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袁彦】基础教育的根本宗旨应该是“传承民族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23-01-27 儒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来源:羊城晚报
    时间:2011年03月09日
    记者:余颖 李丹瑶
    
    从商的袁先生有点特别,在他的名片上,除了介绍自己的公司董事长的身份,更显著的则是“中国儒教网管理委员”、“曲阜儒家文化联合会副会长”“广东省孔子研究会会员”等等。他强调说,自己是“逆向思维”培养两个女儿,做地道的中国人。为此,他10岁和7岁女儿都在“明德堂”私塾接受国学教育,从未踏入体制内小学校门一步。
    (1)
    记者:两个女儿放弃了学校教育,私塾对您的吸引力主要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袁:我想,大部分与我30岁移民居住在加拿大近一年的经历有关。我大学读的英语专业,虽然一直经商,但非常爱好研究中西文化与宗教信仰。出国后当你真实地生活在那个社会,经历过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后,我发现两种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别比想象中要大。这些体验都逐渐让我明白:一定要有文化归属感。只有在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了系统地理解后,才能获得文化归属感,才能知道自己的方向,从而也才能深入地理解其他文化的本质,尊重并吸收。因此我希望,两个女儿先做一个地道的中国人。
    记者:您的意思是,变成一个自觉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但也有观点认为,经典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但这些并不具有超越特定时代的永久价值。其中一些内容,早已和现今的时代不相契合,传授给那些分辨能力还很弱的儿童是不合时宜的。背诵国学经典,就一定能把传统文化的根留住?
    袁:经典是一个民族无数哲人和先辈积累总结的智慧和经验,是全方位的,包括对宇宙、生命、人性,政治、社会、财富、健康、家庭、伦理等各方面内容。是经过历史选择沉淀下来的,历久弥新。
    时代在变,但人性是不变的,先有了继承才有发展。小孩接受了传统教育,不一定也不会都照办,但有了一个标准。在将来的现实社会中也能适应变通,这个完全不用担心,何况经典当中就有很大的智慧就是教人如何变通。
    不是说“背诵国学经典,就一定能把传统文化的根留住?”,而是说背诵是13岁以前小孩学习国学和经典的最佳方式。当然如果他要在国学上深造,可以去类似书院去请名师指点解经开示。
    记者:您能不能选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您所经历的文化碰撞?
    袁:在加拿大时,我上过一所语言学校。班里有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种族、年龄、身份的移民。有一次老师讲篇课文,说的是有一群印第安人居住在某个地方,政府希望开发这一片土地,为他们提供很好的条件,让他们迁走,但他们就是不肯走——他们认为这是祖先世代生活、安葬之地,是无比神圣的。当时很多别的国家、民族的学生不理解印第安人的行为,纷纷争论。但是在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在中国文化里,祖先生活、安葬的地方也是很神圣的,就像中国人对于‘根’的寻求一样。
    记者:所以您认为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学习国学。
    袁: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对教育感到疑惑?很多是不明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官方的说法是,培养接班人。普通人都说为了做人做事、找个好工作。
    我认为,教育的最大功能就是为了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化!15岁以前,也就是体制内小学、初中的基础教育其实应该是一种文化的集中体现与核心代表。无论东方西方,每个国家或民族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基础教育;例如:西方的小孩肯定会熟知《圣经》,阿拉伯的小孩必然要读《古兰经》,而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四书五经》。
    需要强调的是,基础教育的根本宗旨应该是“传承一个民族的文化”,而不是学会做人、提高能力、增加知识技能、考大学找好工作等等,这些都只是教育的副产品。
    如果基础教育把根本宗旨掌握坚持好了,这些副产品自然就能实现;反之,如果是直接以副产品为目标,是难以实现,会越走越困惑、艰辛!至于知识技能和实用性、职业性的教育应该放在“基础教育”以后,或者在社会实践中学习。
    (2)
    记者:和您一样,选择“私塾”的家长大都是对体制内教育的失望、不满,但您有没有想过,您自己也是当年中国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骄骄者,苦读后考上名牌大学?
    袁:当年我们的应试教育远没有现在严重,除了高中努力了三年,小学初中基本是玩过来的。而且在思想品德、为人处世方面,相对学校,我们更多地受到了父母、长辈的家庭教育,才有了一定效果。并且当年除了同龄的同学,我们有比较多的和兄弟姊妹在一起生活经历。这些都是对当年体制教育欠缺部分的平衡。而现在的独生子女很难有这种幸运了。
    应试教育摧毁了多数学生的自信心。因为普遍是大班教学,老师往往只关注成绩、表现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学生,而其他表现平平的学生经常得不到老师的认可。经过日复一日的作业、考试和评比,绝大部分学生在还没迈出校门之前,就已经对自己丧失了自信。而且,现在的教育现状使学生不会理解和包容他人,丧失了沟通能力。
    记者:为什么说孩子不会沟通,不能理解和包容他人呢?这样的说法是否有点“一棍子打死”呢?
