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曲阜碑刻|元统二年加封颜子父母制词碑

http://www.newdu.com 2022-11-11 孔子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陈霞 参加讨论

    在曲阜颜庙西路杞国公殿院内东南角,立有一块石碑,俗称“大元加封颜子父母制词碑”。制词,即诏书上的文词。显然,此碑是记载元朝皇帝褒封颜子父母的一座石碑。在曲阜的众多的石碑中,此碑是元代尊孔崇儒的体现者之一。
    
    此碑立于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年)五月。碑头雕龙,下为龟趺。碑头高1.1米,碑身高2.8米,宽0.89米,厚0.37米;龟趺高0.65米,长1.1米,宽0.9米。碑头上刻篆书“大元加封杞国文裕公制词碑”12字。碑身上部刻蒙文,下部刻汉文;汉文行楷,13行,行17字。记载了加封颜子父母的缘由及所赐封、谥号。碑阴题为“加封颜子父母妻谥议”,内容为对加封颜子父母一事的缘由、谥号的商议与拟定。汉文正书,13行,行25字,内容大部分清晰可见,仅数字因残坏不可辨。《寰宇访碑録》卷十二记有此碑,《陋巷志》卷五著录有制词原文(但题目记为“至顺二年”,误。且和此碑文相比,无“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和“宜令,准此”这一诏书的起首语和结尾语),骆承烈先生《石头上的儒家文献——曲阜碑文录》录有此碑。但不知何故,以上文献均未提及碑阴所记。
    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统一帝国,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殊为重要。但无论是和前代之宋朝,还是后来之明朝相比,元代的儒学的确显得不足论。不过,元代的尊孔崇儒却盛极一时,从而使得儒家文化在元代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且不说孔子在元代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使其美誉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颜子、孟子等历代大儒也因有对孔子之道“学之以复,诸圣传之”之功,获得了崇高的封号。后世常提及的“亚圣”孟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这些尊称的定型可以说都在元代,由此可见元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赞同与接受。此碑即为元代在对颜回尊崇的基础上,进而对其父、母、妻也予以追封褒赐。而在此之前,元代对“孔孟之考妣”也进行了封赐。
    根据碑文记载,此碑立于元统二年,当为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在位时期。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1320.05.25~1370.05.23),元文宗长子,死后元朝庙号为惠宗,明朝谥号为顺帝,故又称元惠宗。元顺帝于1333年的农历六月即位,由于当时只有13岁,故当时已是皇太后的文宗卜答失里皇后被尊为太皇太后,“称制临朝”(《元史》卷一百一十四《列传第一·后妃(一)》)。此外,颜庙复圣公殿下西首又有至顺二年(1331年)所立“大元加封兖国复圣公制词碑”一幢,此碑碑阴用元代白话文记载了元统二年正月十六日,元统治集团对加封颜子父、母、妻谥号的商讨情况,因以皇太后懿旨的形式颁布,故此碑阴又俗称“一三三四年加封颜子父母妻懿旨碑”。而“大元加封颜子父母碑”的碑阴所记也正是元统二年正月十六日这天商讨的结果。从这些文献、碑文对照中可知,当时的元顺帝年纪尚幼,而对颜子父、母、妻的追封旨意应是由文宗后卜答失里拟定的,但在昭告时仍以在位皇帝的名义,以圣旨的形式颁布。然,不管旨意由谁拟定,都体现了元朝执政者对儒学的一种尊崇的态度。
    “母以子贵,父以子荣”,这一传统认识在中国的封赐制度中体现的尤为明显。颜无繇,字路,颜回之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与《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中均有记载。据《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孔子始教学于阙里,而受学。少孔子六岁。”当为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论语·先进》《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颜回死后,颜路家贫,曾不顾礼制请求孔子用他的车子来为颜回做椁,但遭到孔子的拒绝。虽然此碑碑阴称颜路为“孔门高弟”,对其德行大加赞誉,但史籍中对其言行事迹除以上所记之外很少提及,可见颜路在孔门诸生之中并无突出表现。后人对其的了解与尊崇,主要是因为其子颜回。
