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中,两次记录了孔子的话:“无友不如己者”,可见这句话的“正实”与重要。“无”通“毋”,从字面上直接理解,就是“别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难道孔子的交友观就是这样?其实这样理解简单化了,孔子实际是说不要与缺乏仁德的人为友。 关于“友”,今天我们一般泛泛理解为“朋友”,其实,《说文解字》称“同志为友”,可见“友”多指志趣上的一致相同,有“志同道合”的意思。“如”,《说文解字》说,“从随也。从女从口”,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说:“从随,即随从也。随从必以口。从女者,女子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可见“如”这个字,本义是指去往,引申有“与之为伍”之意。所以“无友不如己者”是指“不和自己志趣不一样的人为伍”。 如果把这句话简单地理解为“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友”,这就会出现很大问题。首先,如果每一个人都不去结交不如自己的人,比你强的人也因为同样的理由不理你,岂不人人都没有朋友了?再说,评价一个人有很多标准,如果把孔子所说的“不如”直接理解为“不如自己”,那么,具体是指哪方面不如自己呢?如果不清楚这一点,这句话就成了一句空话。还有人愤愤不平地认为孔子自己也是矛盾的,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与朋友相处,互相学习,互补互助才是科学的,这里怎么又说“无友不如己者”呢? 其实,所谓“自相矛盾”是误读造成的,孔子的话其实有具体的指向。我们知道,孔子最崇拜的人是周公,孔子晚年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可以说周公是孔子心目中魂牵梦绕的人物;孔子弟子中,曾子深得孔子思想精髓,因此,以他们二人的思想学说印证孔子再恰当不过了。有意思的是,《吕氏春秋》恰恰有材料涉及到二人,该书引曾子《制言》说:“吾不仁其人,虽独也,吾弗亲也。故周公曰:‘不如吾者,吾不与处,损我者也。与吾等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吾所与处者,必贤于我。’”刘宝楠《论语正义》解释说:“由曾子及周公言观之,则不如己者即不仁之人,夫子不欲深斥,故言不如己而已。”朱熹《论语集注》卷一中也说:“友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显然,孔子的本意是远离缺乏仁德的人。 孔子说:“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是论述君子自我修养的方式。“主忠信”,就是把忠信坚定地立在自己内心里,孔子强调“忠信”,以之为为人处世的一个重要原则。“过则勿惮改”,是说发现自己的过错就要勇于改正。这与“无友不如己者”的注重仁德是协调一致的。孔子这些话的意思,是说要树立忠实诚信的品德,不与不具仁德的人深交,有了错误要果断改正。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斯言在《论语》中两次出现,不能仅仅简单地以“重出”视之。《论语》全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篇与篇、章与章之间都有内在关联。《论语》首篇《学而》从总体上谈论如何修身做人,这句话出现在首篇,说明这是做人的一个重要原则。这句话又出现在《子罕》篇中,其前后各章都是谈如何交“友”的问题。其前面一章,孔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能给自己正言告诫的“法语之言”,可以改正自己,只有具有仁德的朋友才可以做到。其后面的一章,孔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人立志坚定,坚守正确的主张十分重要,具有信念的人才能做好。这都是从为人做人的意义上说的。 在《论语》中,也记载有孔子在“交友”问题上提出的忠告,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在这里,孔子在说人与哪些人交友使人受益,与哪些人交友使人受害。在他看来,要与正直、诚信、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不要结交那些走邪道、善于伪装、花言巧语的人。而这些,都与人的德行密切相关。《大学》说:“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拜师交友,以学以道,“道”有善恶之别,交友不可不慎。因此,应当记住孔子的告诫,交友要注重人的德行。 杨朝明,生于1962年,山东梁山人。当代著名学者,现任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任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等,山东省第十届政协委员、第十一届政协常务委员。 师从李学勤先生,一直致力于孔子和儒学思想等传统文化的研究,先后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多次应邀赴香港、台湾、韩国、欧洲等诸多国家和地区讲学。著有《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等。(来源:《今日头条》作者:杨朝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