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钱凤仪:“大道和生学”新哲学体系的基本原理

http://www.newdu.com 2022-11-11 “东方国学社”公众号 newdu 参加讨论

    【钱耕森先生大道和生学理论节选】:
    钱先生说:“我的‘大道和生’说主张世界万物由‘和’、‘和气’、‘大道之和气’产生的。
    我本着即哲学史讲哲学、哲学应体现时代精神的两个原则,将中国传统哲学中‘道’、‘和’、‘气’、‘生’4个重要的核心理念以及‘和平发展’的时代精神,传承并发展为‘大道和生学’的新哲学体系。我用它回答宇宙万物含当下的人类社会如何生存发展的问题。
    在‘大道和生学’体系中,以‘生’‘生命’最为根本。在‘道’、‘和’、‘气’、‘生’四个理念中,以‘生‘的理念为第一。以为实现‘生’‘生命’,保持‘生’‘生命’,发展‘生’‘生命’,提升‘生’‘生命’,是大道和生学哲学的根本目的、最大价值、最高境界以及历史的托命和我们应该努力完成的神圣的使命。就这个意义说,‘大道和生学’哲学也是‘生命哲学’,而且是新的‘生命哲学’。”
    “大道和生学”哲学基本原理
    “大道和生学”是钱耕森先生通过传承和发展所形成的新哲学体系。生命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和本质。钱老认为老子提出的‘道生’与史伯的‘和生’具有前后一致性、连续性和创新性,我完全同意钱耕森先生的精睿见解。
    本文通过《易经》这个大道之门给予大道和生学在哲学上的充实和论证。指出阴阳不同相应互助为“和”,阴阳一致不相应不互助为“同”。在《易经》中,阴动阳中为和,阳动阴中为生。按周朝历法,农历五月,阴始生,为和,盛夏之际,为五、六、七月,万物聚和因阳气而生长。故而万物生生之道,也就是和生之道。“大道和生学”推而广之,在人伦之理,为“君子和而不同”,就整个人类的伦理学而言,在当下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发展、以和而同的形式提高。——钱凤仪
    一、“大道和生学”名称所蕴含的基本概念及理论依据
    “大道和生学”共五个字,但却包含极其深刻的哲学内涵。
    1.1 《易经》中关于“大”这一哲学理念的含义
    “大”,在这里相当于《易经》中的“太”。《易经·系辞》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干宝曰:发初言“是故”,总众篇之义也。虞翻曰:太极,太一也。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两仪生四象,(虞翻曰:四象,四时也。两仪,谓乾坤也。乾二五之坤,成坎、离、震、兑。震春兑秋,坎冬离夏。故“两仪生四象”。归妹卦备,故《彖》独称天地之大义也。)四象生八卦,(虞翻曰:乾二五之坤,则生震坎艮。坤二五之乾,则生巽离兑。故“四象生八卦”。乾坤生春,艮兑生夏,震巽生秋,坎离生冬者也。)八卦定吉凶,(虞翻曰:阳生则吉,阴生则凶。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已言于上,故不言生,而独言定吉凶也。)吉凶生大业。(荀爽曰:一消一息,万物丰殖,富有之谓大业。)”
    “大”,包含着宇宙的所有存在,即物质和空间这个与时间无关的本质存在,也包含着宇宙生成时间之后,物质或事物在时空中的变化。
    1.2  《易经》和《道德经》中关于“道”这一哲学理念的含义
    《易经·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韩康伯曰: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故至乎。神无方而易无体,而道可见矣。故穷以尽神,因神以明道。阴阳虽殊,无一以待之。在阴为无阴,阴以之生;在阳为无阳,阳以之成。故曰“一阴一阳”也。)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虞翻曰:继,统也。谓乾能统天生物,坤合乾性,养化成之,故“继之者善,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侯果曰:仁者见道,谓道有仁。知者见道,谓道有知也。)百姓日用而不知,(侯查曰:用道以济,然不知其力。故君子之道鲜矣。)故君子之道鲜矣。(韩康伯曰:君子体道以为用,仁知则滞于所见,百姓日用而不知。体斯道者,不亦鲜矣乎。故常无欲以观妙,可以语至而言极矣。)显诸仁,藏诸用,(王凯冲曰:万物皆成,仁功著也。不见所为,藏诸用也。)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侯果曰:圣人成务,不能无心,故有忧。神道鼓物,寂然无情,故无忧也。)盛德大业至矣哉。(荀爽曰:盛德乾天。大业者地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王凯冲曰:物无不备,故曰“富有”。变化不息,故曰“日新”。)生生之谓易。(荀爽曰:阴阳相易,转相生也。)成象之谓乾,(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才既备,以成乾象也。)效法之谓坤,(案:爻犹效也。效乾三天之法,而两地成,坤之象卦也。)极数知来之谓占,(孔颖达曰:谓穷极蓍策之数,逆知将来之事,占其吉凶也。)通变之谓事,(虞翻曰:事谓变通趋时。以尽利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也。)阴阳不测之谓神。(韩康伯曰: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者也,故“阴阳不测”。尝试论之曰:原夫两仪之运,万物之动,岂有使之然哉!莫不独化于太虚,欻尔而自造矣。造之非我,理自玄应;化之无主,数自冥运。故不知所以然,而况之神矣。是以明两仪以太极为始,言变化而称乎神也。夫唯天之所为者,穷理体化,坐忘遗照。至虚而善应,则以道为称。不思玄览,则以神为名。盖资道而同乎道,由神而冥于神者也。)夫易广矣,大矣。(虞翻曰:乾象动直,故“大”。坤形动辟,故“广”也。)以言乎远则不御,(虞翻曰:御,止也。远谓乾。天高不御也。)以言乎迩则静而正,(虞翻曰:地谓坤。坤至静而德方,故正也。)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虞翻曰:谓易广大悉备,有天地人道焉,故称备也。)
    《道德经》曰:
    道生一:河上公:道始所生者,一也。王弼: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已谓 之一,岂得言无乎?
