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6月22日,第二届论语学论坛暨泰山学者论坛在孔子研究院召开。曲阜师范大学崔茂新教授提交了论文《新孔学论语解读——以“学而”篇为例》,并作主题演讲,现将其文章内容节选,以飨读者。 夫子之学,亦即原初孔学,乃仁德之学,性道之学,信义之学,总之,生命之学。深度生命学习之精神灌注于本篇,灌注于全书。读此篇,当参以日本思想家安冈正笃的话:“忘却生命存在的学问,是人类的不幸。”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 子者,男子有德之通称也。师亦曰子。论语所直言“子曰”者,皆指“孔子曰”也。以其圣德著闻、师范来世,不须言其氏,人尽知之故也。“子曰”是中国人对孔子生命之神圣表达诚敬仰慕之情的文化符号。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同悦。习,习行也。之,无定指代词,以虚化具体的所学,突出学之为学的本体本真涵义。学,觉也,觉悟所未知也。然则觉之内涵大矣哉,深矣哉。 1.觉知觉识。觉知觉识是一切知识、本领、技能的来源,离开了此种基础性的无往而不在的觉,人类社会将寸步难行,无以体现人的生命灵性,就其造福于人类的功用而言,它指向生活的实用知识,进而指向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2.觉醒。要时时保持生命的觉醒状态,在无止境地求知悟道过程中对经验知识、认知理性的局限保持高度警惕,在绝对和无限的时空维度对个体生命之有限性保持清醒认知,此是哲思理性的天赋使命,此是生命的理性之动;在心闲气静的安然自在中保持通过无定在的观、想、听、感与终极实在达成一种精神冥会,此是生命的灵性之静。动而归静,静而复动,在生命的觉醒状态中,保持并深化生命的觉性。 3.觉悟。要不断觉悟更新更高的生命境界,觉悟绝对的普遍的宇宙精神和天道正义的超越性存在,这是世俗生命趋向于神圣的向往与追求,是肉体之有限性趋向于精神之无限性的凭借,此是精神信仰之觉。 保持生命的觉性,进入无止境地“觉”的过程,是为人之为人的本体生命之学,此乃生命实学的本真涵义。觉而与时偕行,这是趋向于仁、趋向于道的深度生命学习,伴随着生命和心灵持续成长、欣欣向荣之精神气象,其极致当是一种和平、知足、无我、与神同在的生命的淡然与喜悦。这是全然的生命之觉,以及与之相一致的行为方式,是个人内部深层愉悦与外部世界深层渴望之间相遇交融的圣地。专注于这样的学习过程,生命就在此刻立住了,扎下根了。此番道理非至仁之圣之人不能体味,非至仁至圣之人不能道破。 深度生命学习,就是觉而与时偕行的趋仁趋圣过程。资料一则: 李彦平曰:宣和庚子,某入辟雍。同舍赵孝孙仲修,伊川先生高弟赵彦子之子也,于某有十年之长。辛丑春同试南宫,仲修中选,而某被黜,仲修勉之曰:“公盛年一跌何伤,姑归读书可也。”某意不怿。赵曰:“公颇读论语否?”即应之曰:“三尺之童皆读此,何必某。”仲修笑曰:“公既知读此,且道‘学而时习之’以何者为学?”某茫然不知所对。仲修徐曰:“所谓学者,非记问诵说之谓,非絺章绘句之谓,所以学圣人也。既欲学圣人,自无作辍。出入起居之时,学也。饮食游观之时,学也。疾病死生之时,亦学也。人须是识得‘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立则见其参于前,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方可以学圣人。”某闻其言,顿若有悟。(《焦氏笔乘》)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为学之讲习,不是以先知或圣王的姿态向众人宣讲绝对真理或曰天道,而是作为生活中的普通人,在与任何有机缘相遇的人共同探寻人生命存在的终极性价值与意义,探寻生命的真谛,故其温、良、恭、俭、让之人格魅力能吸引远方朋来,此乃人生至乐也。