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钱凤仪:有关争执的理论基础与历史回顾

http://www.newdu.com 2022-11-11 中国孔子网 钱凤仪 参加讨论

    这里所说的“争执”是指争辩、争论、争吵、争夺、战争等等。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关于“争执”的事件。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经典《易经》、《道德经》和《论语》等,无一不明确地对“争执”的问题做过详细的理论探讨。
    一、大道之门《易经》中有关争执的理论
    《易经》中关于争讼的理论是《讼》卦,关于战争的理论是《师》卦,关于避免争讼和战争的理论是《同人》卦。
    1、《易经·讼》卦的旨意
    《讼》卦《象辞》说:“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做事谋始”,就是做事避免导致纷争、混乱。
    《讼》卦卦辞云“终凶”。它明确指出,争《讼》最终结果是凶险的。
    《讼》卦初九爻“不永所事”,也就是说,不可以没理、没地位就而起争夺之心,不可以以争《讼》做营生。争执、争《讼》一开始就是矛盾、纠葛的发端,能换位思考,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可以避免凶险,而且会使事情向好的方面发展。
    《讼》卦六二爻说“自下讼上,患至掇也”。地球争不过太阳, 小鸡争不过老鹰,兔子争不过老虎。有理不能当作道理,心里的道理,挡不住现实中的道理。这就是为什么哲学上的理性思维高于情感上的任性行为。
    《讼》卦六三爻说:“或从王事。无成。”即使有太上皇撑腰,做了不该做的事情,皇帝也不会任用您。汉朝开过皇帝刘邦贫贱时带着朋友到大嫂家吃饭,大嫂在饭局中间刮锅撵客。后来刘邦做了天下,封了好多侄子,但偏偏就是不封大嫂儿子。在太上皇刘邦父亲的反复央求下,仅仅封大嫂家的侄子为“刮锅侯”。其中原因是刘邦认为他大嫂不贤惠,做事太吝啬。
    《讼》卦九四爻说:“不克讼。复即命。”意思是说,即使有钱有势,也得讲道理,不能横行霸道,不能忘恩负义,不能背天忘本,不能不仁不义。
    《讼》卦九五爻说:“讼。元吉。”意思是说,如果您是大法官,秉持公正、公平、公开是第一原则。你可以不做法官,但作为法官就必须秉持这个原则。只有这样,对你,对他人,对整个社会来说,才是最吉利的。
    《讼》卦上九爻说“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意思是说,靠诉讼获得的地位和财富,会在某一天突然被夺走。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李斯就是这样的结局,武则天时期的周兴、来君臣也是这样的的结局。
    2、《易经·师》卦的旨意
    争执的极端情况,就是《师》卦表象的战争。《师》卦《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用《孙子兵法》的话来说,就是:“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师》卦辞指出,只有圣人掌握军队才吉利。所以其《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 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师》卦初六爻辞曰:“出师以律,否藏凶。”《师》卦初六阐述了军队出师,要有严明的纪录。共产党的军队,讲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是如此。军队没有纪律,还携带着武器,就会成为土匪、流寇。
    《师》卦九二《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九二阐述了驻师:“受命为王,定天下以师”。《周礼》云:一命受职,再命受服,三命受位,是其义也。《剥》六之二成《师》,将军授命于君之象。一命成《豫》,二命成《谦》,三命成《师》,为“王锡三命”,是不得已,故兴兵成《师》之象。为将将兵,死里求生,将失一策,兵败身死。为将不可以无谋,为将不可以不仁不义。
    《师》卦六三爻说:“师或舆尸。凶。”意思是说,如何将兵。为将无正谋、无奇谋,“不知己,不知彼”,只会纸上谈兵,会导致军队失败。