    《易经》释义:《系辞传》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易经》所表 象的宇宙现象,基于“太极”,道则为“无极”。“无极”阴阳未交而各就各位,如同《既济》卦之象;“太极”阴阳虽然未交,但各自偏离本位,为阴阳即将交汇之际,如同《未济》卦之象。
    按照虞翻的解释,结果现代科学理论,地球轨道围绕太阳旋转是无极,地球自转轴指向北斗为太极(或阴、阳二气合二为一恒定不变为太极),两仪则是天、地(或阴、阳表象的寒、暑),四象则是元、亨、利、贞(春、夏、秋、冬的原因),八卦就是表象天地之间的8个主要形态。
    李士鉁曰:“乾,健也,天之象也。以形言则曰天,以道言则曰 乾,法天以道不以形也。天者,阳之宗,物莫先焉,物莫大焉,故画 一以象之。一者数之始,画之奇也。天一而地效之则二。以一合二则三,故二生三。易究天地之原,立三才之道,故三画以成一卦。由是阴 阳变化而生八卦,上下交错而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生于一,道之大原 岀于天也。”李士鉁又曰:“元,亨,利,贞,此文王所系之辞,谓之 彖辞。爻下所系之辞,谓之爻辞。元于四时为春,亨为夏,利为秋,贞 为冬,四时迭运,所以为天,而不得执一时以为天也。元于五常为仁, 亨为礼,利为义,贞为信,智在其中,五常分布,所以为道,而不得执 一端以为道也。”《说卦》:“乾,健也。言天之体以健为用,运行 不息,应化无穷,故圣人则之。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体,故名 乾,不名天也。”《子夏传》曰:“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言乾禀纯阳之性,故能首出庶物,各得元始、开通、和谐、贞固,不失其宜。是以君子法乾而行四德,故曰‘元、亨、利、贞’ 矣。”老子所说的“一、二、三、万物”,如同《易经》中的“元、 亨、利、贞”。经典物理学中用于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坐标架也是由x、 y、z、t 四维所构成的。
    偶然必然谓之“道”。绝对物质和绝对空虚(空间)所构成的宇宙起 点是无极,是必然的存在,是不能消除的与时间无关的存在。而宇宙的生成,是物质的绝对存在和空间的绝对不存在的矛盾体。由于两者的交互作用并产生了时间和相对运动。时间是空间的混乱度。时间既不是绝对的物质,也不是绝对的空间,它是不确定的存在,是偶然的存在,是由必然而产生的不必然存在。因此涉及存在,就是与时间无关,则必然决定了偶然,也就是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如果涉及运动,以及由运动支配的客观现象,就反过来,是偶然中产生必然,也就是偶然决定着相对某一时间节点的必然,这是因为运动和时间有关,此时起支配作用的时间来自有和无的相互作用而成为不可逆的、没有绝对参照点的偶然。
    “道”支配着天,天也就是空间包容并支配着地。在道的支配下, 也就是无极到太极的过程中,物质先存在于一维空间中。一维空间中, 没有时间,只有形而上学的推论状态。物质和一维空间中混合,必然向 二维空间膨胀。二维空间的时间间隔△T2和三维空间的时间间隔△T3的 关系为:
    △T3 =(△T2 )2
    (注:红色的2代表平方之意)
    此时为《易经》中的“两仪”之际。宇宙处在二维空间和对应的时间△T2状态当中。比如,光子在我们现在的空间中运动,就是这样的时空状 态。两仪状态下的宇宙,接着膨胀、演化,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的宇宙。
    一生二:河上公:一生阴与阳也。 王弼: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
    《易经》释义:太极生两仪之际。阴、阳也就是绝对的物质与绝对的空间在一维空间和与之相对应的一维时间中混合爆炸的状态。
    二生三:河上公: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为天、地、人也。王弼:从无之有,数尽乎斯。过此以往,非道之流。
    《易经》释义:两仪生四象之际。处在《乾》卦之时、《坤》卦之 前。物质存在于二维平面空间和与之对应的时间所构成的三维时空背景之 下,处在爆炸、膨胀的状态。就是说,此时时空是三维的,物质以是平面 的形式存在。理论上,宇宙只有“黑盘”,不会有立体的“黑洞”。与此相关的理论请参阅钱凤仪《相互作用原理》一书。
    三生万物:河上公:天地共生万物也。天施地化,人长养之也。王弼:故万物之生,吾知其主。虽有万形,冲气一焉。百姓有心,异国殊风,而得一者,王侯主焉。以一为主,一何可舍?
    《易经》释义:四象生成八卦之际,是由《易经》卦所确立的六十四卦中的《坤》卦之时,是绝对的物质与绝对的空间在三维空间和 与之相对应一维时间中混合爆炸的状态,是《屯》卦所表象的宇宙大爆 炸景象,如同《屯》卦表象的万物在大地中出生之时。宇宙经过《蒙》 卦和《需》卦的漫长演化,万物得以有规律地变化,并以现在的形式比 较稳定地存在于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当中。
    《说卦传》曰:“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致役乎坤。”以下章句见《序卦传》。
    万物负阴而抱阳:河上公:万物无不负阴而向阳,回心而就日。 魏源:《淮南子》作“背阴而袌阳”。
    《易经》释义:《屯》卦之象。《屯》卦下震上坎。《说卦传》 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 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帝统辖万物,同出乎《震》。《震》卦以 一阳背负二阴,动以一阳,背负二个阴爻,为“负阴”;《坎》卦 则以一阳爻居中而上下二阴爻,为二阴抱一阳,为“抱阳”,综合起 来,为此句之意。
    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所引起的运动,其机制如用《屯》卦之 象,是以“负阴抱阳”的压力差的形式而改变运动状态的。详细物理机制请参阅钱凤仪《相互作用原理》一书。
    物质存在依赖《坤》卦之物质性为“负阴”。《坤》为物质,为未能充分与相对空间融为一体,是有区别于空间的存在物,只有静止质量的为零的光子才能与空间融为一体。空间也是“负阴”的。我们现在所处的空间,因为《坤》卦表象的物质的存在,宇宙才缓慢地膨胀。宇宙 中如果没有残存的物质,其膨胀将非常之快。物质也正是因为自身是 有区别与时间和空间,而且能保持自身是与时间无关的存在。物质在《乾》卦之相对空间中保持相对静止为抱阳,也就是惯性定律的存在, 是万物“抱阳”的结果。由于相对空间嵌入绝对空虚的空间之中,所以 宇宙之中没有绝对静止的坐标系,因而物质的运动只能是相对的运动。
    冲气以为和:河上公:万物中皆有元气,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中有髓,草木中有空虚, 与气通,故得久生也。
