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孔子的叮咛|人生有信念,执守不改变

http://www.newdu.com 2022-11-11 《孔子的叮咛》 杨朝明 参加讨论

    当人们走向生活,迈出人生脚步时,许多人却困惑起来。他们追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应该如何度过一生?这时,我们不妨打开《论语》向孔子请教。《论语》开篇其实就有孔子指示的方向,那就是人生有信念,执守不改变。
    《论语》为语录体著作,其中的许多言论缺少语言环境,理解起来往往产生分歧,《论语》开篇的就是如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些话几乎人人耳熟能详,但我们认为传统的理解可能存在明显问题。
    传统上认为三个分句说的分别是关于“学习”“交友”“胸怀”的问题。但是,在该书中,不论哪一篇的哪一章,不论其字数是多还是少,似乎都在集中论说一个主题,可为什么《论语》首章主题偏偏显得散乱而不集中呢?
    《论语》所收录的孔子言论,都是他应答弟子及当时人的言语,属于弟子“接闻于夫子之语”,是从孔子那里听来的。当时弟子们各有所记,孔子去世后,他们相与“辑而论纂”,在众多孔子言论中选择而成《论语》。
    以往,不少人认为《论语》材料只是随意的堆砌,各篇之间没有联系。那么,《论语》是谁编辑而成?
    《论语》编者为什么要编辑孔子言论?这些“善言法语”难道没有任何顺序?
    理解《论语》首篇首章,关键在于其中的第一句,即“学而时习之”。传统上,都是把它当作学习方法,认为“学”即学习,“时”为时时、常常,“习”为复习、演习。全句意思是学习了知识而能常常复习、实践。仔细分析全章三句,对照孔子一生的活动,参考《论语》有关学习方法的论述,似乎这里并不是讲什么“学习方法”,而是概括了学者可能碰到的三种不同境遇,勉励学者应当有正确的信念,并且坚守固执,至诚不变。
    我们认为,这里的“学”应当不是动词,而是名词,指的是孔子的“学说”或者“道”。“时”不应解作“时常”或“按时”,而应解作“时代”,也可引申为社会。“习”不应作“温习”讲,而应作实践、采用讲。下面的两句与之相应,第二句中的“友朋”其实就是朋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这样,《论语》首章孔子表达的是这样的思想:
    如果我的学说(或信念)被时代(或社会)所接受而实现,那不就太令人感到喜悦吗?退一步说,如果时代没采用,可有人能够理解我的这个信念与追求,赞同我的学说,或者从远方来与我一同讨论问题,不也很快乐吗?再退一步说,不但没有在社会上大行,甚至没有人能够理解,我也能坦然面对,不愠不恼,依然坚守信念,不也是一位君子吗?
    这里的“学”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包括了诸如志道据德、循礼守仁的诸多意涵。这样的理解,早已有人指出。例如,清初毛奇龄《四书改错》说“学者,道术之总名”,民国时期的程树德《论语集释》也说“‘学’字系名辞”。前些年还有学者专门撰文研究,可惜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
    “学而时习之”中的“学”与《庄子•天下》篇“百家之学”的“学”相同。学,有作动词用的“学习”,有作名词用的“学说”等,这里应为后者,指思想主张,对社会、人生的总体认识。《论语》中有“士志于道”的句子,也有“志于学”的说法,“道”与“学”乃是同位词。这种解释前后连贯,而且在首篇首章开宗明义,也与孔子思想完全一致。
    孔子特别强调“志”。他曾说自己十五岁就“志于学”,他也希望人们“志于道”,立志于正确的人生价值追求,并且不为暂时的困顿而动摇和改变。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一个人如果专注于生活的琐事,斤斤于点滴的利益得失,一定是缺少应有的信念,缺乏积极进取的情操。
    人生不能没有梦想!我们可以把生命看作一个过程,而任何过程都会有它的开始与结束,而开始的那个思考极其重要。信念就像种子,就像一个生命的开始,有了种子就能生根、发芽,以它适合的方式慢慢成长。于是,人尽其性,物尽其用,秉承自然,生活得尽性、投入、深情、精彩,这样的生命才有意义。所以,我们必须有自己的人生支点,思考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来源:《孔子的叮咛》 作者:杨朝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