    《师》卦六四爻《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六四爻阐述的是将将。震为左。把握原因,才能有预期的结果。所以指挥军队,兴兵作战,必须始终有主动权,才不能被动挨打,为“师左次”。《师》变至四,有《丰》卦之象。《丰》与《涣》旁通。《丰》《震》为左。《师》二之四成《豫》,为顺而动,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不让敌人了解自己的意图(《豫》六二),因形就势为此爻之意。将领的核心是保持军队的有生力量和主动权,打仗是为了求生,不是为了拼死。
    六五爻辞曰:“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六五爻阐述的是伐罪。兴兵作战,军队所讨伐的对象非正义的对象才行,不可以发动非正义的战争。如果军队是非正义的甚至是邪恶的军队,是必将被消灭的,而且灭亡之后,还会令人痛恨。
    《师》卦上六爻《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上六爻阐述了赏功对象。开国,封诸侯也。承家,立都邑也。小人勿用,非所能矣。战争结束,按功行赏,不能用无能而阿谀奉承的无能之辈。否则的话,还会引起争端。
    3、儒家采用《易经·同人》卦用来防止争执的智慧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儒家的首部经典是《论语》,而《论语》的主要结论,是从《易经》演绎而得来。
    在《易经》中,《乾》为善,为“仁”,《坤》为“义”,为宜。天地相合,也就是《乾》《坤》旁通,所以践行善就是义,以善为本就是“仁”。我们这个世界中,天地相配,最为适宜,按照道法自然的原则,在伦理学上,义配于仁,也是最为适宜。仁者,人也,效法天道为人之“仁”,义者,宜也,顺从天道为宜,为义。心中有仁,而能勇敢地付诸行动,最为适宜,为义士。《乾》为善,为人,《系词》曰“夫妇同心”,《震》《巽》相与,二人虽然不同,但能同心合力向善,如《离》火向《乾》,名曰《同人》,可以理解为《同人》卦卦名命名的来历。儒者当通力合作,以仁为己任,是儒家历来所倡导的。
    而《同人》卦下离上乾,《同人》与《师》旁通,《离》火向天,故而心志向善为“仁”。“仁”由此成为儒者的信念或信仰。
    纵观《孙子兵法》,其理论基本上是围绕着《师》卦来论述军事理论的核心问题的。而与之相反,《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基本上为围绕着《同人》卦来展开的。《孙子兵法》是有关军事斗争的理论,而《论语》是有关如何友好相处的理论。两者虽然看起来是对立的,但水火不相射,两者也是互为补充的修身、齐家、治国的理论。
    《同人》卦辞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郑玄曰:“乾为天,离为火。卦体有巽,巽为风。天在上,火炎上而从之,是其性同于天也。火得风,然后炎上益炽,是犹人君在上施政教,使天下之人和同而事之。以是为人和同者,君之所为也。故谓之‘同人’。风行无所不遍,遍则会通之德大行,故曰‘同人于野,亨’。” 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谓济否非同人不可。崔觐曰:“否终则倾,故同于人。通而利涉矣。”《否》卦“否之匪人。”不同的人之间老死不相往来,为“《否》”,所以《否》卦的转化对立面是《同人》的相互认可。例如,美国白人和黑人之间的种族隔离政策是《否》卦的形态,而社会发展要求消除种族主义,就是《同人》卦的社会形态。理论上,《同人》反《师》,和平年代,是《同人》卦之象,则行“仁”道,战争年代是《师》卦之象,不再行“仁”道,而是要兴师动众。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虞翻曰:“唯,独也。四变成坎。坎为通、为志。故‘能通天下之志’。”谓五以类族辩物,圣人作而万物睹。崔觐曰:“君子谓九五。能舍已同人,以通天下之志。若九三、九四,以其人臣,则不当矣。故爻辞不言同人也。”《乾》为人,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是认识事物的原因,《离》之火能于天同处,为“同人”。夫妇同心,也是《同人》——如同一个人。即使是一个人,也是由不同的部分,协调着配备好,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人。《乾》在《离》外,为野,故而“同人于野”,众志成城,同心同德,能渡《师》《坎》,故而云“利涉大川”,能克大难。《坎》为险难。
    《同人》卦《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虞翻曰:“君子谓乾。师坤为类,乾为族。辩,别也。乾,阳物。坤,阴物。体姤,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以乾照坤。故‘以类族辩物’。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故于同人象见,以‘类族辩物’也。”