    《易经》释义:《蒙》卦之象。《蒙》卦下坎上艮,《坎》为限 制,《艮》为受到限制后停止。《坎》表象的阳爻被阴爻限制,《艮》 卦表象的是阴爻被阳爻所停止。地球上的物体不能离开地面,是因为地 球表面以外存在着用阳爻表象的“阳气”的结果。《艮》卦为阴阳相离而“冲”,《坎》卦为阴阳相混而“和”。
    阴、阳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如同《乾》卦和《坤》卦之象,为 “冲气以为和”。“冲气”:为阴、阳二气或者动、静二体在相互对立 中对不可分离地对峙着;“和气”:阴、阳二气或者动、静二体在相互 对立中不可分离地混合一起。
    《屯》卦的空间反演是《蒙》卦。这两个卦象可以通过相互在时间上的 逆向而行所得到。这种卦象之间的运动转化形式,也可以理解是“冲气”, 见《道德经哲学原理》[4]第四章“道冲”句。两者在时间反演上的对立统一关系为“和气”。《系辞》曰:“山泽通气”。而《蒙》卦山坎冲气。
    《蒙》卦有山止水动之象。山和水二者动静相冲,为“冲气”;山止水而水缓,水动于山而山生草木,二者动静对立统一而成和美之象,为“和气”,综合一起为此句之意。
    根据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在宇宙在没有时间的条件之下,产生了时间,有了时间,才有因果联系后因果关系。所以《道德经》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因此,中国哲学中的“道”,包含了如下内涵:
    1、宇宙之中万事万物变化的因果关系或因果联系;
    2、使得宇宙因果关系得以产生的动因;
    3、维持宇宙因果关系得以保持的动因。
    1.3《易经》和《论语》关于“和生”这一哲学理念的含义
    《易经·系辞》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虞翻曰:天贵故“尊”,地贱故“卑”。“定”谓成列。荀爽曰:谓否卦也。否七月,万物已成,乾坤各得其位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虞翻曰:乾高贵五,坤卑贱二,列贵贱者,存乎位也。荀爽曰:谓泰卦也。侯果曰:天地卑高,义既陈矣;万物贵贱,位宜差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虞翻曰:断,分也。乾刚常动,坤柔常静,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方以类聚,(《九家易》曰:谓姤卦,阳爻聚于午也。方,道也。谓阳道施生,万物各聚其所也。)物以群分,(《九家易》曰:谓复卦,阴爻群于主子也。阴,成故曰物“物”也。至于万物一成,分散天下也。以周人用,故曰“物以群分”也。)吉凶生矣。(虞翻曰:物三称群,坤方道静,故“以类聚”。乾物运行,故“以群分”。乾生,故“吉”;坤杀,故“凶”,则“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虞翻曰:谓日月在天成八卦;震象出庚,兑象见丁,乾象盈甲,巽象伏辛,艮象消丙,坤象丧乙,坎象流戊,离象就已,故“在天成象”也。在地成形,谓震竹巽木,坎水离火,艮山兑泽,乾金坤土。在天为变,在地为化,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虞翻曰:旋转称摩薄也。乾以二五摩坤,成震、坎、艮。坤以二五摩乾,成巽、离、兑。故“刚柔相摩,则八卦相荡”也。)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虞翻曰:鼓,动。润,泽也。雷震庭霆艮,风巽雨兑也。)日月运行,一寒一暑。(虞翻曰:日离月坎,寒乾暑坤也。运行往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故“一寒一暑”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荀爽曰:男谓乾,初适坤为震;二适坤为坎;三适坤为艮,以成三男也。女谓坤,初适乾为巽;二适乾为离;三适乾为兑,以成三女也。)乾知大始,(《九家易》曰:始,谓乾禀元气,万物资始也。)坤作成物。(荀爽曰:物谓坤任育体,万物资生。)乾以易知,坤以简能。(虞翻曰:阳见称易,阴藏为简,简,阅也。乾息昭物,天下文明,故“以易知”。坤阅藏物,故“以简能”矣。)易则易知,简则易从。(虞翻曰:乾悬象著明,故“易知”。坤阴阳动辟,故“易从”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虞翻曰:阳道成乾,为父,震、坎、艮,为子,本乎天者亲上,故“易知则有亲”。以阳从阴,至五多功,故“易从则有功矣”。蜀才曰:以其易知,故物亲而附之。以其易从故物法而有功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荀爽曰:阴阳相关,杂而不厌,故“可久”也。万物生息,种类繁滋,故“可大”也。)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姚信曰:贤人,乾坤也。言乾以日新为德,坤以富有为业也。)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虞翻曰:易为乾息,简为坤消,乾坤变通,穷理以尽性,故“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易成位乎其中矣。(荀爽曰:阳位成于五,阴位成于二,五为上中,二为下中,故“易成位乎其中”也。)圣人设卦,(案:圣人谓伏羲也。始作八卦,重为六十四卦矣。)观象,系辞焉,(案:文王观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象,系属其辞。)而明吉凶。(荀爽曰:因得明吉,因失明凶也。)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虞翻曰:刚推柔生变,柔推刚生化也。)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虞翻曰:吉则象得,凶则象失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荀爽曰:忧虞小疵,故“悔吝”也。虞翻曰:悔则象忧,吝则象虞也。干宝曰“悔亡则虞,有小吝则忧。忧虞未至于失得,悔吝不入于吉凶。事有小大,故辞有急缓,各象其意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荀爽曰:春夏为变,秋冬为化。息卦为进,消卦为退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荀爽曰:刚谓乾,柔谓坤。乾为昼,坤为夜。昼以喻君。夜以喻臣也。)六爻之动,(陆绩曰:天有阴阳二气,地有刚柔二性,人有仁义二行。六爻之动,法乎此也。)三极之道也。(陆绩曰:此三才极至之道也。初、四,下极;二、五,中极;三、上,上极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象也。(虞翻曰:君子谓文王。象谓乾二之坤,成坎月离日。日月为象。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位。故“居而安者,易之象也。”旧读象误作厚,或作序,非也。)所变而玩者,爻之辞也。(虞翻曰:爻者,言乎变者也。谓乾五之坤,坤五动,则观其变。旧作乐,字之误。)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虞翻曰:玩,弄也。谓乾五动成大有,以离之目,观天之象。兑口玩习所系之辞,故“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虞翻曰:谓观爻动也。以动者尚其变,占事知来,故“玩其占”。)是以自天右之,吉无不利。(虞翻曰:谓乾五变之坤成大有,有天地日月之象。文王则庖牺,亦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天道助顺,人道助信,履信思顺,故“自天右之,吉无不利”也。)
