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内首部以丛书形式诠释中华传统八德的通俗理论读物——《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近日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该丛书由著名学者、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曲阜师范大学中华礼乐文明研究所所长宋立林担纲主编,分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8册,共计70余万字,既立足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赋予八德新的时代内涵,对于提高广大读者特别是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针对性。本公众号将对丛书部分章节予以陆续刊载,以飨读者。 孔子的孙子、战国初期的大儒子思,曾在卫国为官。一次,他看到有人钓到了一条硕大的鳏鱼,大得竟能装满一辆车子。鳏鱼,又称鳡鱼,是淡水鱼中的大型鱼,生长在黄河中下游,非常凶悍。它有一种奇怪的习性,在水下长年不闭眼睛,所以人们称其为“常开眼”。它警惕性非常高,轻易不肯咬钩,很难捕捉。 因此,子思就问那人说:“鳏鱼是很难钓到的鱼,你是怎样钓到的呢?”那人回答说:“我开始下钩的时候,只用一条鲂鱼作鱼饵,可鳏鱼经过的时候,连看也不看。后来又换了半只小乳猪做鱼饵,鳏鱼就上钩了。” 子思听罢,不禁感叹道:“鳏虽难得,贪以死饵;士虽怀道,贪以死禄矣。”意思是说,鳏鱼虽然不容易捕获,但最终因贪图鱼饵而死;很多精英,虽然身怀理想,但是也会因贪恋禄位而死啊。这正应了民间那句俗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欲望诱发贪念,贪婪导致灭亡。 早在两千多年前,睿智的老子就告诫人们:“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商朝的最后一位国君商纣王,在刚登上王位的时候,是一个聪敏而有勇力的英明之主。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内心的欲念开始多起来,对生活的奢求越来越多。 有一天,纣王命工匠给他制作了一副精美的象牙筷子。贤臣箕子看到后忧愁不已。其他大臣对此非常不解,箕子解释说:“如此珍贵稀有的象牙筷子,大王肯定不会把它放在陶制土烧的笨重器皿上,因为那样会十分不协调,太委屈了这双象牙筷子。它该配上一些犀牛角、美玉制成的食器,才显得般配、美观。那么,用这些精美器具盛些豆角豆叶之类的东西来吃,恐怕大王也不太乐意了,他必然要在这样的食器里装上象尾、豹胎来吃才感到有味。在尽情享受这些美味佳肴时,他肯定不愿意再穿着粗布短衣,他就要织锦衣、建广厦了。如果这样长久下去,人们就会对他不满而进行斥骂,他就会对不满者镇压,必然变得残暴。那时候,你我还能站在这朝堂上吗?” 大家都不以为然,但没过几年纣王就变得穷奢极欲。在他的王宫里,建了肉林,悬肉其中,旁边设上炮烙。还造了一座很大的池子,蓄满了美酒,何时想喝,临池即可畅饮。群臣不断劝谏,纣王渐渐地不耐烦了,后来就大加刑戮,弄得众臣归周。由于纣王荒淫无道,他最终被武王逼上鹿台,失去商朝500年的江山。 外在的诱惑固然可以导致人迷失自我,走向歧途。但是归根结底,很多人被糖衣炮弹所击垮,还是因为内心贪欲过盛,得不到合理适度的控制的缘故。 人应该有足够的智慧:理性地看待欲望,适度地节制欲望,不做欲望的奴隶,既能“从吾所好”、“从心所欲”,又懂得“克己复礼”、“不逾矩”,实现人生真价值,获得人生大自由。(摘自:《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廉德诠解》,杨朝明、宋立林主编,文章作者:宋立林 王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