    《同人》卦初九:“同人于门。无咎。”其《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初九动而变阴,与九四相应。《同人》卦成《遁》卦。初九成《艮》下,《艮》为内门,《乾》为大门。与仁者一起隐遁,故“无咎”。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四变应初,《乾》为门,《同人》成《家人》,出门与人相聚,对待别人如同对待自己的《家人》,故而会有谁能怪罪呢?马其昶曰:“爻言同人于门,谓初同二于门内,盖家人也;传曰岀门同人,则推言自二以外,亦未有不同者。宗族称孝,乡党称弟,而人犹有恶之者乎?”西方有个言语,If you go to Rome, you should be like the romans。表达的也是这个含义。但区别是,中国的哲理不仅是经验总结,而且可以从逻辑上演绎出来。
    《同人》卦六二:“同人于宗,吝。”其《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1)、天下之人,天下之物,皆有相同、相通之处。初九同人于门。六二在下为《同人》之主,为人如果专心媚上也就是而溜须拍马九五而无视周围的人,则有悔吝相伴。以下媚上,以上谄下,都会导致悔吝。
    (2)、二之五成《大有》体《夬》,二不当而在五有被夬除之象。就婚姻而言,同族婚配,《夬》终变为《剥》,有剥蚀、乱伦、不能循环往复繁衍生息之患。《杂卦传》曰:“剥,乱也。”
    (3)、若不“同人”于宗,则六二体《姤》,《姤》终变为《复》,有能复生、反演不息之吉。因为《姤》而后《萃》,《萃》而后《升》。若老男合少女,也为《夬》,也是不利于繁殖的婚姻。周礼也不提倡老男与少女婚配。孔子父亲叔梁纥娶颜征在,为野合。《乾》为野,《兑》与《乾》同属金,为合,故而言“野合”,这种婚姻在《易经》的理论上也是不能提倡的。《同人》六二为《离》《巽》之爻,分别为中女和长女。二与五应,五为宗族之男或老男。《同人》终变为《师》,二在《师》中处《坎》而《震》动于《坤》。《坎》为疾,《坤》为死,为大腹。故而同宗繁殖,会有遗传疾病甚至胎死腹中。
    (4)、《同人》卦求同之时,为使阳同阴。而阴从阳为不正。故《师》卦成《师》之际,以阳帅众阴方成《师》。众阴顺一阳,为成《师》。以阳从阴,不能成师。《同人》与《师》相反,为以阴和同阳之象。《坤》阴吝啬,《乾》阳刚武、慷慨。《同人》六二体姤,《同人》,二而求五与己同而体《鼎》,有“鼎颠趾(腓)”之忧,故而言“同人于宗,吝”。六二《巽》下,不同于五,也不同于其他五阳。若求同于其他五阳,《同人》变《坤》入死,《巽》为入,《坤》为死,为地。
    (5)、“非我族类,必有异心”。不防范异类或敌人,有死亡之忧,故而需要族类辨物。《同人》之时,暗有兵师之忧,不及早辨别而麻痹大意,为“吝道”。韩信在云梦不防备刘邦,则有被萧何欺诈生灭门之祸。
    (6)、阴在二“直方大”,当无所不同。独同于五,五变体《大过》死象,也是“吝道”。《大过》而后《坎》,溜须拍马,树倒猢狲散,助纣为虐,殷亡受辱。
    (7)、六二《同人》之主,当以不同求同,不当因势求同。另外,九五为尊位,为大人之位。六二不可求之与自己相同,应该对其尊重、尊敬,反之好比纣王蔑视微子、箕子、比干,最后导致悔吝。人类生活地面,对待客观规律也当如此,否则就会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家长、领导,当有主见,不可苟同。若听命于人,就有《姤》卦的不确定性。《姤》卦为天下有风,不知何时起风,何时风停。位卑权大,和同于人,若听命他人,就是含有不确定的悔吝之道。以羊将狼,等于被众人所领导,因而不能决断是非,因此是悔吝之道。
    (8)、《系辞》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同人》六二体《姤》,阳爻聚于午,阴爻始生,《乾》阳主生,故吉。《姤》《复》旁通,《姤》初阴始凝,故吝道。
    (9)、和平的对立面是战争,所以要“割大弱强”,不可“同人于宗”,才能维持平和。战国时,六国割地贿秦,最终被灭亡,也是悔吝之道。当前地球上生物界,人类做大,造成其他生物大灭绝,也是生物界演化的“悔吝之道”。和平的事态,就是不能让一家独大,要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
