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三年九易其稿,日前,被业内专家、学者誉为“补白之作”的《八德诠解》在京首发,出版座谈会也于上月初在曲阜举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新闻直播间》更于“世界读书日”对该书进行报道,称其“用讲述传统故事的方式,进一步提高读者的人文素养”。据悉,该书共70余万字,是国内首部以丛书形式诠释中华传统“八德”为主要内容的通俗理论读物。记者独家专访丛书主编——省政协常委、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听他讲述与“八德”有关的故事。 谈丛书:用“八德”的精神来撰写 “《八德诠解》的全称是《中国传统八德诠解丛书》,‘八德’当然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诠解》就是将‘八德’分开,每德一本书,总共8册。”谈及该书出版缘由,杨朝明表示,“在思考如何弘扬传统文化这么一个大问题的时候,我们想到了要做这么一本书”。 据悉,在此之前,业内也有学者进行“八德”的研究,但系统地对“八德”之间的联系进行阐述,把每一“德”的形成、内涵以及时代价值进行多样本的著述和雅俗共赏的讨论,《八德诠解》无论从规模、系统性,还是从学理和通俗的结合上,都是第一步。所以该书出版伊始就被业内称为“补白之作”,对此,杨朝明表示“很欣慰”。 “因为长期研究传统文化,又集合了精锐力量,我们觉得写这套书并不难”,杨朝明笑着告诉记者,“开始我跟大家开玩笑说,我们研究‘八德’,得用‘八德’的精神来撰写《八德丛书》。”可杨朝明没想到,在写作过程中,“所有人真的做到了”,本以为三个月就能出稿的丛书一做就是三年,反复地进行讨论、研究,九易其稿,即使在书稿完成后,“几位主力人员竟然又把自己关在了一个屋子里,每天加班加点,把书稿投在投影仪上,逐字逐句地改”。 谈反腐:最终要形成道德自觉 《八德诠解》由中纪委直属的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对此,杨朝明认为,“这并不奇怪”,因为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风气的改良,其实都离不开“八德”。 “社会风俗好坏其实最根本地决定于我们的为政者。传统文化里面特别注重为政者的德行,比如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政者,正也。其身不正,其令不从;其身正,不令而行’”,杨朝明表示,目前德行教育应该以党员干部为主体,“因为他们是社会的管理者,他们自身正了才能引导天下的正”。 杨朝明认为,只有党员干部带头学习“八德”,带头实践“八德”,形成道德自觉,把遵守社会规范、纯化社会风气当成内在的追求,才能真正实现社会风德的优化和改良,最终达到中纪委提出的“不想腐”目标和党风廉政建设的目的。 提起传统文化,不少人觉得离自己很遥远,对此,杨朝明表示,“如果把传统文化当成所谓的学问,大家会觉得好像离它很远,就像距离四书五经很远一样,但当真的走进四书五经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个文化人,只不过身上体现的程度不同而已。换句话说,文化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当然,大家文化的境界不同,‘道’的层次不一样,要不然为什么要修道呢?”杨朝明笑着告诉记者,所谓“修道”就是要提升道德境界,“我们每个人对文化和传统的理解不一样,可能我们做人处事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是传统文化之所以成为传统,传统文化之所以有生命力,就在于传统文化的方向性、内涵丰富,就在于能够使我们走正确的人生路。”这也是现在提倡弘扬传统文化、弘扬道德文化的深层意义所在。 “知识就是力量,但力量需要方向,所以《中庸》说‘道前定而不穷’。无论大事小事,都有好与不好的标准,《庄子》说‘道’就在人的日行坐卧之间。遵‘道’而行便是‘德’,德行的好坏、高低,要看人道契合的程度。在人生的道场上,每个人都是舞者,都是表演者,我们不妨把岗位当道场,以工作作为修炼。事实上,人有没有格局,有没有气象,目标对不对,结果好不好,都由德来决定!”(来源:山东政协网,作者:宋宪霞 孙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