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曾子大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者后也而无朝夕。”可见,古代中国高度文明是在“孝”文化基础上不断升华的。稍后产生的儒家,更是促成了 “一切道德,以孝为本”。《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生也”,是儒家思想的道德核心;父母兄弟姐妹的天伦是天赋的,身为父母慈爱养教、子女孝顺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人的天职;敬爱父母,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下》),由事亲的孝能衍伸到尊老敬长乃至事君(国);是爱亲扩大至社会和谐的最佳法门。 几千年前,中国人就写下父母子女之情,《诗经‧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儿女亦具“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的人格思想——达至人心道德的高境地,因此而完全异于禽兽。若把孝道移去,那就不成为中华文明,而是继续留在野蛮兽性。 如何行孝,孝的效果,孝的衍伸,一部《孝经》写得具体深广。今人讲孝道,多引用其句子,并由此发挥。笔者的际遇经验与体会,发现具有孝心者,看了《孝经》会很受感触和受用,至多是认可有时代性的差距。至于那些没有行孝,或根本不孝的人,只要读上一两句,就会正比率地反弹异常,而他们攻击的理由不外是“愚孝、迂腐、落后、封建……”,用一些极端的实例来栽赃,较高教育者,则温和些,咬文嚼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含糊一番、“不合时宜”一言以蔽之。 因此,“不孝”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这些年来,有召开一些“孝道”会议,出席的都是老人家,为什么呢?因为人老了才能体会何谓孝道(被孝)!这是社会迫切的大问题。看来,老人越来越多,孝道论坛也会兴盛起来!论坛若没有年青人主导,或只议论而无力实践,恐怕不会有实效! 孝,是人类的文明 《论语‧学而》上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我们就来看看孝成为“仁”之“本”的原因。 北传佛经说母亲有十大恩德:第一是怀胎守护的恩德:母亲怀胎十月,称为害喜,如饮食后即呕、心悸、尿失禁、失眠、腰痛、水肿……种种,凡孕母都有一项多项的反常现象,故以“害”称。除了害喜之苦,母体还会特别偏爱胎儿,就算本身缺乏钙,也会“偷出”给胎儿提供,牺牲了自己。怀胎十月的言行坐卧是战战兢兢的,维护胎儿健康。 第二是临盆受极大苦楚的恩德:我们有位儿童读经班的老师如此形容临盆之苦,骨盆扩张的阵痛:“好像被刀片割一样,开始是十数分钟逐渐为每几分钟一次,有时延续数二三十小时之久,一阵一阵的痛,至到孩子出生”( 这是实事,但不鼓励老师如此形容,对小女孩会埋下恐惧阴影)。现代人为了让丈夫明白这种承担,可以在旁参与接生。 第三是孩儿生下,哇哇啼哭,就立刻忘记了之前所有一切撕裂忧劳的恩德。 第四是承受苦恼,把美好的给孩儿的恩德。孩儿有点发烧,母亲就废枕不眠,整夜抱着。孩儿啼哭,母亲就手足无措力求安稳。而此时正是母体最需要休息的复原时期。 第五是移干就湿的恩德。孩儿尿床,母亲将孩子移到干净处,而自己将就于污湿。 第六是哺乳恩德。孩子出世后,特别在前面几个月喂奶,开始是不定时,后来每小时喂一次,一喂半小时。产后要休息,却承受着日夜不能安乐一眠之苦。 第七是洗濯污濊的恩德。不仅在幼孩时洗濯一切屎尿,接下来的作饭煮菜、服侍起居饮食达十数二十年或更久,慈母青春颜容换上面皱手粗亦无悔。 第八是牵肠挂肚的恩德。快乐长大、健康成长、受风受寒、意外伤祸、学业成就、远行他游……都是令父母牵肠挂肚、忧心忡忡之事。 第九是体谅抚恤的恩德。孩儿辛劳,母心疼惜不安,父母愿意代替孩儿去承受苦楚灾殃。有则报导,一位母亲因为孩子过马路时,被压在车子下,她居然有力量,以双手抬高一边车子,让孩子能够被拉出来!从图片看,车子不算大,但也得两三个大汉才抬得起。母子都进了医院,也都平安,但这位母亲却折了三根肋骨。她说,(车子)她是抬不起来的,是LOVE(爱)抬起来的。 第十是终生怜爱的恩德。母龄一百岁,犹忧八十儿,母爱无有断时。 母亲是《易经》的坤——厚德载物,性柔软恒韧,称之为“母爱”。