    “方以类聚”为“和”,“物以群分”,为“生”。阳得阴以成,动和乎静,为“和”;阴得阳以生,静和乎动则“生”。动、静或静、动的变化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就能维持生生不息的“和生”状态。
    1、“和”在《易经》中为类聚,具体为《姤》卦之象。午时到子时,从白天到黑夜,群星渐渐聚会,而地上万物因为温度下降也汇聚、休囚,为不同种类在天道的支配之下聚合,为“和”;“生”在《易经》中为生发,具体为《复》卦之象。从子时到午时,太阳或阳气开始升起,群星散去,而地上万物因为阳光的作用而生发、运动,为“生”。
    2、从宇宙学角度而言,太阳在合理的轨道位置、地球、月球也处在合理的轨道位置,为“和”,太阳以合理光照度、运行速度,地球、月球也以合理的运行速度运行,为“生”,“和”配合得当,地球上的万物才能维持生生不息;
    3、从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而言,人类与地球上的其他万物共同拥有这个地球,为“和”,人类在合理的自然环境以及在其他万物的协助之下才能生存,为“生”。人和自然之间,只有“和”与“生”得当,人类才能继续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之上生存下去。
    4、从国家角度,各国之间,和平相处,为“和”,友好往来为“生”,只有“和”与“生”得当,各国之间才能互利互惠,和而不同地发展进步。
    5、就个人关系而言,只有两情相悦,互助恒久才能使得家庭维持和睦长久存在。男求女或男助女,为和,反之,女悦男或女帮难为生,男女之际只有“和”与“生”得当,才能家业兴隆,事业有成。
    6、从生命角度而言,只有作息得当,饮食运动得当,我们的生命才能体现出自身的幸福和责任方面的价值。而“作”相当于“生”,“息”相当于“和”,“饮食”相当于“和”,“运动”相当于“生。”只有“和”与“生”合理得当,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精神面貌。
    《论语》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而不同:人与人大体相同,个体不同。君子,这里是指明“同”和“不同”相互关系的人。君子对待他人如同对待自己的家人,为《家人》卦象,为“和”;君子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为《睽》卦之象,为“异”。
    《睽》之《象》曰:“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以同而异”,也是“和而不同”。按《序卦传》《睽》卦来自《家人》卦。《睽》卦只有初九爻得位,其他爻不得位,是五个爻背离初九爻之象。《睽》卦来自《家人》。《家人》卦下离上巽,《离》为火,《巽》为风,风助火势,火助风威,但火熄风消,风火终将《睽》离。《离》为中女,《巽》长女,而者虽然能相助成《家人》,也个有其分。《兑》为少女,《离》中女,少女年少之时不欲离家,中女年长而欲嫁人,同为女子,所求也异。荀爽曰:“大归虽同,小事当异。百家殊职,四民异业。文武并用,威德相反,共归于治,故曰‘君子以同而异'也。”虞翻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君子和而不同,故于同人以类族辨物。”《系辞》曰:“利者,义之和也。”荀爽曰:“阴阳相合,各得其宜,然后利矣。”因此,和是阴、阳互助为和。
    《中孚》五之四,成《睽》。君子以异中守信,《中孚》二动成《益》,风雷相互不同而能相助。《睽》三动成《小畜》,《小畜》与《豫》旁通。君子能因人而异地包容他人,愉快地亲和他人。
    对待他人以亲如《家人》为本而存异,为“和而不同”。阴、阳不同相应互助为“和”,阴、阳一致不相应不互助为“同”。心相同,而身存异。《睽》卦《彖》曰:“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侯果曰:“出处虽殊,情通志合。”虞翻曰:“四动艮为男,兑为女,故“男女睽”。坎为志,为通,故‘其志通也'。”君子身份不同,但心志是相通的。
    小人同而不和:《睽》卦《彖》曰:“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虞翻曰:“二女,离兑也。坎为志。离上兑下。无妄震为行,巽为同,艮为居。二五易位,震巽象坏。故‘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也。’”小人同在一起,心志不同(行)。小人之身聚在一起为“同”,其心志不同为“不和”。震巽为相助,为和。小人作为小人的身份是相同的,心志确是不通的。小人,在利益面前,各怀鬼胎,见利忘义之心相同;小人之间,不能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为不和。
    《蹇》卦初六爻不得位,其他五个爻得位,是初六爻背离其他五个爻之象。
    《蹇》卦《象》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初六小人,不反身修德,却要求君子和小人一起为非作歹,小人虽然能协同他人一起为非作歹,但做不到亲如一家,而是相互防范,相互掣肘,相互刁难。小人争利之象,看似相同,但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故而形成《蹇》卦的态势。
    《中孚》《巽》为利,小人因利求同,失利益则相互背离成《大过》,争斗起来你死我活而互异。《睽》三、六相应而变《需》,《需》与《晋》旁通,小人追求吃喝、名誉地位之心相同,没有好处则不能相聚而和平共处。在《易经》中,阴阳得位是君子之道,阴阳失当是小人之道。
     1.4《易经》和《论语》关于“学”这一哲学理念的含义
    《论语》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在《易经》中,《蒙》卦为求学、学习之象。《蒙》六五求二为求“学”,《蒙》卦下坎上艮,《蒙》《艮》为对时,为“时”,《蒙》《坎》为习坎。《蒙》卦旨意为需要把握时机及时启蒙、求学,而且需要反复实习、练习,为“学而时习之”;《蒙》卦终变在《革》,《革》卦下离上兑,《离》为附丽,《兑》为悦,通过学习知识,摆脱蒙昧,改变命运,附带着愉悦和快乐,故而言“不亦说乎”?
