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孔子的叮咛|心有敬畏,去除骄泰

http://www.newdu.com 2022-11-11 《孔子的叮咛》 杨朝明 参加讨论
孔子的叮咛之十
    心有敬畏,去除骄泰
    由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有两项内容最为核心、最为关键:一是仁爱精神,一是敬畏观念。这与基督教的神圣观念与博爱精神有些相似。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所说就是人应当心存敬畏。
    仁爱的重要性似乎尽人皆知,人要有敬畏却未必如此。人之不知,由于难知,孔子尚且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人要敬畏天命就不是容易可以理解的。天命,即天道运行的规律,也指事物的法则、社会人生的规则。大人,指有德有位的人。圣人,则既仁且智,“德合于天地”、“穷万事之终始”。君子与小人对天命、大人、圣人之言态度不同,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天命,往往不知道敬重尊贵的人,还轻侮圣人之言。
    “畏”也是“敬”,《广雅》曰“畏,敬也”,二字可以互训。皇侃《义疏》曰“心服曰畏”。心服,即心里折服,心里敬服。《大学》曰:“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人懂敬畏,才能忠信。所谓“天命不可违”,敬畏天命,就会自觉尊重天地法则;“大人”凝聚着经验与智慧,敬畏大人,就能循理而动,进退有据;“圣人之言”代表着道德与价值,心存敬畏,就不会迷失自我。人缺乏敬畏,就会骄恣放纵,淫泆不节,从而背离大道,后果严重。
    孔子格外强调“敬”,认为“敬畏”不可离身。弟子子张希望自己走到哪里都能通达,于是向孔子问“行”。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人应当时刻牢记,将“忠信”、“笃敬”装在心中,说话忠诚守信,行事庄重严肃。做到这一点,走到哪里都能顺畅通达。人们言之“忠信”、行之“笃敬”,都源于内心深处的“敬”。
    孔子儒家提倡的敬畏观念由来已久。在孔子整理的《尚书》各篇中,处处可见关于“敬”的说法。孔子“崇周”,“敬德保民”是西周时期占支配地位的政治伦理原则。当年,周文王向姜太公请教“至道之言”,以教育当时太子,并“明传之子孙”。太公回答中,有“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一语,格外强调“敬”。后来,太公辅佐武王,也特别以同样的话相告诫,武王惕若恐惧,以“安乐必敬”、“无行可悔”、“一反一侧,亦不可以忘”、“皇皇惟敬”等为戒书。
    中国礼学经典《礼记》的开篇就有“毋不敬”三字,这正是对礼学精神的高度概括。孔子说:“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与这种思想完全一致。“恭敬”一词包涵两层意思,一是外在的恭敬之行,一是内在的敬畏之心。“恭在貌,敬在心”,外在的恭敬以内在的敬畏为根基。既然敬由心生,那么敬畏就是由敬重而生发的“惶恐”、“怵惕”之感。人类社会生活这种“惶恐”、“怵惕”的敬畏不可或缺,有了敬畏,才自觉己身微渺而生谦卑心,自觉德业重大而有使命感。人知谦卑而能自尊尊人,知使命方自弘弘道。《孝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万物生灵都一样得到天地之气成形,禀天地之道成性,但只有人最为尊贵。人之贵是因为人有“敬”心,可以导出谦、让、谨、勤之德,进入真、诚、和、美之境。对于人之修身,敬之义内涵丰富!
    敬畏是一种心态与修养,更是一种境界和信仰。古人“以祀礼教敬”,中国祭祀天地、山川、鬼神的传统,目的在于教化人心,培养敬畏观念。中国关于“敬”的文化内涵丰富,也影响深远。清朝乾隆时期的河南巡抚叶存仁,甘于淡泊,毫不苟取。他做官三十余年,离任时,手下部属执意送行话别,但送行的船迟迟不发,叶存仁心里纳闷,等到明月高挂时,来了一叶小舟,原来是部属临别赠礼,等至夜里避人耳目。但他知荣辱,讲自爱,自尊自信,不做有损于自己名誉、形象的事,将礼物全部送还。人们常说“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典故就来自叶存仁。这是敬畏观念在历代中国产生了深刻影响的一个代表或缩影。
    当下,面对泛科学主义和伪自由主义的盛行,中国传统的敬畏观念、诚敬理念更有特别的意义与价值。只有敬畏天地自然法则,敬畏个人道德使命,心存对民族文化的“温情与敬意”,才能保持理性与信仰的平衡,才不会敬畏缺失、骄泰泛滥。宋儒说:“‘敬’之一字,聪明睿智皆由此出。”缺少“敬”,“无知而无畏”的荒诞与罪恶就层出不穷;有了“敬”,才会有更多的真、善、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