“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母亲啊!撇开你的忧愁,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深厚的恩慈,反使她终于沉默。母亲啊!你是那春光吗?”这诗描绘着你我的母亲。 而父亲呢,则以阳刚形容,他缺乏这种细腻,但同样隐藏着的深深的爱,“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孝经》以外,劝孝的教导、描述是无所不在,都是为了提升人性与文明的努力! 今天孝道式微 孝道式微并非是所有人的现象,举我国的情况,我们是个多宗教、多民族杂居的回教国,我们经常探访老人院,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老人院里的印度人和华人最多,马来人非常少。老人没人照顾的问题,不是完全属于经济问题,而是在于“畏天命”的文化。回教徒以孝顺父母为天职,是神的旨意,所以尊老孝亲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行为),弃亲于不顾是不能被马来社会和人们所接受的,所以大多数人都能真正孝顺,假的也不敢明目张胆公开;把父母赶出家,你必定堕地岳,很具制约作用。 而今天孝道式微的原因相当复杂,它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教育、恶性、思潮交替互融……等等相互的影响: 从道德力量处看---毁掉了可以制约个人不孝行为的社会(道德)力量:上面提及的马来社会,其社会道德力量使全国数百间老人院中马来老人占居少数(只有无家狐独者进住)可见一斑,老人多数是家庭养老,社会力量是巨大的。西方的社会文化则南辕北辙,他们认为成年了,还和父母一起住,是不能独立的表现,是没出息的,因此他们在这种压力下,只有两老住守旧屋。华人保留着“中国旧社会”行为,孩子与父母住在一起,被视为孝顺行为,还是以“孝”为社会道德核心,虽然受了几代的西风欧雨催化,鼓吹两人世界的生活,许多子女在赤贫或富裕的环境,还是能与父母相依为命----百余年处在贫穷受欺凌之下,人们还是卑视“不孝行为”。而今天中国社会,生活物质百倍提升,道德能力却愈趋薄弱,这事出有因。 传统的破坏: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文斗武斗,鼓吹大义灭亲,夫妻互揭,儿女揭发父母,把父母拉去批斗。揭发内容千奇百怪:讲句“我爱你”,是小资产阶级、屁股坐有语录的报纸是反革命、家贴蓝色纸是国民党间谍、拥有经书者会三罪齐发……;而所谓大义,只是某些人为了政治斗争一己权欲,假大义以煽情的游戏吧了。思想颠倒、精神无所畏敬,都造成“制约不孝行为的社会道德力量受到毁灭性的破坏”。今天社会转型于唯利是图,道德待建之路尤艰难! 不畏天命的文化:回教徒以孝顺父母为天职,是神的旨意,是“畏天命”的文化。畏天命在中国人来说,是迷信堕落的东西,什么“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更是无稽之谈。“报应”之辞最近有些敏感,至于《孝经‧三才》“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圣治》“天地之性,人之贵,人之行,莫大于孝”这些经典之言,被嗤之以鼻。笔者在一次孝道讲座会上,居然有年青人反驳,“他们为了爽”。幸好有位听众反应呼喝:“畜牲”!随即又道歉:“对不起!我向畜牲道歉,我不能侮辱畜牲,畜牲比他好!”看来对这一代人不必太悲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信仰还是可以期待的。实相不因众人情绪而改变:过去如何批斗自己的父母和别人的父母者,今天自己已为人父母,年已近老,所受到的待遇,大概可以开始体会“报应不爽”的实事。“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大概会渐渐重新被接受。 经济问题:从地广人稠、经济发展时间短的情况来说,问题更为复杂。本来年老的父母,吃不了多少、用不了多少,只想有份亲情、排解寂寞。要求非常的简单,只不过是饭桌加多两双筷子罢了!可是孩子入城打工,只有老人住守乡下;城市人面对住房紧张,就算有房却无父房;这些人又是往往收入不高不稳,“要求简单”变成“养不起”,这个现象非常多。老病又常相伴,因照顾看病难,有的老父母因为不忍拖累孩子,甚至选择自杀!(有报导:“中国农村老人的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穷人有苦处。