    《蒙》卦卦辞曰:“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蒙》卦《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蒙》卦以六五求九二为“学”,为主动求学,《艮》为对“时”,《坎》为“习”,下艮上坎成《蹇》卦。蒙憧而学,将学到的东西用于解决没遇到的难题,也符合“学而时习之”的原意。《蹇》卦终变在《睽》,《睽》《兑》为悦,因此人通过学到的知识摆脱困难包含着喜悦。
    为学,必须是主动学习方可,故而《蒙》卦卦辞云“蒙童求我,匪我求蒙童”。若强迫学习,是《蒙》卦九二强迫《蒙》六五,《蒙》卦因此变为《涣》卦,会导致蒙童性志《涣》散若风。因此学习是自觉的过程,是不能强迫的。
    人生而《蒙》昧,是《易经》在《序卦传》中表象的开天辟地之后的第四卦《蒙》卦之象。增益知识是《益》卦之象。按照《序卦传》《益》之后是《夬》卦。《夬》卦初九爻动,变为《大过》卦;《大过》卦四至上互卦为《夬》,二至上也体《夬》。《大过》卦之后,是《坎》《离》《咸》。“习”为《坎》卦之象。其卦辞曰“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其象辞曰:“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学”则增《益》知识。由《序卦传》推知,学到的足够的知识为《夬》和《大过》之象,然后用于“习”《坎》,而后能附《丽》(如西方经验哲学家所说的由感觉经验而形成印象)于实际,附《丽》实际而能感知,感知则为《咸》卦之象。《咸》卦下艮上兑,《艮》为止,《兑》为悦,为中内含喜悦,也就是有所感知则必安于快慰、喜悦,这是由天理而来,并非圣人断言或猜想而得出的结论。天理是来自由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易经》的哲学体系(也就是宇宙学)推得的由必然到偶然或者由偶然到必然的结论。小孩子、小动物学会一件东西,都会表现得兴高采烈,这是天性如此。另外,学习书面知识为《益》卦之象,学习文献中的知识,由直接形成概念,为《益》卦初九爻之象,为《震》爻,《震》乐,包含着喜乐,能给人带来喜乐。在实践中,获得符合实际的印象,为《坎》卦和《离》卦之象,《离》卦三至五为《兑》爻,表明在实际中摸索,形成关于实践的印象,因而包含着愉悦。故而圣人如是言。
    按照《蒙》卦,《坎》为心志,向别人请教或向书本求知,为“学”,通过反复思考、复习、练习心志得以通达的过程为“习”。一旦弄懂,则内心能产生愉悦。“学”是主观上主动与客观知识建立联系,“习”是使得主观主体与客观知识通过整合而实现充分的理解并趋于协调一致。因此,“学习”的过程,分为两个部分,“学”是在先的,“习”是在后的。
    综合以上,这里的“学”是人内心通过求知探索获得的知识或知识体系。
    二、与“大道和生学”相关的学说
    2.1、冯友兰先生阐述的“仇必和而解”
    张载曰:“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气本之虚则湛,感而生则聚而有象。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然则圣人尽道其间,兼体而不异者,存神其至矣。彼语寂灭者往而不反,徇生执有者物而不化,二者虽有间矣,以言乎失道则均焉。”
    本质为“气”。“气”用现在的科学语言来讲,就是微观粒子以及与之对应的运动和变化。“可状”,就是可以显现的、可以观察到的事物现象。有现象必然有对应的本质。“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在故不测。”现象本身不是自身的原因,故而无法从现象找到现象的原因。现象所依赖的空间及自身的本质为“一”,为支配事物现象的原因,为“神”。气散则为湛,为生发,气聚则因为积聚有现象产生。
    “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是说积聚的反向过程,就是离散。离散是因为不能无限的积聚而不能分开,这是因为“气”的本质是不能消失的存在,积聚的“气”的双方是独立着的积聚,“气”积聚到一定程度会形成“对立”而不能无限地积聚,阻止积聚的动因称作“仇”。既然有“仇”这一动因的存在,因此积聚的“气”还会散开。
    理论上,物质基本粒子不能被空间能量子所湮灭,阻止湮灭的动因就是“仇”,而增加“仇”的动因,则聚集的“气”则会从“和”(聚集)转化为分“解”。比星体的演化,就是由聚合而最后向外释放能量的过程。
    因此,“仇必和而解”,是从微观的角度,阐述了“生和”与“和生”的形而上学道理。
    2.2、张岱年先生提出“兼和”
    张岱年最重要的有两大成果:一是他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创立的“天人新论”哲学体系,二是他在八九十年代所着力阐明的“综合创新”文化观。而贯穿于两大成果中的一个核心观念就是“兼和”。张先生总结自己“平生致思试图加以阐明的基本观点”,把“兼和为上——兼容多端而相互和谐是价值的最高准衡”(《张岱年全集》第7卷,第410页)当作一条重要的原则,就鲜明地表现了其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倾向。“五四”后中国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三大思潮并存的格局,许多人只看到它们之间的分歧和对立,互相批评、激烈论战、“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一面,而张申府、张岱年兄弟却同时看到了兼综三者之所长,创造一种“将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列宁、罗素、孔子,三流合一”的新综合哲学的可能性。
    在1942年写的《事理论》中,张先生首先提出了“兼体”这个概念。“兼体”与“单体”相对,“单体即内中不含物体之物体,兼体即内中含有物体之物体,即由较小之物体构成之物体。物体中含物体,可有多层,皆为兼体。兼体有简与赜之不同”。也就是说,“兼体”是一中有多之物体,即内中包含着矛盾和或简或繁之多样性的物体,它是一与多的统一。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这可以说是张先生“兼和”思想的一个本体论根据。兼体与单体之辨实蕴含着古代“和同之辨”的要义于其中,即兼体是“和”,单体是“同”,将二者区分开来还是有实质意义的。
    在1944年写的《品德论》中,张先生又提出“兼”、“和”、“通”、“全”四个互相关联的概念。他说:“品值之大衡曰兼,曰和,曰通,曰全。合多为一谓之兼,既多且一谓之和,以一摄多谓之通,以一备多谓之全。兼和通全四者,其指实一,直所从言之异尔”。四个概念都用一多关系来界说,是从不同角度来讲多样性统一的问题。他又说:“兼和通全,亦即富有日新而一以贯之。”“既富且多,复相顺而一贯,是谓之兼,亦谓之和,亦谓之通,亦谓之全。”富有言其大,日新言其久,可久可大则有相顺一贯之发展。张先生虽然是从“价值之准衡”的角度提出问题的,但同时也深刻地阐明了以对立统一为核心的辩证法的宇宙发展观。兼、和、通、全首先是宇宙自然之理,人知其然后才能在行为中自觉选择,把它当作当然之则。所以他又说:“自然恒有二方面:一方面兼而和,一方面别而乖。扩充其兼而和,以克服其别而乖,即由自然归于当然。”人掌握了宇宙发展的辩证规律,就可以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地“扩充其兼而和,以克服其别而乖”,这就是所谓“由自然归于当然”。
    在1948年写的《天人简论》中,张先生把上述思想进一步概括、提炼、升华为“兼和”范畴。核心范畴的形成使“兼和”哲学臻于成熟,并在宇宙观、价值观、方法论等方面展开了其丰富内容。
    首先,他将“兼和”范畴简明地界定为“兼赅众异而得其平衡”,准确地表达了多样性统一的含义。张先生明言“兼和”范畴是对中国古代重“和”思想的继承(“简云兼和,古代谓之和”),而古代重“和”思想的精义在于尚“和”去“同”,主张“和而不同”。如西周末年的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国语·郑语》)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都是强调“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兼和”范畴可谓深得中国传统重“和”思想之精义。
