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学第一部经典《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和“小人”。究竟什么才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实际上,在儒家哲学中,“君子”是指笃行“君子之道”的人,“小人”是指奉行“小人之道”的人。 《易经·系辞》曰:“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韩康伯曰:“阳,君道也。阴,臣道也。君以无为统众无为,则一也。臣以有事代终有事,则二也。故阳爻画一,以明君道必一。阴爻画两,以明臣体必二。斯阴阳之数,君臣之辩也。以一为君,君之德也。二居君位,非其道也。故阳卦曰:君子之道也;阴卦曰:小人之道也。” 《系辞》的意思是说,君子关注道德,小人关注利益。以乾流坤,为君子之道;以坤入乾,为小人之道。阳称大,阴称小。君子也被称为大人。阳为利益,阴为宜。以阴流阳,为获利,以阳流阴为行义。 道义和利益在社会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也同样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上,小人之道和君子之道都是并存的。小孩子就关注吃喝,这无可厚非。但人长大后,如果还是只关注吃喝,就会被嘲讽为饭桶或小人。人长大了,应该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掌握更多的道理,成为明辨是非、践行仁义的君子。 ![]() 下面就孔子在《论语》中谈到的小人和君子的关系问题,借助《易经》,按照道义和利益的原则做出以下诠释。 1、《论语》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考量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关系,如同阴阳相辅相成。小人则与此相反,考量的是如何朋比为奸,不择手段获得利益,不注重人和人之间的友爱与互助。 2、《论语》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关注的是家乡的德行风尚,而小人关注的是家乡的人情世故;君子关注的是自己的行为会不会触犯刑法,小人关注的是自己的行为是否为自己带来好处。其中,《乾》阳为德,象征周边道德风尚,《坤》阴为土,象征风土人情世故。 3、《论语》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凡事首先考量的是道义,小人凡事考量的是利益。考量道义,则人和人之间能和睦共处,互帮互助;小人考量利益,在利益面前则会相互争夺,尔虞我诈。 4、《论语》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以道德为本,不忧患利益的得失,故而坦荡荡;小人以利益为本,患得患失,故长戚戚。 5、《论语》12·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以互助为本,故而能“成人之美”,小人以利益为本,不以道德为本,故而会损人利益。 6、《论语》13·26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阴生为舞,阳生为鼓。君子助人为乐,固守道义,如根植大地上的草木,小人追求利益,获得了利益则如风一样不安泰。 7、《论语》14·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君子助人为乐, 有无能为力者;小人唯利是图,哪里会去助人为乐? 8、14·23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君子上达天道、道德;小人下达具体事物和其中的利益、利弊。君子追求天道、道德会有助于获得普遍的利益;小人追求利益,会损害自然环境和社会风气。 9、《论语》15·2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以道德为本,以掌握文化知识和兢兢业业的劳动来改变命运,摆脱困境;小人以利益为本,在困境中为谋求私利会不顾公共道德和刑法。 10、《论语》15·21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处事,以助人为本,故而遇到困难而大多通过自己努力来克服;小人只在意自己的利益,故遇事大多求诸人而不在意别人的利弊得失。 11、《论语》15·3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君子在初级阶段,“ 潜龙勿用”之际,为不可小知,而君子“积善成名”,“飞龙在天”之时,代表的是有圣人的才能,故而可以委以重任;小人“履霜知坚冰至”,为小知,小人“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故而不可以大用。 12、《论语》17·23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师》卦,君子不守道义,率众而不以国家、民众利益为本,则会统率军队作乱;《讼》卦,小人为了利益,会违背天理,成为盗贼。在《易经》中《讼》《坎》为盗。 13、《论语》17·25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 小女孩主要是在母亲的关怀下长大,小男孩主要是在父亲的保护下长大。《遁》为父亲看护男孩子之象,《遁》与《临》旁通,《临》为母亲关怀女孩子之象。在称职的母亲调教之下,小女孩长大后方能行为可观(《观》卦之象);在称职的父亲的教养之下,小男孩才能品行茁壮(《大壮》卦之象)。遁四之初成《家人》,《家人》卦九三爻象辞阐述的含义其实就是“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没有受过教育的女子和不明白仁义道德的小人,与幼小的女童和男童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是相近的。 《易经·系辞》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对待无知或天性吝啬的小人或女子,恰如斯宾诺莎所言:“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 结论 《史记·高祖本纪第八》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 君子以道德仁义为本,由道义的原则,确定利益的取舍。小人恰与君子相反,以利益为本,以利益的得失为原则,确定道义的取舍。 《道德经》云:“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君子之道,在小人身上发挥作用,小人之道,在君子身上获得利益。小人以小人之道,过度追求利益,会“何校灭耳,凶”。君子以君子之道过度追求道义,脱离现实,会“亢龙有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