    (10)、六二强求它人同于自己,六二《离》爻伏《坎》,《坎》为欲,《离》反《坎》为“不欲”《师》《坤》为“己”,求《同人》之《乾》变为《坤》,成《明夷》会使自己遭到伤害。《杂卦传》曰:“明夷,伤也。”故而与人交往,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己所不欲,而施于人”,是“吝道也”。换而言之,《同人》初九“同人于门”,要求亲近别人如同亲爱自己家里人。而六二为卦主,当亲近天下之人。若只是亲近宗族,《同人》变《讼》,会因为不公道而引起纷争,为“吝道”。也就是说《同人》合同于天下之人,不当唯独合同亲近宗族之人,反之导致争《讼》而不能胜(见《讼》九二爻辞),所以是“吝道也”。
    (11)、《乾》为族,为大始,为宗。类族不同则可辨,类族同则不可以辨别。必要的分类,分成对立面,可以辨别优劣。一视同仁,部分优劣,有悔吝相伴。《同人》六二体《姤》,若使人相聚,如天下之风,当求“和而不同”。若求“和而相同”,则变《同人》为《复》,如同十一月万物休囚不生,故吝道。
    《同人》卦九三: “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虞翻曰:“巽为伏,震为草莽,离为戎。谓四变时三在坎中,隐伏自藏,故‘伏戎于莽’也。巽为高,师震为陵,以巽股升其高陵。爻在三。乾为岁。兴,起也。动不失位,故‘三岁不兴’也。”六二告诫不同人与宗,当有防范异类之心,九三则告诫当在行动上有戒备之举。
    《同人》卦九四 :“乘其墉。弗克攻。吉。”其《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虞翻曰:“巽为庸,四在巽上,故‘乘其庸’。变而承五。体讼,乾刚在上。故‘弗克攻’,则‘吉’也。” 王弼曰:“处上攻下,力能乘庸者也。履非其位,与三争二。二自应五,三非犯已,攻三求二,尤为效之。违义伤礼,众所不与。势虽乘墉,义终弗克,而得吉者,以困而反正则也。”九四不得位,故而则告诫不可轻举妄动,九五则指出“不得已则斗”,也就是万不得已就迎战。
    《同人》卦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其《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虞翻曰:“应在二。巽为号咷,乾为先,故“先号咷”。师震在下,故“后笑”。震为后笑也。乾为大,同人反师,故“大师”。二至五,体姤遇也,故“相遇”。侯果曰:“乾德中直,不私于物,欲天下大同,方始同二矣。三四失义,而近据之,未获同心,故‘先号咷’也。时须同好,寇阻其途,以言相克,然后始相遇,故笑也。”
    《同人》卦上九:“同人于郊。无悔。”其《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虞翻曰:“乾为郊。失位无应,与乾上九同义,当有悔。同心之家。故‘无悔’。”《乾》上九“亢龙有悔”,因为贵而无民,《同人》上九与民同心,故而无悔。德高望重,心系于他人,故而无悔。上六终变《师》上,《同人》之际,与《师》二无应,故而“志未得也”。《同人》之时,变至五,为《蒙》,《蒙》上九为“不利为寇。利御寇”。《同人》上九不在《师》上,不能开国成家,故而志未得也。《师》上六为王者之师,与王在野,能使得王“开国承家”,可得受封赏而成王者师。《同人》反《师》,可为仁者师,不为王者兵师,且处在郊外,不能“开国承家”,故志未得也。
    马振彪曰:“同人卦诸爻中,于可同者求其同,一家之中,由亲近以及疏远,初同门,二同宗,此类其族而同之也。于不可同者亦求之同,一国之中,或伏莽窥伺,或乘墉窃据,惟感之以至诚,待之以至公,如天之无弗冒也;容之以至虚,烛之以至明,如火之无弗照也,至积之既久,使敌我者终不能兴,攻我者困而自反,此辨其物而同之也。”
    在《师》卦中,胡炳文曰:“六爻中,岀师、驻师、将兵、将将、伐罪、赏功,靡所不载,其终始节次严矣。”《同人》卦表象的处在和平之世,君子与人和平共处的原则是:
    1、(初九)出门做事当如何?是与人为善,和平共处;
    2、(六二)与许多人共事当如何?当心胸宽广,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3、(九三)做事遇到阻力当如何?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4、(九四)做事遇到克服不了的阻力当如何?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5、(九五)遇到万不得已的事情当如何?事情已经没有退路, 要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勇气;
    6、(上九)壮士暮年当如何?人生一世,出生入死,一切都会不了了之,对待不如意事情,又无可奈何时,只要尽心尽力了,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也不要一味悔恨,体现的是仁者的高尚情怀,也是对仁者一生最好的褒奖。