    其次,作为宇宙发展原理和最高价值准则的“兼和”,其伟大的作用、功能和价值意义就在于“富有日新而一以贯之”。这是对“和实生物”、“如无和谐则新物不成”(《全集》第3卷,第194页)的生动说明:因多样性统一才有新事物的产生,因生生而日新,因日新而富有,因生生、日新、富有而有可久可大、一以贯之的永续发展。所以他又说:“惟日新而后能经常得其平衡,惟日新而后能经常保其富有。”“兼和”范畴的创造性、多样性、统一性特征集中表现在“生生”、“日新”义上。
    再次,他提出“以兼和易中庸”的命题,突出地体现了“兼和”辩证法的彻底革命精神。由于“兼赅众异而得其平衡”是在日新发展中的一种动态的平衡,而不是无条件的绝对平衡和停滞不进,所以张先生又明确提出:“古昔哲人常言中庸,中庸易致停滞不进之弊,失富有日新之德。今应以兼易中,以兼和易中庸。”他并不否认“执中”、“适度”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但不赞成把“中”和“度”绝对化,使之成为阻碍事物永续发展的限制,因此主张以具有“富有日新之德”的“兼和”来取代“中庸”。这是他用唯物辩证法来改造、提升中国传统思想的一个典型范例。
    以上是张先生在四十岁之前所达到的思想境界和水平。作为一个掌握了“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和时代精神的精华的青年哲学家,其独立思考的成果在当时虽不为人们所知,但却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些理论思考甚至是很超前的,对后人亦有所启发。比如,他关于“兼和通全”、“兼赅众异而得其平衡,富有日新而一以贯之”的精湛思想,在我们今天看来,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联系今天面对的种种问题和矛盾,我们也可以说“兼和”之道就是日新富有、可久可大的科学发展之道。
    什么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主静”,是“中庸”,是“和合”,还是“兼和”?张先生的回答很明确:“兼和为上。”他在晚年总结自己平生学术要旨时一再重申这个价值论的命题,强调兼和是“最高的价值准则”,也即是说:“兼和之为德也,其至矣夫!”他的看法与孔子有所不同,但与孔子“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亦可相通。我们可以说“兼和为上”就是张先生的晚年定论。(张岱年先生提出“兼和”摘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兼”是多,“和”是多样性综合上的统一,而不是分析上的、从属性的统一。而“兼和”从字面上是不能体现出“兼和”与“和兼”的转化过程的。而“和生”理念则能准确地体现出“和”而后“生”、“生”而后“和”之自然界万物生生不息的变化过程。万物在四种基本力的作用之下,“兼”自然能“和”。而没有反向的四种基本力的作用,“和”则不能“兼”。不能“兼”,则不能生发,不能有生机。所以不同的思想流派,不能长期片面地“兼和”,还需要合理地整合,通过“族类辨物”,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体现出不同元素的各自主次,进而实现以“和”促“兼”,以便于在合理的范围内实现新的“兼和”向生发方向的转化。
     2.3、张立文先生提出“和合学”
    张立文教授和合学所提出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五和”原理,具有特定内涵,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拓展具有促进作用,又为我们当代人提供了一个解决社会各种危机的视角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择其要义,五大原理的内涵主要有几个方面:
    和生——人与自然之爱、和处——人与社会之爱、和立——人与他人之爱和达——人与心灵之爱、和爱——泛爱众之爱。
    张立文先生在和合学中提出的“五和”原理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的转换。通过探讨,我们也确实发现儒家的仁学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在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各种危机中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摘自人民网)
    张立文先生提出的“和合学”,并没有体现出“族类辨物”的哲学内涵,只阐发了以善的理念来面对“方以类聚”的中国哲学问题。爱,在《易经》中是指《同人》卦象。《杂卦传》曰:“同人,亲也。”而善的存在,是由不善来维持的。所以《同人》以《师》为本。对不可理喻者,不可以亲善,只能“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比如和日本军国主义讲理、讲爱,是毫无意义的,只有用能用武力打败他们才行。对待心无仁义、明知故犯的犯罪分子讲仁爱,也是不可以的,对他们只有“明罚敕法”,才能避免他们为害社会。
    因此,“和合学”中的“合”,应该将“合”理解为《易经》中的《噬嗑》卦,会更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孤立的“和合”,会使得聚而和之的众多元素,失去主次,因此会失去生发的动因。而且“和合学”只能根植于《易经》的描述变化的“聚和”的过程,也无法将其根植于宇宙“聚和”与“生发”的过程。
     三、宇宙演化过程中的“大道和生学”
    中国哲学的大道之门和现代宇宙学中的大爆炸理论表明,宇宙在演化中产生了时间,不是宇宙在时间中得以产生。换而言之,我们发问宇宙是什么时间产生的,是个不能回答的问题,这是因为在宇宙演化过程中,时间是后产生的。
    宇宙在开始演化之初,只有两种存在,那就是绝对物质和绝对空虚。在绝对空虚的空间中,没有物理定律。而绝对存在着的物质,在绝对空虚的空间中也无法显现其性质和现象。
    而正是两个绝对不同的存在:绝对物质和绝对空虚的相互作用,产生了时间,产生了相对空间(有物理定律的空间),并使得物质成为相对物质(存在于有物理定律的空间中物质)。宇宙因为绝对物质和绝对空间的“负阴抱阳”之和,产生了时间,因此使得万物的变化成为在时间中的变化。因为时间的自从产生以来,从不没有停止流逝,因此世界中的事物,就是在流逝中的事物、永恒变化中的事物。变化就有变化的原因和变化的现象和属性,所以老子从宇宙学角度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宇宙中的事物,相对静止或相对运动变化,其中相对静止就是“负阴”,相对运动变化就是“抱阳”。“负阴”和“抱阳”过程,就是新事物、形态的产生过程。“负阴”则和,“抱阳”则生。所以,宇宙的生成、演化、变化的根本之道这个大道,也就是和生之道。
    同《道德经》一样,“大道和生学”的理论来源是中国哲学的大道之门《易经》。《易经》给出的数理图像,如同现代宇宙学一样,能够很合理地描述宇宙的演化过程。而西方哲学发展的重要历程碑是康德的理性哲学。根据现代物理学所提出的宇宙演化的时空形态,完全可以解决康德在牛顿时空观之下所提出的4个二律背反正确与否的问题。以中国哲学的基础——《易经》“分天分地为太极”的时空观作为宇宙的时间起点或开端 ,同时按照现代科学技术在天文观测所发现到的哈勃现象并结合宇宙膨胀的理论,是可以确切地证明“是宇宙在演化中产生了时间,不是宇宙在时间中产生的”这一科学上和哲学上的论断。因此,通过调整康德在当时所采用的牛顿的“时间均匀流动性、空间绝对均匀分布性”的时空观,提出更符合现代宇宙物理学的“时间非均匀流动性、空间非均匀膨胀性”的时空观,从而从宇宙学和时空观的角度得以消除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所“发现”的二律背反问题。事实上,即使采用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观,如果不取消“时间是均匀流动的”观念,康德的理性哲学同样存在着不可消除的二律背反问题。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观,只是在物理学领域摆脱牛顿的时空观的束缚,并在科学上导致一场革命,但它的新时空观至今并没有使理性哲学彻底摆脱牛顿时空观的束缚。而只有采用膨胀的空间观,才能在哲学上消除牛顿时空观在理性哲学上所导致的矛盾怪圈。通过二律背反的消除,可以论证不存在由自然而来的“绝对自由”和由人的理性而来的“自由意志”。在当今世界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否定了二律背反,就可以从哲学与科学的理论上对“人为自然立法”这一西方观念予以否定,因而也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所提倡的“道德在先”、“道法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为人立法——也就是“大道和生学”这一亘古哲学理念给予哲学和科学理论上的肯定。