而经济开放之后,文化的断层和物质欲无限量的澎涨,有钱而不孝顺的人,恐怕比这类穷人更多。 教育问题:以笔者看来,教育失当是最大问题,却极少人提及。家庭教育失当,六人宠爱一个小孩,养成予取予索性格;学校教育失当,无道德可循,只学知识讲功效,助长了自私自利;社会教育又是物质生活至上,唯利是图,认钱不认人;偏偏缺失宗教教育,人变得无畏无惧。小皇帝长大后,两个凑合起来,结局可想而知,什么是孝道,孝亲敬老为何物,恐怕连尊重别人也不懂;这样的未来主人翁有多少?只要占百分之五,便已灾患无穷。 有孝文化的社会,一定和谐 自古以来,孝道是所有人类的社会道德,中华民族最早已知的“道”,虽然一时明夷,只要追求文明之心犹温,还是有希望的。重新重视孝道,现阶段确是要多费力量。作 “孝”的新理论建设,可不容易,因为一时还不能以传统孝道为蓝本,宗教里找又多顾忌。我认为,不妨先恢复“父母是最亲”的观念,然后再从多方面一齐慢慢着手,还是有可期的。 教育的努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宗教教育,社会教育,四位密不可分。教育始于幼时“童蒙养正”,自幼小培养仁爱之心;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肯定危害社会。 1.家庭教育:家,不只是住宿和长大的地方,还是安身立命所在。人的一生离不开家,是出生的地方,是成长的地方,是教育的地方,更是终老的地方。古代的家庭还有:家训、家风、家法、家规、家谱,而今天仍然是“家风”与“袓先”同在的地方,“家风”就是 “家教”的结果。今天的家庭都是小家庭式,人际关系的自我为本位重,人们甚至无法三代或妯娌同在一个屋檐下相处(事实上也没兄弟姊妹姨姑叔伯)。很多的家庭小到一家三口,虽小得不能再小,家庭教育还是要重视。家庭教育做得好,不仅为自己老病时有个探亲的人,更关系到不给社会留祸根。家教要从“胎教”便开始,紧接着是“幼教”,往后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中学,父母才成为“助教”,角色越扮演就越趋轻淡。无论如何,前面教子六年,是一生最珍贵的时候,已足以“看一生”了!所以身为父母者,勿必要学习再学习,当个“称职父母”。 家庭教育可以立刻进行,其牵涉面小而灵活,方法简单,只要父母奶奶爷爷外公外婆六个人沟通一下,便可随意落实(可以吸收儿童读经教育的方法,请浏览:http://www.confucianism.org.my/childedu/)。首先要了解儿童的脑、脑力、身心发育过程,可以及时应机逗教。以经典为教材,选择《弟子规》为良好行为的落实课本。童年记忆力好,学语习文识字容易,此时读经典,储存最有价值有智能的学问;读经教育在识字外,更重要是培养孩子增长正心、正思、正言、正行,锻炼思考,启发右脑。建立童蒙养正的教育观,读书是鼓励性的教育,应机及时,以身教为主,言教为辅,可以启发孩子爱读书的本性。 略说明一下,身教是童蒙最为重要的教育:“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我们在进行儿童读经老师培训,一定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在一个贫穷的山村,由于太穷,每家人代代都养不起父母,逐形成一个习惯,把年老的父母送到山上,任由死亡,而老父母为了子女,也接受这样的安排。有一家人,儿子牵着他的年小的孩子,用箩背着老父往山上去,选了个好地方,把老父放下,也放了一点食物,忍着伤心转头下山。走了一会,发现儿子没跟上来,回头一看,儿子正吃力地拖着破箩跟着,他好奇的问:“你为什么拿箩?”儿子认真地答:“下次,用来背你上来!”马上要轮到自己了!这句话对他是够震撼!不加思索,拿了箩回到原地,把老父背回家去!中华民族的敬老传统源远流长,然而,湖北郧县发现弃老洞的存在。根据当地流传的弃老传说,“弃老洞”也叫“寄死窑”、“自死窑”、“老人洞”,“弃老俗”的年代,将老人放进水边的“弃老洞”中,汉江年年涨水,老人必死无疑。随后,汉江水会将老人的遗骸和遗物全都冲走,不留痕迹,“免得子孙们伤心”。 第二个故事:在读经班开课之前,给父母亲开个“儿童读经教育说明会”的讲座,会问一个问题:“你们三代同堂吃饭,先挟菜给爸爸妈妈呢!或是先给孩子?”这些受教育不低的家长,理直气壮地回答:“孩子小,不懂挟菜!”“爸爸妈妈还壮,挟菜没问题!”我们会告诉他,以后你的女儿媳妇便也会讲相同的话。你挟菜不在于父母有否能力,而是孝敬的问题。如果想老来后辈会给你挟口菜,体现孝敬,现在你便要以身作则,——孝顺不是讲道理或读几篇文章可以达到的,而是自小受到熏陶,父母以身示范而“教”出来的。