    通过《同人》卦,我们可以领略到,作为一个合格的儒家弟子,武能带兵兴师立国,文能以文明之道安身立命、治国兴邦。通过《同人》卦的卦辞、象辞、彖传和爻辞,我们可以看出,《论语》中阐述仁道,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来说,都包含着极其卓越的智慧。难怪古人说“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
    二、《道德经》中有关争执的理论
    1、《道德经》在第三章中指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授予贤人高官厚禄,民众就愿意自求口实,不自食其力,不会去追求难得的东西,自然不会生盗贼之心。人没有过分的欲望,自然光明磊落,如日行天。
    2、《道德经》在第七章中指出: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各自保持其本性,没有欲望,所以长久。只有无私、没有欲望、不与人争名争利的人,能“自昭明德”,才能在遇到难处时,有人将其当做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待。
    3、《道德经》在第八章中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顺从天道,没有欲望,能在天上为云,能在地下为水。人有欲望,在上容易与下民争利,在下容易与长官争势。
    4、《道德经》在第二十二章中指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人若能效法空气,随遇而安,则无人能比。人若执着于争名,则会因为在意名声遭到伤害,争利,则会因为利益而遭到伤害。
    5、《道德经》在第六十六章中指出: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 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 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水因为顺随天理,无欲无求,也不与万物相争,但万物生长离不开水的滋养,更做不到争着超越水、摆脱水。
    6、《道德经》在第六十八章中指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善用人者为之下:变《讼》为《履》,不与人争,尊重别人,是“为之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善用人”。
    是谓不争之德:只有不争,守规矩,才能相安无事,才能周全安泰。
    7、《道德经》在最后一章即第八十一章中指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不与天争,不与地争,不与人争,而是顺随四季变化,相地之宜,因人之理,与时俱进,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只有这样,我们的这个世界,才能成为柏拉图的理想国、陶渊明的桃花源。
    三、《论语》中有关争执的理论
     1、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首句,强调学习,变《讼》为《兑》,有了学问就会沟通,可以避免争执所导致的郁闷和障碍;强调辩证地思维,变《讼》为《兑》,换位思考,可以化争执为相悦;强调有知识,才能懂道理,对没有知识的人,予以包容而不是争执,这样可以化恼怒变为有涵养。
     2、1·3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花言巧语,争利争理,阐述的是《讼》卦的“天水违行”,《乾》为仁,孔子认为这样的人,背离仁道。
     3、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之用,和为贵:礼,取于《履》卦之象。和,取于《巽》卦之象。上礼为《中孚》卦之象,下礼为《无妄》之象。《道德经》云,失义而后礼。下义为《谦》卦之象,不能谦让,则偏颇至于《履》,也就是礼。礼节当以诚实守信、切合实际、大家都能接受为贵,也就是《中孚》卦之象。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史记·高祖本纪第八》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 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 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
