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杰 9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以一种理性的心态,反思民族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总书记十八大以后对中国文化的重视中能够感受到文化的春天。现在讲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包括国家文化软实力,都离不开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文化在今天的复兴,我们都能感同身受。 然而,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一个不同的点就是注重修身、做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发展了,科技强大了,军事也强大了,但是人们的道德、文明、人伦、精神、信仰扭曲变形了,三观出现了大问题。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奢靡之风、享乐之风在社会上大行其道,把做人之为人的根本的东西都丢掉了。重视修身做人,是中国的文化及国学千百年来所传承的核心价值观。朱熹说“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做人而已”。儒家的一些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都一直在强调修身做人。自天子以至庶人,修身是根本。天下的根本在国,国家的根本在人,个人的修身、个人的道德品质的修养是最为重要的。这一切,都是围绕做人而展开。 诚信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 孔夫子强调正人先正己,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美国的管理学家德鲁克说过,管好别人未必是合格的管理者,只有把自己管好了,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古人言,“言必信,行必果。”君子耻其言过其行,要言行一致。如果人与人之间不讲诚信,这个社会就会冷漠无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才会有小悦悦事件,才会有彭宇案,才会有老太太摔倒了该不该扶的问题。人无信是不立的,新加坡选拔公务员,只有一个标准,即要求这个人要讲诚信,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品格。人要讲诚信,社会也应该讲诚信,要取信于民,不能够失信于民。2400年以前,商鞅变法,徙木立信,他不是立个人的信,他是要立政府的信。宁失千金,不失诚信,要把诚信作为第二张身份证。 要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感到羞耻 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要谨言慎行,要三思而后行。诸葛亮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谨慎的事情有很多,要慎独,要慎微,还要慎欲望、慎嗜好。对大学生来讲,更应该慎交友。交友不慎,往往毁了人的一生。曾国藩曾讲,“人生之成败,唯在交友之贤否,不可不慎。”大学生涉世尚浅,交友时特别应该注意,先择而后交,不要先交而后择。 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感到羞耻,感到不安。孟子讲,“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知耻,就不会无所不为;不知耻,就会黑白颠倒,混淆是非。龚定盦讲,如果一个人知耻,这个国家和民族,它就不会受到羞辱,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大幸。十年树木,百年才能树人。树人,何其容易,何其难。毛泽东曾经讲过,如果一个国家,有权利的人都不知耻,国家又管不了他们,天下就会大乱,老百姓就会起来造反,就会起来推翻政权。这就是讲了知耻的问题。 品行和德行要超越财富所带来的价值 人在做,天在看,离头三尺有神明。孔夫子讲要畏大人,即道德高尚的人。过去对有德行的人,有一种心存敬畏。要敬畏圣人之言。圣人之言代表的是一种人生哲理和人生智慧。李世民贵为天子,按说什么都不怕,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但是,他说,还得有敬畏,上畏天,下畏百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犯错误可以马上改,注意要有一种敬畏。 诸葛亮在他临终之前给儿子写的一封信,即《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封信要告诉他的儿子,财富不是最重要的,品行,德行的养成至关重要,决定了人生未来的一切。 追求财富不可见利思义、唯利是图 在德和能力这方面,德行是主要的。司马光讲,德者,才之帅也。当然,现在的社会,还要打造成一种风清气正的良好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讲,“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杜甫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独善其身,固然重要,但是最后重要的是治国平天下,还要兼济天下。我们今天追求的“中国梦”一定要落实到人民的幸福上。人民不幸福,“中国梦”是无法实现的。所以修身做人,德是重要的。 德和对财富的追求来讲,道德、德行是最重要的。德是本,财是末。追求财富没有错,但是追求财富要见利思义,不能见利忘义,更不能唯利是图。中国老祖宗讲,天地之心,人为贵。中国的文化自古以来,都在强调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修身、做人的重要性。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人的生命又是有限的,中国文化告诉人们要节制自己的欲望,不要放纵自己的贪欲,要节欲、寡欲、导欲。孟子讲,养心莫善于寡欲,在中国文化中,谈的第一个方面,就是讲修身、做人的问题。自天子,以至于俗人,衣食皆以修身为本。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伦道德的根基就是孝道 读尽天下书,无非一个孝字,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教民亲爱,莫大于孝,人伦道德的根基就是孝道。父母的养育之恩,比天高,比地厚。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慈母望子,倚门倚闾。所以我们做儿女的,孝敬父母,感恩父母,赡养父母,尊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以兽;乌鸦都有反哺之恩,羔羊都有跪乳之德。常陪伴家人、关爱父母是一种尽孝。我们把自己的学业搞好,不去做那些超越道德法律底线的事情也是尽孝。《弟子规》讲,“身有伤疑其忧,德有伤疑其伤”。 中国的文化中如何关爱父母?第一,满足衣食住行。孟子讲,不孝有三,其中有一不孝就是养活不了父母。第二,孝敬父母,精神上、心理上、情感上,比物质上的更为重要。孔夫子讲,孝敬父母就是色难。第三,做儿女的要知道父母亲的年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第四,我们要善待自己的身体,《弟子规》讲道,“兄道友,弟道功,兄弟睦,孝半终。”总之,在中国的文化中,孝道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传统美德,恰恰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所在。 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树立三观大有裨益 总书记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了解其中的思想精髓,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有益处。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注重读书学习的民族,重视学习,重视教育。虽然德行的养成是第一位,但是不能只有德行,没有能力。根基打牢,知识基本功打牢,靠的就是日常读书。从古到今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是终身读书的人,都是博学的人,所以应该把读书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孔夫子一生读书,活到老学到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知老之将至”。韩愈在《师说》中讲“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以再聪明也得学习。打牢基础,还是要把学习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既要学,还要行,只有这样,做一个以后有益于社会的人。走上社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用我们的德行和知识,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学习中国的文化一点都不会枯燥,对提高自己的人生修养、人生境界,会有非常大的好处。对于中国文化,我们要亲近他,感受它,通过中国文化知识的背后,感受中国文化的无穷的、无限的魅力。 学习中国文化的学什么?学的内容应该很多,既要学它的知识,还要背后的那种人生的哲理,人生的智慧。读书的问题,修身的问题,就是做人的问题,就是百善孝为先至善的问题,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国文化,我们要有温情,要有敬意,要有尊重,还要有认同。不可像过去那样“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把自己家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都丢了,拿着个破饭碗,到处去乞讨。我们再不可能,也不应该犯这种低级的历史的错误。 (以上内容根据王杰在山东理工大学举办的《稷下大讲堂》中讲话整理,通讯员赵祎凤) 附:人物资料介绍 王杰,男,1963年生,山东淄博人,先后在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外哲学教研室副主任,并在中国实学研究会、中国哲学史学会、国际儒学联合会、全国首家孟子学院等20多个协会担任社会兼职。 多年来,王杰在《哲学研究》、《中国文化研究》、《现代哲学》等杂志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学术短论及图书评论一百五十余篇,主要著作有《荀子注释》、《儒家文化的人学视野》等。主持完成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1项,校级课题5项,担任省部级、地厅级领导干部培训班讲师,多次获中共中央党校优秀科研成果奖、教学工作优秀奖获,近些年来参加国内外高层学术研讨会50余次,并在《第五届国际儒学大会》等会议上做主题发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