所以我们告诉年青父母们,现在作出好样子,从小就对子女进行孝道教育,道德观念树立起来了,子女长大了,他们就会尽孝道。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有样学样,必会现眼报。所以现在开始学习孝道,为时来得及。(老人也有课程,老人要学会选择性哑语、选择性重听,选择性老花眼,脸不长不黑自己会快乐,年青一代言行是令人难懂的现代化!) 2.学校教育:要德智兼顾,摒除填塞方式,最理想是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培训学子,建立独立人格。 3.宗教教育:“冥冥之中,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今天虽然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无法入耳。可是,无论人们如何蔑其为迷信,否定天命,它始终是寂然不动而能感而遂通,执行着疏而不漏的天网之遣。身边最常见的故事是,那些被曾经受溺爱有加的子女所虐待或遗弃者,正为对自己不孝而呼天呛地,殊不知过去做了多少亏待父母的事,昨天如何待父,今日子待你,而将来亦恶性循环不绝。孝是如此,为恶亦如此,《易‧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意思是:为恶者,不仅自己会受到报应,还祸延子孙的因果义,警诫为非作歹、损人利己、贪腐做恶者,没有侥幸,自己受报又连累家人,不能假以“为了家庭,为了孩子”的理由来自我安慰。 4.社会教育:尊敬老人,赡养父母,自古是中华传统道德。古时虐待老人或不敬老人,皆被视为“大逆不道”的行为,势必遭到众人的谴责。一个鄙视不孝子女的社会,对不孝的人起着鞭挞和阻吓作用,对不孝行为会产生“羞耻”的压力。中国现在某些地方推展评选“孝子”、不孝者不能当官、中华母亲节…,意义重大。要全力支持,传媒加大扬善抑恶,影响必可深远,切莫小视。 以政治力量扶孝道:在政治上促进孝道的工作容易调整,效果宏大。如放公假,多列几个可助长人性意义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纪念先祖日是孝道的一环,重阳节是敬老日,中秋节是爱国日,母亲节(中华)是孝亲日……给它一天假期,人民可以自由去纪念它,商业社会必然会去把它商业化,他们为了卖钱,将有普天盖地的促销活动,而人们也因此扩大了文化转化空间——法津的订定,商业的炒作,有教育随行,必可文化转化。 取母亲节(中华)一例来谈,母亲节以孟母为主角,是最适合恰当,因为“孟母三迁”的典故,凡华族无人不知,以纪念孟母,学习孟母,母仪天下是件最自然的事。孟母的故事有1.孟母三迁,2.断机教子,3.买肉啖子,4.孟子责妻,5.孟母为子解忧等故事,每个故事内容都含涵着不朽的文化意义。孟母懿范有:1.寡母单力承担养家教子的责任,对现代单亲家庭,起着很好的鼓励作用。2.有“家贫子读书”的信念,越是困苦越应该自爱长进,才能改变一生。3.良好的家庭教育,教子勉学、仁慈、孝德、励志、敦品、明理、希圣希贤。4.教育要始自怀孕、幼时,重视良好环境的塑造,言传书教身教兼备。5.孟母克苦尽心教育,孟子自爱勤学,就算贫苦的环境,终竟能成就圣人大业。这一些正是中国家庭所缺如的。公假若不是在于人格人品的助长,老是留在物质生存的消费经济动机中,恐怕离悔吝不远。 最近看了“呼请各界领导支持建立中华母亲节”提案的答复,心中疙瘩总是挥之不去,21世纪了,世界各国各族已经在快马加鞭地为自己的文化筑基,期以在“一体化”激浪中占一席之位。民间亦作如是想,与其让如此多人过着安娜为纪念妈妈贾薇丝太太所提倡的母亲节,不如争取个假日的母亲节,以纪念和学习中华式的孟母。可是莫明其妙地被“男女平等”、“三从四德”、“科学论证”、“文化内涵确定”、“纪念形式确定”起来。 当今社会的家庭已沦落到父不父、母不母,子女不像子女。父慈子孝的推动,是很迫切的啊!借孟母懿范,促进孩子成为有道德、有志向、能成才,为孝道多加一个环扣,成就个中华母亲节,以空间促使人民重视家庭和谐、亲子关系,应该比鼓励消费的长假更有意义和前瞻啊!在当今中国真的没有“可行性”吗? 以经济规划促进孝道:这方面有三种,第一种自筹养老金,我们最常听到一句话是,“善于理财,老来不愁”,这句话是指自己在有收入时,把钱财好好管理,投资得好,储蓄下更多钱,让自己老来有养老金可用,这一类可算是有钱人了,若三餐不续,就无财可理了。第二种是工作养老金,能工作时有收入,法律强制储蓄,从中扣下部分,作为退休金,在工业社会、城镇地区可以广泛实行。第三是福利养老金,由政府支付老人生活金。后面两种养老制度,是现在有能工作的众人养众老。这样的养老金制度,西方国家实行已久,它要有条件,必需一代人比一代更多,经济也要只可向上,不可下跌,否则问题就尖锐了。