    此两句实质为“上礼”之意,也就是《中孚》的卦象。《中孚》卦象,上卦为《巽》,为和气,下卦为《兑》,为完美,卦象本身为忠诚。夏朝取《中孚》卦象,以忠 诚为本;殷朝取《巽》之象,以和气尊敬为本;周朝取《兑》之象,以亲善包容为本。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和气有利有弊,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和气地解决,故而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 宜。见《序卦传》,如果没有《节》度,《中孚》就不能保证。通过节度,保持平等互利,是动态的和气,不是静态的和气。如《史记·高祖本纪》云:“大行不顾细 谨,大礼不辞小让。”
    阴、阳不同而相和,无限制地以阳和阴,会导致亢龙有悔,无限制地以阴和阳,会导致“龙战于野”。所以强调和气,需要以礼节来节度,用以避免一味忍让,导致无法忍让,一味付出,最后灯干油尽。
    4、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无违:《讼》卦天水违行为“违”。变《讼》为《履》制定礼仪规范,遵守礼仪规范,努力践行惩忿窒欲,可以避免争讼和误解,故“无违”是子继父志的孝道的第一道德规范。
    5、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其争也君子:《谦》卦之象。《谦》卦与《履》卦互为本原,两者与《易经》中的《乾》《坤》二卦互为本原所表象方式是一致的。请参阅《道德经哲学原理》第二章。礼,来自《履》卦,《谦》让为礼之本。
    变《讼》为《兑》,如朋友之争,其争也包含着愉悦。
    6、8·10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好勇疾贫,乱也:此句描述的是《大过》、《坎》和《离》卦之间的对立面转化关系。《大过》卦互卦为《乾》,《乾》为好,为刚武,为勇敢,故而言“好勇”;《大过》卦反《颐》,《颐》卦为自求口实,为安贫乐道,故而《大过》卦为疾贫而好勇之象。《乾》二、五流《坤》成《坎》,《坤》为乱,《坎》为法,《离》为网,所以好勇疾贫作乱,不计后果,蔑视王法,必然陷入法网。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道德经》云:“失仁而后义”。义为《明夷》卦之象,上义为《复》卦之象, 下义为《谦》卦之象。《明夷》《复》《谦》等三个卦的上六爻,都是混乱之象。
    《讼》《坎》为欲,为疾,欲望强烈,背离仁道,《讼》变《明夷》,《明夷》《坤》为乱,综合一起就是不仁不义,又有强烈的意愿,会导致混乱从而会伤害别人,为害自己。
    8·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艮》卦之象。其《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虞翻曰:“君子谓三也。三君子位。震为出。坎为隐伏,为思,故‘以思不出其位’也。”三应在上,《艮》为止,故不出其位。
    君子安其位,努力适合其位,则不贪、不争。
    四、有关争执的“终凶”的历史典故
    1、武王伐纣
    1、根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一婬一乐,嬖於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於是使师涓作新一婬一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於鬼神。大勣乐戏於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於是纣乃重刑辟,有砲格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憙一婬一,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彊,辨之疾,并脯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闳夭之徒,求美一女 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砲格之刑。纣乃许之,赐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而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
