畴。换而言之,它既是部分,又是整体。所以,如同给哲学下定义一样,给它下一个严格、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尝试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 如果企图通过西方哲学理论,找到一个与中文的“文化”一词相对应定义和及其作用,是不可能的。下面的论述是我们应该了解到的由中国哲学体系所给出的“文化”一词的定义和作用。 中国哲学的“大道之门”《易经》指出,阳推阴为变,阴推阳为化。因此,春、夏为以阳推阴,为“变”;秋冬为以阴推阳,为“化”。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如果四季只有春夏而无秋冬,则万物不成;只有秋冬而无春夏,则万物不生。所以,《乾》为阳,阳生阴中,为变;《坤》为阴,阴生阳中为化。我们这个世界是变化的,但在中国哲学中,“变”与“化”却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所以《道德经》首章就阐述了“道”与“名”。“道”与“变”对应,而“名”与“化”对应,这是因为《易经》将《乾》阳定义为“道”,将《坤》阴定义为“名”。而儒家哲学中,对应着“变”概念的是“仁”;对应着“化”的概念是“义”。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易经》、《道德经》和《论语》对文化一词所做的界定是前后一致的。文化一词是从《贲》卦之象中推演出来的概念。《贲》卦《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卦的自然景象是,群星照耀着灰暗的天空;《贲》卦的人文情形是,通过知识点亮困惑的心灵。美丽的地球,是日月的“文化”逐渐作用,因而生机勃勃,丰富多彩。文化,是蕴育之中的渐渐变革,如日月行天,化成自然万物。文化,不是屠杀毁灭式的革命,也不是自认为能超越天地的胡作非为,而是合情合理地守规矩、定法度。群星闪烁点缀着无限宇宙,就是天文;通过知识,让关于道德仁义的知识照耀着社会每一个角落,就是人文。自然的造化造就了万物,人类的文化,造就了文明。虞翻曰:“坤为文。”群星无光,不见天文,日月不照,不见地文,众人不接受圣人贤能的教化,社会群体就没有文化,不见人文。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 所以“文化”就是文而化之,通过知识来改变人的认识能力,通过知识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与此相反,武力,就是武而变之,也就是强迫使之接受,无论对方是否愿意。文化的过程是缓慢和逐渐的,但效果是可持续的。武力的过程是疾风骤雨般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因而其结果是不可持续的。 当今世界处于核武器完全可以毁灭人类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文化来治理我们人类共同面对的各种问题,还是通过武力来解决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的是是非非,首先要明确“文化”一词的定义和作用,而且最应该明确的是:“文化”一词的严格定义和作用在西方哲学与科学体系中是找不到答案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