因而,对此处“朋”的理解,必须突破“同门曰朋,同志曰友”之古注的精神藩篱,扩展到指有实体性或精神性相遇之机缘与可能的一切“他人”。这个“朋”,是指超越或曰去除了时空、生死、熟悉与陌生之界限隔阻的古今及未来之人,非此不足以体现孔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仁善情怀。今天在地球的各个角落用生命和心灵读《论语》的人们,都是孔子之永恒生命精神的超时空、跨文化且突破肉体生命之经验局限的远来之“朋”,成为2500多年前孔子远方朋来之乐的哲学确证。 从当今时代全球化的视野看,马丁•布伯“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之名言,阿伦特“通过交谈保持人性”之主张,莱维纳斯把“明确‘他者’重于自我”视为哲学的首要任务,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都可以视为此处孔子之言当代释义的思想理论参照。唯有在“我”“你”相遇之际,“我”与“你”才是现时、当下活生生的人,有着相互敞开的生命之开放性。从生命存在之终极性意义的角度理解人际关系,这是孔子远方朋来之乐的重心及精髓之所在。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此句的要义在于点明,孔氏之学乃君子之学,人之为人生命之正学、实学。君子,指有完全美德的人,然德之所以成者,亦曰学之正、习之实、说之深,明心见道终身不已也已矣。以全然学习的态度对待个人生命中任何可能的境遇和遭际,既不汲汲逐求于成功成名成就事业,也不逍逍游离于世事世情放逸自适,这是一种专注、开放、郑重的人生,深造自得,自足乎内而无所待于外,体认人之为人所当行,以成就独立自由、从容中道的君子人格。懂得此番道理,获此生命体验,人知或不知,皆无碍于我为学为道之说、乐,夫何愠之有?反过来说,只有具备完全美德和人生大智慧的人,才能够真正做到“人不知而不愠”,这正是孔子所特别强调的。孔子不言之教的核心是学,学是一个应当终身研习的人生课题。明乎此,庶几可以达成对孔子文化生命与道义人格“一以贯之”的领悟和理解,与此同时使自身的生命和心灵获得持续滋养。此等境界人人可欲可求,世人却多沉溺于不知不醒不悟的非觉非仁状态而不自拔,无怪乎夫子慨叹:“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这是孔子昭示于古往今来每一个人“哲学地活着”的人生道路,走与不走,则取决于每一个人的自由意志和他对生命的独自领悟。孔氏之学是注重交谈、拒绝说教的生命之学,生活之学。 本章是孔氏之学的灵魂和论语全书的总纲,是孔子一生丰富而独特之生命体验、持续而深邃之理性思考的高度凝炼的表达,是理解孔子完整思想体系与全部生命精神的莞钥之所在,孔子却不以庄严神圣自我崇高的教主身份传经布道,而是以平易、温雅、礼让的姿态,向开放性时空中任何可能与之相遇的人致意,表现出与人交流对话、探究见证生命真理的仁爱与善良。深切体味“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这三个“不亦”,可以见出孔子他者优先、他者神圣的自谦自抑,见出孔子绝不高高在上、坚守人格平等的社群意识。总之,本章的内涵大矣哉,深矣哉。尽管无论对本章做多少解说都等于一个字没说,但在读全书20篇、500章当中的任何一篇任何一章之时,都需要回过头来重读本章做参照,才不至于局限于对章句只言片语的肤浅孤陋知解而不见孔氏圣学与圣者人格之大体。(来源:孔子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作者:崔茂新) 最后,以一首对本章的心解诗作作结: 觉知、觉识(整体) 在时光流逝中 自由自然地行动 天地间充溢着欣悦 孤独的我 邂逅远方而来的你 这便是盛大节日 便是宇宙狂欢 领悟、理解(生命) 在消融你心中 一切怨恨与不平 君子玄览万有之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