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它不仅创造了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文明生活,还直接创造了人自身。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劳动的分工、分化日趋多样。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而言,呼唤普遍更高水平的劳动者大军——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就是为了适应新时代这一迫切形势而作出的必然要求。 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比重不断增加,尤其是近年来,“工业4.0”更加重视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更为突出。从一定意义上讲,生产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而社会生产力的革新和提高,与之相适应的就是对劳动者本身劳动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提高。劳动人人可为,但浅层次的劳动不如高层次的劳动更富有成效。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某种程度也在“淘汰”低效率的劳动方式。知识技术含量低,不做不断创新意识的某种“冒险”劳动,在今天就是最大的风险。 经典马克思主义似乎并没有刻意区分劳动的层次性,但对劳动的简单性和复杂性作了说明,认为复杂的劳动包含着需要耗费或多或少的辛劳、时间和金钱去获得的技巧和知识的运用;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的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的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需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具有较高的价值。可以说,简单劳动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而复杂劳动则是指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马克思还揭示了包含“知识的运用”以及“较高的教育”之“精神生产”的创造性、能动性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高素质劳动者、创造性人才的作用。早在1988年至1990年,时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曾发表过对劳动的创造性价值的思考,他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写道:“农村劳动力如果继续束缚在原有规模的耕地上,倚锄舞镰,沿袭几千年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老传统,进行慢节奏、低效率的生产劳动,那就不是一件好事。反之,用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会惊喜地发现,我们又获得了一种极其宝贵、可待开发、可能创造巨大价值的崭新资源。”2014年10月15日,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他强调“要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2015年4月28日,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他还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越多,创造能力就越大。提高包括广大劳动者在内的全民族文明素质,是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 把劳动者从低效率的老传统中解脱出来,实现转移,并逐步提高其素质,才能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在向高素质劳动的提升过程中,知识、技能、创新等要素大大得到了强化,人的精神文化素养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进一步凸显。“文化市场”“文化经济”“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等基础性概念的提出,无疑是对马克思揭示的无形的观念和“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力”以及毛泽东提出“有文化的劳动者”等思想的进一步延展。“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其中“三型”的共同特点都与人的精神文化劳动有关,并使人具有极高的预见性、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遵循人的精神文化劳动的独特发展规律。精神文化领域的“劳动”,与盖大楼、修高速公路不一样,与工厂车间的“流水线”制作复制品也不一样,往往不是三年五年能见效的,如果没有长期的积累、没有爆发式的创意,就不可能有大的飞跃。精神文化领域的创新,往往凝聚了独特的“高峰体验”式的创造活动;尊重这种个性发挥的文化机理,“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就是尊重精神领域的劳动创造规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