还有一项可行的民间养老,由民间办老人院,经费来自民间,收留一些孤苦伶仃的老人,数量上可能不会多,也有舒解作用。民间慈善团体给予“老有所养”关怀和协助,要有先决条件,教育人有颗同情心,他们视出钱出力为快乐为福德,尽社会责任,是和谐的有力的行为。我国有许多这类的老人院,就是依靠许许多多富有同情心的人来赞助,慈善福利就会办得好。 西方长久来是工业优先发展,强化了养老金制度,制度相当完善,令东方人羡慕不已。这个制度在西方也出现危机,来略为回顾其不良后果:以上帝为依归,“家”的父母兄弟姐妹次于上帝,有居第二位之隔膜,和古代中华家观念相对说是“轻家”得多。“自己”为重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衍生、享乐人生、养老经济要自己准备、把天赋亲情变成法律条文,如孩子十八岁之前,父母一定要照顾,过了法定约束,可以“那是阁下自己的事”了。衍生为,成年孩子,若和父母同住,将被认为不能独立没出息……林林总总的一套社会观。子女十八岁后,因为法律的作用,往往失去了或改变相处环境。因此,不缺钱的老人,却免不了缺少亲情的孤单感,故以养宠物寄情:既然养儿不必有防老的寄望,反过来自己不必遗留什么了,享乐主义增生,过度借贷是自然的事……。当然遇上钞票贬值,经济下滑,钱存不足者,养老一样是捉襟见肘,长命人也不一定是福。我在接触西方知识分子,他们谈及中华孝文化时,总是称许不已,羡慕之情表露无遗,但又感叹说,他们不可能会如此转变,文化的背景,是不会形成这么一套完善的“家文化”。其实他们还不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早就已破了网。无论如何,中国人还是有最好的机会,趁孝文化未腐烂时,把养老金制度和孝文化结合,一定可以结出最好的果实;养老金的制度可以向西方学习,孝道观念更要保持和发扬,令两者能并行互辅。 有一份养老金,老年人就不会因为孩子活得不容易,经济拮据,弄得贫苦养不了的狼狈。养老金孝顺合拼起来,大多数人可以享“老有所养”。 以现行法律帮助孝道:有两种,1.法律保障:立法子女孝养父母,已经有国家实施了。对于遗弃父母,虐待父母者,父母把屋子转给孩子后,立刻被赶出去。……都应予治罪。必需凭立法予以强制孝顺,已没有了敬,不存在孝道了,只能依法维护赡养费用。子女有犯时,就算有法可依,许多父母不一定愿意“出庭指证”。2. 法律鼓励:如养父母者,可扣所得税。与父母同住的购屋者,可减少交税……。 以文化观念引导孝道:“养儿防老”的观念不仅不可弃,还要加强。养儿防老观念其好处有两个。先要把儿女要“养”得好,才能成德成才成就,防老才有希望。就是说父慈子孝的“慈”要讲究“养”的功夫;做个“称职”的父母。现代人当父母可真不容易,要学习当父母来建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温馨的家庭,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又大大减少制造害群之马!是标治的工作。 为了养儿育女,可要勤劳工作,生活俭节(不要受西方以消费救经济的气泡论所迷惑),不会只想在一代“用完”的享乐主义。任何国家,老人比率一定日益增加,会成为一项大问题,全丢给社会,是不可能承担的,今天西方的问题,不是一目了然吗?老人的需要是经济和亲情,海外华人是这方面的先行者,具有养儿防老观维持孝道,加上养老金制度,如锦上添花,中国可以参考。 长期反传统价值的支配,今天年轻人一代的教养,不再接受孝道伦理,完全步入“自我功利”思维,儿女视父母为“累赘”,是很普遍的现象,居家养老的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危机,不孝子女遗弃年老的父母已不算是新闻,一旦子女抛弃老人,他就失去了生活来源,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孝道变成一个不稳定的依靠,所以今天,社会谈的是,迫切要求有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老人自己有养老金,有自己的积蓄,有自活的经济能力保障,若加上儿女是孝顺的,老人就会得到赡养扶助的双重保险。 在这样的处境,孝道要存在中华文化中,无论多么困难,也要努力“四教”以促成!(原载:《孔子文化季刊》总第10期,作者:林金华,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会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