    四、生物进化中的“大道和生学”
    黑格尔为了回避康德的二律背反问题,在哲学上以“绝对精神”作为世界和万生万物的开端。
    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达尔文认为,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争斗,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的选择。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
    关于优胜劣汰的道理,在《易经》中是能找到答案的。《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韩康伯曰: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故至乎。神无方而易无体,而道可见矣。故穷以尽神,因神以明道。阴阳虽殊,无一以待之。在阴为无阴,阴以之生;在阳为无阳,阳以之成。故曰“一阴一阳”也。)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虞翻曰:继,统也。谓乾能统天生物,坤合乾性,养化成之,故“继之者善,成之者性”也。)”
    用进化论的语言来讲,“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就是“适应者生存下来”。其中生物能适应的对象是所处的自然环境,适应者的主体是某种生物自身。
    “不能继之者,不善也。不能成之者,也其性也”:就是“不适者则被淘汰”。其中生物能不能适应的对象是所处的自然环境,不适应者的主体是某种生物自身。
    《系辞》曰:“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从自然界生物学角度而言,万物反演生息是不同者汇聚的结果。也就是自然界的生物反演是“和”而后“升”(生),也就是说“和生”是自然法则。但任何一种生物过度地繁殖,过度地单一化繁殖,会在繁衍中面临《困》境(升而不已必困)。就地球而言,人类的过度繁殖,必然使得人类面临困境。这个困境不是那个单一国家或单一民族的困境,而是我们整个人类的必须面对的困境。我们人类越发达,越进步,我们不是面临的困境越小,而是面临的困境越大。为了克服困境,我们必须以人类共同利益为本,共同的福祉为本,共同的道德价值为本,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走出人类在进化之路上所面临的困境。
    《道德经》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用现代政治学和环境学语言来讲,统治者不贪得无厌,才能维持管理的权利和地位,被统治的民众,不过度地向自然索取,也就能让自然界中的万物有复生的机会,才能繁衍生息下去。统治者不横征暴敛,则不会被推翻,被统治的民众,若过度向自然索取,则会有无法在所处的自然环境中继续生存下去的祸患。
    我们都应该知道,中国哲学与西方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但两者也有相通之处。比如就科学的定义而言,中国哲学认为天、地、日、月、风、雷、水、火之间的相互作用才是科学的本原,没有这些相互作用连人类及其他生物都产生不出来,即使能产生出来,一旦这八个基本物象的关系严重失调,地球上的生物也不能长久地繁衍生息。而属于人类心智中的科学,如果自然界造化不出人类,科学就无从产生也无法依存。西方哲学家们却认为,人类的科学来自人的心智,心智则类似康德所说的人的知性(sicence一词源于拉丁文的scio)。由此看开,中国哲学认为科学属于大自然,西方哲学却认为科学归属于与人的心智。从哲学角度对待科学的本质问题上,中西方哲学有本质的差别。
    在中国传统哲学理念看来,由西方兴起的科学和工业革命,虽然有利于人的生存和繁衍,但也必然使得人类陷入困境。而人类走出困境的只有两条,一条是达成共同大道德理念,另一条就是共同尊重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蓝色的星球的自然环境。
    人类只有和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才能繁衍生息下去,自然才是科学之本。这也是老子根据《易经》推演出来的、钱耕森先生所倡导的“大道和生学”理念。
    五、基于“大道和生学”基础之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形而上学思考
    借助“大道和生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个理论指导实践的重大问题。在世界上,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哲学理论,不同的理论所诠释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毫无疑问是不通的。早在二战时,德国纳粹哲学提出的“雅利安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和日本军国主义哲学提出“大东亚共荣圈”等。德国企图他们的哲学理念借助武力征服世界,日本企图用他们的哲学理念借助武力征服亚洲。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武力是不能强迫世界人民服从邪恶意志的。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外号为“日不落帝国”,但这个帝国是以掠夺为主旨的,因此英国退出历史舞台是历史的必然。因此我们不能从德国哲学、英国哲学、日本哲学中需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支撑,也不能从当前世界头号强国“美国”那里寻求理论支撑,因为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以美国利益第一为借口,基本上就没有停下战争和武力征服的脚步。因此,我们要实现“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只能从中国哲学中寻找理论支撑。
    5.1 构建“大道和生学”基础之上的发展理念理论依据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力,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保障。我们人类就有一个共同的太阳,共同的地球。一般我们不会妄想将归属为自己的国家,但在历史上确有很多国家企图将版图最大化作为追求。历史告诉我们,版图最大化过的国家,是蒙古帝国,但现在他们的国土多大,我们在地图上一眼就看得到。通过《易经》《同人》卦六二爻,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那个国家企图版图最大化,是个“吝道”。一个国家,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世界众多国家,也是“吝道”。
    《同人》卦辞曰:“同人于野,亨。(郑玄曰:乾为天,离为火。卦体有巽,巽为风。天在上,火炎上而从之,是其性同于天也。火得风,然后炎上益炽,是犹人君在上施政教,使天下之人和同而事之。以是为人和同者,君之所为也。故谓之“同人”。风行无所不遍,遍则会通之德大行,故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崔觐曰:以离文明,而合乾健。九五中正,同人于二,为能通天下之志,故能“利涉大川,利君子之贞”。)《彖》曰:“同人,《九家易》曰:谓乾舍于离,同而为日。天日同明,以照于下。君子则之,上下同心,故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蜀才曰:此本夬卦。九二升上,上六降二,则“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下奉上之象,义同于人,故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虞翻曰:旁通师卦。巽为同,乾为野。师震为人。二得中应乾。故曰“同人于野,亨”。此孔子所以明嫌表微。师震为夫,巽为妇,所谓二人同心。故不称君臣、父子、兄弟、朋友,而故言人耳。乾四上失位,变而体坎,故曰“利涉大川,乾行也”。)侯果曰:九二升上,上为郊野,是“同人于野”而得通者,由乾爻上行耳。故特曰“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何妥曰:离为文明,乾为刚健。健非尚武,乃以文明。应不以邪,乃以中正。故曰“利君子贞”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虞翻曰:唯,独也。四变成坎。坎为通、为志。故“能通天下之志”。谓五以类族辩物,圣人作而万物睹。崔觐曰:君子谓九五。能舍已同人,以通天下之志。若九三、九四,以其人臣,则不当矣。故爻辞不言同人也。)
