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钱凤仪:听白岩松讲《道德经》所受到的启发

http://www.newdu.com 2022-11-11 “东方国学社”公众号 钱凤仪 参加讨论

    前言: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作客乌镇文化讲堂时,以“《道德经》——我的生命之书”为题,结合自己的心灵体悟,分享了《道德经》的文化魅力和诸多启人深思的人生智慧。
    钱凤仪老师针对白岩松就《道德经》所提出的一些哲学问题,予以解读,希望诸位饱学之士予以雅正:
     一、关于《道德经》中什么是“道”的问题
    按照《易经》和《大道和生学理论基础》,中国哲学中的“道”或《道德经》中的“道”,包含了如下内涵:
    1、宇宙之中万事万物变化的因果关系或因果联系;
    2、使得宇宙因果关系得以产生的动因;
    3、维持宇宙因果关系得以保持的动因。
    二、“功成身退,天之道”
    这是《道德经》中第九章中的章句。按照《易经》给出的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诠释,太阳在午时,就意味着太阳向落下变化。所以按照《序卦传》,《大有》而变为《谦》。太阳高高在天上,为“功成”,太阳在午时变为下落,为“身退”。这是地球自转导致的结果,为“天之道也”。按照哲学上的类比原则,成功不会无限成功,所以成功要懂得适可而止,及时退出。所以《道德经》在第二十五章,又补充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的哲学内涵
    这是《道德经》第二章中的章句。它阐述的是辩证法。美和丑是对应的。在《易经》中,《坎》为美,对应的《离》为枯槁,为丑。有水才有生机,没有了水,就没有生机。水灵灵为“美”,干瘪瘪为“丑”。
    但有水和无水是不断变化的过程,是不可阻挡的对立面转化的过程。美和丑互为对立面,两者互为参照,如同天与地;空间和物质;有和无;动与静;阴和阳;男和女互为对立面是一样的。
    美本身体现不出美,丑本身也体现不出丑。所以一群美女,会让人眼花缭乱;一群丑女,会让人不知所以然,不知道世界还有美,甚至以丑为美,以美为丑。
     四、“天长地久”与“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的哲学内涵
    这是《道德经》第七章中的话。第七章的全文是:“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在《易经》中,《乾》定义为“长”,《坤》定义为久。用现代人的说法,有空间,才有“长”度可言,有物质才有“久”远可言。克莱修斯最初提出的“物质不灭”定律,就是“地久”的延伸而已。在中国文化中,有长空之言与地广之语。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阐述的是《遁》而后《大壮》,如姜尚、诸葛亮、刘伯温隐遁等待时机,最后名闻天下。毛泽东提出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战略”,就是“后其身而身先”的重大战略。“外其身而身存”,阐述的是《明夷》反《讼》的不与人争,故而能有《家人》卦所表象的别人对待你如同对待家人一样。“非以其无私邪?”阐述的是《晋》卦的“自昭明德”、“光明磊落”,“故能成其私”阐述的是受到表彰,被人拥护的《晋》卦辞“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
     五、“有用”与“无用”的哲学内涵
    在《易经》中,《乾》代表的空虚,为“无”,《坤》代表的物质,为“用”。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说,没有物质或实在,就没有可“用”之物,有了物质,还得有空虚,才有“利”可言。所以,大楼中有空间,才有利用价值。如果大楼没有空间, 就如同光秃秃的山或实心的水泥柱子,就没有了可利用其作为居住的价值了。
    有了钱,还得有消费之处,钱才有利用价值。如果没有了生活所需要的货物,通货导致膨胀了,钱也就成了没有用处的东西了。身体有了健康,知识才有用,如果身体没有健康甚至不可救药,知识就会变为没用的东西。
    因此,健康之“有”,借助“无”形的知识来做事,就是“有之以为利”,是“有”借助“无”而变得主动有利;有了知识,凭借健康,将事情做好,就是“无之以为用”。因此,“有之以为用”和“无之以为用”,两者是辩证的关系,是不可或缺的、必须兼顾的对立面原则。
    六、为什么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争”
    这句话涉及到东西方哲学的根本问题。中国哲学认为自然才是世界的根本原因,人的智慧不是世界的根本原因。顺从自然,不与自然相争,人类才能安泰,现在人类与大自然相争,反而破坏了大自然,结果争到的是破坏了自然界的恶果。与自然相争,我们获得的结果是我们人类受到惩罚,得到的是我们根本无法预见的恶果。所以科学应该以顺遂自然为第一原则。(详细请参阅钱凤仪《道德经哲学原理》)。
    所以文革时期,宣扬“与天斗其乐无穷”,因此冒进蛮干,违背农时天理,结果获得的经验教训是“与天斗其祸无穷”;宣扬“与地斗其乐无穷”,我们不顾地理之理,肆意破坏山河湖泊,搞大深翻土地,获得的经验教训是“与地斗其祸无穷”;宣扬“与人斗其乐无穷”,提倡“阶级斗争”,甚至到了父子相贼,母女相害的地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口号和皇帝的新衣,获得的经验教训是“与人斗其祸无穷”。
     七、五色-五音-五味
    颜色,音色,味道,其实都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真正本质。颜色是由“光子的频率来决定的”,但人类的眼睛是无法分辨光的频率的。五光十色,看不到事物的本质,还会让人判断失误。金钱美女,都是现象,不代表事物的本质,而且看重金钱、美女,还可能令人失去理性,一旦失去了“用眼睛通过观察事物现象来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就会变为“目盲”的睁眼瞎。
    同理“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是说过分追求“五音”的声波现象,可能使人变为“有耳聋”;追求“五味”的感觉现象,最终可能使人变为“有口不能辨别味道的本质”,如同“有口无味蕾”的“有口无咸淡”。
    八、“上善若水”的哲学内涵
    “上善若水”指的是《易经》中的《需》卦。《需》卦下乾上坎,《乾》为自强不息,《需》为耐心持久。天道“自强不息、耐心持久”,因此化成天下;地道“自强不息、耐心持久”,成就万物禀性;人道“自强不息、耐心持久”,如同列文虎克、牛顿、普朗克、孔子和司马迁等等无数贤人, 开创了人类的新纪元。
    九、“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哲学内涵
    《道德经》第四十章指出:“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杂卦传》曰:“复,反也。”《复》卦是指农历十一月的阳气复苏。《易经》中的三才之道,在天曰阴曰阳。阳气复苏,大地复苏,万物也复苏。《坤》虚为弱,消息卦变化次序是《坤》为农历十月,《复》为十一月,《复》卦一阳复生,道也就是阳气,应为《坤》卦之后就是一阳复生,故而说“弱者,道之用”。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出现转机的时候,天下大乱的时节,也是豪杰并起的时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