    西伯归,乃陰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王子比干谏,弗听。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及西伯伐饥国,灭之,纣之臣祖伊闻之而咎周,恐,奔告纣曰:「天既讫我殷命,假人元龟,无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後人,维王一婬一虐用自绝,故天弃我,不有安食,不虞知天性,不迪率典。今我民罔不欲丧,曰『天曷不降威,大命一胡一 不至』?今王其柰何?」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祖伊反,曰:「纣不可谏矣。」西伯既卒,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尔未知天命。」乃复归。
    纣愈一婬一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详狂为一奴一,纣又囚之。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周武王於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斩纣头,县之白旗。杀妲己。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殷民大说。於是周武王为天子。其後世贬帝号,号为王。而封殷後为诸侯,属周。”
    历史上的这次争执,周文王遭遇了羑里之祸,结果是周武王以武力灭掉了商纣王。
    2、孝舜(孝顺)治国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後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後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於寿丘,就时於负夏。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
    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於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後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於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於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舜明理而不争,以孝道治理天下,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
    3、秦始皇
    周朝末年,秦始皇为了统一六国,连续发动战争,最后统一了六国。秦始皇期望战争的结果是,“万事为帝,自吾始之”,结果却是秦国二世被灭掉,秦国的重要城池,都遭到了屠城。
    4、楚汉相争
    楚汉相争时,英布、韩信本为项羽阵营的兵将,结果为了争名、争权、争功、争利,投降、投靠到了刘邦阵营,最后的结果是遭到灭门之祸。
    刘邦的老婆吕雉,为了争一口气,杀死刘邦最爱的儿子赵王如意,将刘邦的爱姬戚夫人变为人彘,最后结局是吕氏家族被满门诛杀。
    5、武安侯的故事
    据《史记魏琪武安侯列传》记载:魏其侯窦婴和将军灌夫是好朋友。而灌夫和当时的丞相武安侯有矛盾。
    元光四年(前131)的春天,丞相向皇上说灌夫家住颍川,十分横行,百姓都受其苦。请求皇上查办。皇上说:“这是丞相的职责,何必请示。”灌夫也抓住了丞相的秘事,用非法手段谋取利益,接受了淮南王的金钱并说了些不该说的话。宾客们从中调解。双方才停止互相攻击,彼此和解。 后来,灌夫和武安侯又因为喝酒喝多了矛盾变得更加不可开交。
    魏其侯挺身而出营救灌夫在宫殿上与武安侯打起口水仗,而且相互揭短并进行人身攻击。于是皇上向在朝的大臣问道:“他们两人的话谁的对呢?”御史大夫韩安国说:“魏其侯说灌夫的父亲为国而死,灌夫手持戈戟冲入到强大的吴军中,身受创伤几十处,名声在全军数第一,这是天下的勇士,如果不是有特别大的罪恶,只是因为喝了酒而引起口舌之争,是不值得援引其他的罪状来判处死刑的。魏其侯的话是对的。丞相又说灌夫同大奸巨猾结交,欺压平民百姓,积累家产数万万,横行颍川,凌辱侵犯皇族,这是所谓‘树枝比树干大,小腿比大腿粗’,其后果不是折断,就是分裂。丞相的话也不错。希望英明的主上自己裁决这件事吧。”
