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山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37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7%,产业结构渐趋优化,投资规模不断扩张,日益成为支柱性产业。 坚持“双效”统一 坚定文化发展方向 发展文化产业不能等不能靠,但文化产业发展不仅仅是追求速度、规模上的增长,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国有文化企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坚持“双效”统一方面更应以身作则。我省于2015年组建省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理事会,探索建立党委政府有机结合、宣传部门有效主导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 我省年初印发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实施意见,要求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关系,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服从社会价值。 我省文化企业在着力为群众提供健康向上、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同时,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利润488.1亿元,业务收入8484.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4%、14.7%。截至2015年底,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从业人员64.4万人,比上年增长8.8%,比全国高1.4个百分点。 抓“两头”带“中间” 文化产业逆势上扬 “十二五”期间我省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得益于“抓两头、带中间”的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思路。抓两头,就是抓“大”和抓“小”:抓“大”就是抓大企业、大项目、大平台;抓“小”就是重点孵化小微企业,实施好文化产业发展“金种子”计划。 文化企业、文化项目和文化园区“三大载体”建设齐头并进。我省国有文化企业资产规模进一步壮大,国有资本有效实现保值增值。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省属国有文化企业完成营业收入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6%。其中大众报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广电网络有限公司三大集团,完成营业收入77亿元,占省属国有文化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90.6%,比上年同期增长11.6%。三大集团实现利润10亿元,占省属文化企业利润总额的98.8%。 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2015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3151个,其中当年新开工项目2578个,占81.8%。项目计划总投资5247.4亿元,全年完成投资2799.1亿元,比上年增长7.0%。 “金种子计划”由省委宣传部发起,2014年确定了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院等6家“金种子”孵化器,吸纳各类文创企业进驻。省文改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试点孵化器现有独立专用的孵化空间建筑面积达18.47万平方米,各试点孵化器与国际知名文化企业、研发机构或大学签订合作协议35个,获得实际融资额度1640万元。 撒下一粒种子,收获遍地希望。目前我省各试点孵化器累计投入使用“种子”扶持资金4053万元(不含青岛),在孵企业619家,吸纳就业人员7044人,实现总产值96835.37万元。 齐鲁文化正加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截至目前,我省已与173个国家和地区实现文化产品进出口业务。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74.4亿元,同比增长148.6%,其中,出口146.9亿元,同比增长133.8%,进口27.5亿元,同比增长276.8%。从出口来看,文化产品出口占全省外贸比重3.5%,比去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外贸出口增长2.1个百分点。 我省17市文化产品出口全面“破零”。今年上半年,全省17市均实现文化产品出口。出口额过亿元的市有10个,过10亿元的市有3个,分别为烟台92.6亿元、青岛20.7亿元、临沂11亿元,其中烟台出口占全省比重为63%。出口实现倍增的市有3个,分别是烟台增长389%、潍坊增长237.2%、济南增长176.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