    我们人类拥有一个太阳,共同的蓝天,所以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和平共处,“舍己同人,以通天下之志”。《同人》四变成《家人》,世界各国,只有在互助和自助的前提之下,才能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反之,在理论上反,一个强大的国家,若“不舍己同人”,企图以武力霸权征服世界,必然会导致“悔吝”。实践上,已经发生过的世界两次大战,很好地验证了这一论断。
    所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唯一推动力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唯一保障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5.2.基于“大道和生学”基础之上的理念内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涵盖三个方面,即“国际权利观”、“共同利益观”和“全球治理观”。
    在《易经》中,释利以行权。以利益为导向,使得自己国家利益最大化,则会《夬》转为《剥》,《剥》上返二成《师》,因此而导致战争的发生。与之相反,而按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夬》上返二成《同人》,与天下人或世界人和平共处,与共同富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互注重对方的关切,则我们会认识到,我们这个地球村,就相当于我们人类共同乘坐在行进在宇宙之中的“地球大车之上”。
    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发展到现阶段,正在破坏着地球环境,地球如同是一个在宇宙中“风雨飘摇的大船”。只有我们制定好“国际权利观”、“共同利益观”,才能按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实好“全球治理观”。
     5.3 基于“大道和生学”基础之上的的国际权力观
      在《易经》理论体系中,《同人》反《师》。世界和平时代或和平的局面之下,不是战争决定胜负的过程。即使战争,各国国家也不能疯狂到丧失人性,也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通过武力,使各国回归到和平共处为的态势。
    《易经》在理论上指出,战争的良好愿望是为自己我国或某个民族谋求利益。但战争是死里求生,隐藏着极大的偶然性。发动战争所期望达到的最初目的往往是难以达到的。
    西方大陆理性主义哲学,得出的哲学结论是,只有通过冲突、战争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只有通过竞争人类社会才能进步。但事实上,世界已经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伤害。而以竞争促发展的理念,使得当今世界,全球大气温度变暖,大气、陆地和海水污染严重,致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况且在当今核武器时代,我们人类已经承载不了将来的核战争结果。
    信息时代的世界,关联及其密切。所以各国之间,最应该遵守的原则,就是中国儒家的重要基本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于达而达人”。理论上我们可以证明,坚持这两个原则,世界各国之间,就能和谐共处,违反这两个原则,世界各国之间,就难以实现和谐共处,而且还会引起各种争端。
     5.4基于“大道和生学”基础之上的的共同利益观
    《孙子兵法》指出,在为了维护正义的权利,需要“上将军伐谋,其次伐交”。各国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霸权主义和贸易单边主义,不是全球利益最大化原则。所以世界由正义感和爱好和平的国家,要加强联合,共同抵制地区或国际霸权主义和贸易单边主义。
    《易经》在理论中指出,各国之间,只有互助才能将共同利益最大化,只有坚持互助利益最大化,世界的和平共处态势才能最恒久,最长远。
    地球上的资源不是个无限量,地球对污染的承受力更是个有限量。所以全球如果打算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必须重点考虑这两个问题。
    《易经》《序卦传》曰:“益而不已则夬。”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最后会导致丧失所有利益。只有“惩忿窒欲”条件的利益,不存在贪得无厌的无限的利益。所共同利益观,是有限度之下的利益观。所以,要维护全球可持续发展,必须限制人口,必须限制经济规模,必须限制经济增长速度,必须局部经济利益最大化所致的全球经济发展速度超出地球环境的承载能力。
     5.5基于“大道和生学”基础之上的的全球治理观
    若将世界比作一个大家庭,全球治理观的理论基础就是《易经》的《家人》卦。《家人》与《睽》旁通。全球治理,必须由发达、强大的国家制定相关规则并予以落实,在执行中修正。全球一体化,命运共同体,就好比一个家庭需要好的家风、家法,也需要有好的家长和家庭成员。“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而《睽》卦 《象》曰:上火下泽,睽。(荀爽曰:火性炎上,泽性润下,故曰“睽”也。)君子以同而异。(荀爽曰:大归虽同,小事当异。百家殊职,四民异业。文武并用,威德相反,共归于治,故曰“君子以同而异”也。)家庭成员虽然是一家人,但每个家庭成员都是独立的。地球只有一个,但因为各国历史、文化、地址位置是不同的,所以各国之间需要尊重中求和同。共同的目的是为各国人民谋求幸福,而各国对的幸福理解是不同的。所以是全球治理观的核心原则是“求同存异”。也就是“求大同 ,存小异”。虽然求大同,但不持之已无力来强迫,虽然存小异,但“安不忘危”,不可使得“小异”变为“异类”,变为邪恶势力或恐怖组织。
    《家人》《彖》曰:“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作为一个国家,国家领导集体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然后将治国的理论和经验介绍到别的国家 ,而不是将自己国家的意志强加到别的国家。自己国家的人民如果对自己国家的现状不是非满意,国家政府就应该学习和借鉴其他治理得比较好的国家。只有这样,我们就能找到全球治理观的方针、政策和路线。
           论
    孔子祖述尧舜,儒家同道家,兵家以及其中国主流哲学的理论根源来自中国哲学的大道之门《易经》。无论什么民族,什么制度的国家,向往“民主、自由、平等、幸福”是相同的,这也是中国儒家哲学所追求的社会形态。所以沿着“大道和生学”理论,完全能够找到既适合治理全球的观念,也能找到治理各国个观念,甚至能找到管理和梳理一个地区、一个社区、一个家庭办法和途径。
    总之,在《易经》的理论体系中,阴动阳中为和,阳动阴中为生。按周朝历法,农历五月,阴始生,为和,盛夏之际,为五、六、七月,万物聚和因阳气而生长,故而万物生生之道,也就是和生之道。“大道和生学”推而广之,在人伦之理,为“君子和而不同”,就整个人类的伦理学而言,在当下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而不同地发展、和而不同地提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