    武安侯既已退朝,出了停车门,招呼御史大夫韩安国同乘一辆车。生气地说:“我和你共同对付一个老秃翁,你为什么还模棱两可,犹豫不定?”韩御史大夫过了好一会儿才对丞相说:“您怎么这样不自爱自重?他魏其侯毁谤您,您应当摘下官帽,解下印绶(shòu,受),归还给皇上,说:‘我以皇帝的心腹,侥幸得此相位,本来是不称职的,魏其侯的话都是对的’。像这样,皇上必定会称赞您有谦让的美德,不会罢免您。魏其侯一定内心惭愧,闭门咬舌自杀。现在别人诋毁您,您也诋毁人家,这样彼此互骂,好像商人、女人吵嘴一般,多么不识大体呢!”武安侯认错说:“争辩时太性急了,没有想到应该这样做”。
    于是皇上派御史按照文簿记载的灌夫的罪行进行追查,与魏其侯所说的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犯了欺骗皇上的罪行。因此就在当年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将魏其侯在渭城大街上斩首示众。
    这年的春天,武安侯病了,嘴里老是叫喊,讲的都是服罪谢过的话。让能看见鬼的巫师来诊视他的病,巫师看见魏其侯和灌夫两个人的鬼魂共同监守着武安侯,要杀死他。终于死了。儿子田恬继承了爵位。元朔三年(前126),武安侯田恬因穿短衣进入宫中,犯了“不敬”之罪,封爵被废除。
    后来淮南王刘安谋反的事被发觉了,皇上让追查此事。淮南王前次来朝,武安侯但任太尉,当时到霸上来迎接淮南王说:“皇上没有太子,大王最贤明,又是高祖的孙子,一旦皇上去世,不是大王继承皇位,还应该是谁呢!”淮南王十分欢喜,送给武安侯许多金银财物。皇上自从魏其侯的事件发生时就不认为武安侯是对的,只是碍着王太后的缘故罢了。等听到淮南王向武安侯送金银财物时,皇上说:“假使武安侯还活着的话,该灭族了。”
    6、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蜀国和吴国本来势力就不如魏国,两国还为了个荆州发动战争,最后两个国家都被魏晋所灭。曹操强行征用司马懿,结果魏国反被司马懿阴谋篡权。
    7、晋八王之乱
    晋朝八王之乱,是因为司马懿后代的争夺之心,导致了五胡乱中华,时间长达300多年。那个时期,汉族人被当做两只脚的羊。这就是司马懿阴谋争夺得到的结果。
    8、隋朝故事
    隋文帝从自己外甥那里得来皇位,虽然统一了中国,他的儿子接着以战争为社会运行动力,最后导致天下大乱,起义军遍地都是。
    9、唐王李世民
    唐朝的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同一天杀死兄弟侄子十多人,还软禁了父亲老皇帝李渊。当时的风水先生袁天罡、李淳风预测说,会出个女皇帝,也就是后来的武则天,会将李氏子孙屠杀殆尽。事实竟然和预测的非常巧合。
    10、宋代赵匡胤
    到了宋朝,出了个黄袍加身的赵匡胤,他的结果据说因为“刀光斧影”而被杀掉,其子孙也没有继承到他争来的皇帝。这个不道义的家族,在对外战争中,3000多子孙后代被辽国俘虏当做奴隶,可怜至极!
    11、元朝成吉思汗
    元朝的成吉思汗,几乎打遍天下无敌手,战争获胜,立即采取屠城的办法。据说西方人的领带,就是纪念蒙古人对他们的伤害。明朝的烧饼歌是“手持钢刀九十九,杀尽胡人方罢手!”现在独立的蒙古国,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保存下来,而且还被杀掉了人口的10%的精英阶层。
    12、明朝朱元璋
    明朝自从朱元璋开始,就热衷于杀功臣,杀大将,唯恐功臣、大将同他的家族争夺江山。结果到了崇祯皇帝时,杀了袁崇焕,帮助了满清。最后李自成与吴佩孚相争,不顾国家民族大义,导致满人入关,使得中华文明裹足不前200多年。
    13、屠杀红军的马步芳
    国共时期的马步芳,为了自己的地盘,对徐向前率领的红军进行了疯狂的屠杀。照理说战争的原则是“全伍为上,破伍次之”,不杀已经投降的俘虏,不杀已经失去战斗力的敌方人员。马步芳可是不管这些,他下令只要红军一律杀死。他当时是“人生得意须尽欢了!”可是后来,彭德怀在兰州战役中,彻底打败了马步芳部。
    结束语
    《道德经》在第四十八章中指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说:为学求知见善则迁,学到东西,欲望得到暂时满足,会有短暂的快乐,但随着知识的增多,欲望的增强,过多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因此忧患和郁闷就与日俱增了;为道修身惩忿窒欲,限制自己的欲望,乃至不生非分之心,等于欲望永远得到了满足,愉悦也与你永久相伴。
    “损之又损,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是说:因循天地之道,阴阳消息,与自然和谐共处,没有自己的欲望,不与天斗,不与地斗,不与人斗,但所实现的过程和所达到的目的,正是自然界的“无不为”的恬淡过程和安然自得的目的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