    颜回与其父同学于圣人之门,且因其好学深思,德高近仁,深受孔子喜爱。虽不幸短命早逝,然随着孔子殁后尊孔崇儒的兴盛,特别是自汉代高祖将其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并以其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以来,历代统治者无不对其加封褒赐。唐宋以来,加封更为优渥,元朝更封其为“兖国复圣公”。历史上对颜路的尊封与颜回大致是一致的,唐玄宗时期尊之为“杞伯”,宋真宗加封之为“曲阜侯”。至元代,则加封其为“杞国公”。后来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又改称其为“先贤颜氏”。
    据史料记载,“国公”是古代的一封爵名,始置于隋朝,自唐至明皆沿用之。《隋书·百官志下》记曰:“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凡九等。”唐代元稹《赠太保严公行状》:“阶崇金紫,爵极国公。”《宋史·职官志三》:“列爵九等:曰王,曰郡王,曰国公,曰郡公,曰县公,曰侯,曰伯,曰子,曰男。”由此可见,元朝对颜子父母的加封等级是非常之高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代尊孔崇儒程度之高。
    元代对颜、孟及其父母妻的追封,旨在表彰他们对孔子之学的传承之功,这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道统”观,特别是唐宋以来流行的儒家道统说相一致。古代中国,历来就有一个与“政统”相对的“道统”,唐代韩愈在其《原道》一文中指出:“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并指出儒家所承传之道“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也”。韩愈所言之道,概括起来说,实际上就是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义道德”。后来的宋代大儒程颐、程灏、朱熹都在韩愈的基础上阐释、发展了儒家道统说。虽然以上诸儒对儒家道统的承传排序存在着不同看法,但都强调儒家内部对“道”的继承与发展。这也影响了世人对儒学的认识,对历代大儒的评判。故此碑之始,就言“朕惟孔子之道大矣。学之以复,诸圣传之,而得其宗者,其惟颜氏乎。”指出孔门后儒对孔子之道有传承之功,而颜回为其正宗。在碑阴中也有“所贵乎圣贒之学,传之于前者有所宗,授之于后者有所统。统宗之正,炳如日星”的说法。由此可见,元朝虽以少数民族的身份执掌中原,但是在思想文化中也是接续前代而来的。
    元代对颜子父母的加封,无疑提高了颜子父母的社会地位,现位于曲阜颜庙西路的杞国公殿即为元代所建,元代也曾建杞国公夫人殿,只是后来遭到毁坏而于明清两代重修。如今,这些庙宇与石碑,在棵棵沧桑翠柏的簇拥下,历经过岁月与风雨的洗礼,静静地出矗立在那里,向世人展现着那个朝代一段尊孔崇儒的历史。
    附碑文:
    大元加封颜子父母制词〔一〕
    上天眷命,皇帝圣旨:
    朕惟孔子之道大矣。学之以复,诸圣传之,而得其宗者,其惟颜氏乎。崇其道而褒封其所自出,礼也。故列圣〔二〕以来,于孔孟之考妣亦既褒锡之矣。朕迪民兴学,议礼考文,爰命有司稽颜氏之先世,封之宗国,节以壹惠,顾岂私于其家哉。享祀有严〔三〕,永世无极。父无繇〔四〕可赠杞国公,谥文裕。母齐姜氏追封杞国夫人,谥端献,宜令,准此。
    元统二年五 月 日〔五〕
    【碑阴】
    加封颜子父母妻谥议〔六〕
    所贵乎圣贒之学,传之于前者有所宗,授之于后者有所统。统宗之正,炳如日星,故愈□〔七〕而愈得其真也。曲阜侯颜路〔八〕,鲁之君子,孔门高弟,忘其贫约,依归圣人。其日用常行之间,道德之言,仁义之行,耳濡目染,心感神会,固以熏陶而成其德矣。况有亚圣之嗣〔九〕,同师圣门,箪瓢陋巷,不改其乐,用行舍藏,庶几于道,七十子之中,夫子独称其贒。延誉衍庆,使过庭之训〔十〕至今有耿光,岂非传授得统宗之正者欤?宜乎有国家者,崇爵锡〔十一〕而侑食庭于无穷也。谨按谥法道德慱〔十二〕闻曰文,德垂后昆曰裕,(请)〔十三〕谥文裕,庶表至公。父无繇曲阜侯加封杞国公,谥文裕。母齐姜氏追封杞国夫人,谥端献。妻宋戴氏追封兖国夫人,谥贞素。
    元统二年正月二十六日
    【注释】
    〔一〕制词:诏书;诏书上的文词。
    〔二〕列圣:指在帝王之列。圣,君主时代对帝王的尊称。
    〔三〕严:尊敬。
    〔四〕无繇:即颜无繇,一名由,字路,也称季路。春秋鲁国人,颜回之父,孔子早期弟子之一。
    〔五〕此处落款时间没有明确的日期,“月”字前空有一格,“日”字前空有一格。
    〔六〕曲阜颜庙复圣殿下西首所立“大元加封兖国复圣公制词碑”碑阴有关于此日谥议的详细记载,用元代白话文写成,可参见。
    〔七〕此字残缺不可辨,故阙。
    〔八〕宋真宗曾封颜子父亲颜路为“曲阜侯”。
    〔九〕亚圣之嗣:此处应指颜回。亚圣,指道德才知仅次于圣人的人。
    〔十〕过庭之训:《论语·季氏》载: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后世故将“过庭之训”理解为父亲的教导。
    〔十一〕:应为“号”的异体字。
    〔十二〕慱:应为“传”的异体字。
    〔十三〕此字残缺较重,根据残余字形及文义辨认应为“请”。(来源:孔子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作者:陈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