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光明日报》2019年7月27日07版刊发访谈文章《家风正则民风正 民风正则政风清》,围绕家风家教和社会建设,记者俞海萍与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研究员等学者进行了访谈。现将记者与杨朝明的对话转发于此,以飨读者。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正而天下化之。 家庭是构成国家的细胞,家风家教也构成了一个民族和社会的风尚底色。构建新时代风清气正的社会和国家,推进家庭家风家教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如何充分认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又怎样在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的同时,不断与时俱进,为其增添新的时代内涵?我们邀请嘉宾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家国一体 见微知著小亦重 记者: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既是家事,也是国事,关系个人健康成长、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繁荣发展。您怎么看待家风建设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杨朝明:在中国传统思维中,家国一体、家国相通。一个人首先属于一个家庭,当他成人之后,就要立足家庭而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于是,一个人在属于家庭的同时,也属于一个公司、一个单位,属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不言而喻,人在家庭中所熏育形成的价值认知、行为习惯,必然在工作岗位上、在社会活动中体现出来。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众多个体家庭的家风就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家风,我们社会的风尚正是在众多个体家庭家风基础上形成的。 社会建设必须特别重视家风建设,这也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所决定的。中华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中国文化尤其重视家庭,将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政治伦理有机融通。《孔子家语》记载孔子说“爱与敬,其政之本”,汉代也有“人道之极,莫过爱敬”的说法,无论是个人私德还是社会公德,说到底都是“爱”与“敬”的问题,所以孔子才说“立爱自亲始”“立敬自长始”,儒家先贤之所以把孝悌看做“为人之本”,原因正在于此,这就揭示了家风建设在社会建设中的基础地位与关键作用。 多方合力 固本强基共培育 记者:把家庭建设好是固本强基的事业,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如何从宏观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杨朝明:孝与悌是“为人之本”,爱与敬是“人道之极”,由孝悌而爱敬,由家庭而社会国家,是自然延展的一个过程。在孔子和早期儒家语境中,人伦大道以父子、夫妻、兄弟等家道为基础,将爱与敬推衍到社会关系与工作关系中。社会道德建设要找到关键、抓住根本,在全社会形成合力,培育道德家教家风,以明德引领风尚,让爱与敬润物细无声地在人们心中扎根。 就像“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那样,“个人品德”在四德教育中也最重要、最关键。好家风的底色是道德,家风建设要致力于铺染青少年的道德底色,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明理正心、尊老敬长、积极向上。家风建设首先要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兄恭弟悌、夫妻和谐,这都基于个人品德的培育与提升。 文化的实质在弘道明德,传统文化追求人心和顺、社会和谐,要求人们讲信修睦、自觉修身、克己推己、换位思考,在心中牢牢地筑起礼的堤防。今天我们特别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要使我们的优秀文化贯穿国民教育的始终,首先要认识到明理的重要性。诚如孔子所说:“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礼者,理也。全社会都应进行明理教育,树立规则意识、秩序意识。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面对得与失、进与退、利与义,使礼义道德和共同体意识得以大力彰显。 适时扬弃 凝聚时代新共识 记者:良好家风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如何在充分发掘传统优秀家规家训教化作用的同时,将家风建设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杨朝明:文化自信基于文化自知,要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必须更快更好地走近和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有外国的历史学家说:在孔子学说的影响下,伟大的中华民族比世界上别的民族更加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这启示我们认真梳理总结,提炼家训文化的精华,把握其精神实质,在今天发扬光大。 今天人们应该好好借鉴前人训家的智慧,总结并树立自己的家训。弘扬传统家训文化,就要弘扬其中诸如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等精髓。为此,首先要思考以怎样的价值信念教子训家,如何理解人生意义与追求。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要让家庭成员们懂感恩、有爱心、知敬畏,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方向对,在面对林林总总的社会现象时,才会明是非、辨真假、知荣辱,才能在人生道路上更加坚毅坚定,使前行的脚步更加稳健。 孔子和先秦儒家特别强调家庭伦理在社会与政治伦理中的基础地位与决定作用,中国历史上许多优秀的家训、家规,很多士大夫家族的家风,都沉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与智慧,包含了历代圣贤哲人关于家国天下的深沉思考,它们不独可以“提撕子孙”,也可以“轨物范世”,为社会与国家作出更大贡献。(原载:《光明日报》2019年7月27日07版 作者:俞海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