    袁:现在的教育现状是按年龄分班,年龄的相似决定了孩子们之间想法趋同,所以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他的想法始终得到周围人的认同和印证,于是孩子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但是当他们出来接受到来自不同年龄层、不同身份的人(包括长辈、幼辈)的观点时,就很容易产生矛盾,无法理解、包容别人,不知道如何沟通。在这一点上,‘私塾’采用的混龄教育恰恰符合教育的本质:老师跟孩子生活在一起,孩子之间也有一定年龄差距,这有助于他们更包容、理解周围的人和环境。”
    记者:上面都是批评的声音,那对体制学校您有什么建议?
    袁: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局面,无论学什么课程,不要用分数和排名去考核学生,采用模糊分数一年最多一两次去评估学生。否则,应试教育会让绝大数的孩子丧失自信;大幅度降低数理难度,没有特别条件的小学取消英语,大幅增加国学经典和书法等相关课程;改变同龄、大班教育的现状,提倡混龄教育;不然学生对他人的理解、包容和沟通能力从根本上无法得到改善;
    记者:以广州来说,私塾都非常低调。民间也有呼声,对现代私塾都不应该简单地被取缔,有关部门有必要、也有责任修改已经过时的法律,满足学生和家长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作为学生家长,您有考虑过,现代私塾是否要规范发展吗?
    袁:近年各地都出现了民间自办的私塾,完全脱离现行的应试教育体系,被称为民间的“教育自救”。私塾的出现不是复古,而是对体制教育的无奈和反思,正所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今天私塾的出现,其意义好比当年安徽小岗村的十几位农民冒着杀头风险,按手印将集体的地偷偷地分了来搞家庭承包。
    当年从理论上来讲,搞农村集体化和人民公社,有一万个理由应该比私人承包更好、更优越;但事实情况就是:人民公社弄得大家没饭吃,土地一承包就灵、重新使农村获得了生机。
    私塾当然有不成熟的地方,比如存在硬件设施不足,缺乏师资,经费不够,没有合法身份的困难,这些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一些有实力家长的支持,正在得到改善。
    更重要的,是希望政府和社会对私塾的理解和放松约束。让私塾有一个宽松、自主的发展和规范过程。
    (3)
    记者:最大的孩子在私塾都有三年了,她们是否会一直在私塾读下去?您对培养孩子有没有什么具体规划?
    袁:我的想法是: 13岁以前,主要学习“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以及唐诗宋词、古文名篇,大约有二三十万字。不需要什么作业、考试、分数、评比,考核以熟读背诵、烂记于心为标准。同时用先“读帖”(名家的书法拓片)、后“临摹”的办法学写字;读经过程中并不刻意讲解,也无须理解。培养小孩自主阅读的习惯,要求通过大量阅读以《史记》、《资治通鉴》以及四大名著为代表的各类书籍,来领悟理解所学,并获取其他知识的能力;
    13 - 15岁,集中一两年时间,系统学习数理化等课程,这时候孩子已经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以自学做题加老师答疑的方式,效率非常高。有朋友试过,小学六年的数学,不到一个月学完。中学六年的数理一年学完很轻松;
    十五六岁以后,孩子有几种选择。或在高中适应半年,然后参加高考;或是出国留学;或者是直接进入社会;如果父母有自己的生意或企业,可以让孩子去帮忙打理,从基层做起、逐渐上手到最终接班。总之,孩子都已经具备足够的能力,不但饱读诗书、真才实学,而且身心健康、成熟、上进,没有应试教育造成的叛逆与负面心理问题。
    记者:照您讲的,在13岁以前,孩子只学国学,基本不接触数学、英语等课程,更没有生物、地理等课程,这样是否会太单一、枯燥乏味?这样对古代经典的过分倚重,排斥全面的现代教育,是否也代表可能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袁:不是不学,而是推后。有的私塾会同步教其他课程,但大多都是以读经典为主。国学特别有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而语文能力是其他科目的基础。历史、地理、生物等文科课程可以当课外书阅读、适当的做做题就能学得很好。数理等课程完全可以降低难度和要求,推后几年集中学习。既有效率,又会很轻松。何乐不为!
    记者:再比如,出国留学对英语水平有一定要求,13岁以前不碰英语,将来能跟得上吗?
    袁:英语应该放在孩子的国学基础打好之后——先学好国学,有了强大的记忆能力,再学习英语。如果女儿要出国留学,那只要花半年时间先大量背诵、攻破单词关,然后用原文原句来练习听说读写、这样才能得到全面进步、突破瓶颈,甚至学得非常精通。现在许多家长从孩子两三岁就开始学外语,或着急孩子的英语水平上不去,逼迫孩子“苦读”英语。我认为是“本末倒置”。英语其实没有许多人想象中重要,只有母语才能决定一个人的人格和思维。外语说到底只是一个工具。
    记者:我们也看到,在私塾里,背诵是最为普遍的教学方式。但是,单纯地死记硬背而全然忽视理解,只是用古代的经典来占据儿童的大脑,是否会堵塞儿童的想象力、湮没儿童的灵性?毕竟,经典里面有相当多佶屈聱牙、晦涩难懂、就连专家学者也难以理解的文献,让孩子生吞活剥是否可行呢?
    袁:背诵是13岁以前小孩学习经典的最佳方式。读经也就是学语言,而学语言不同于学数理等科,并不需要马上就能理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小孩读经典与古文其实和让他读鸡鸭小草等浅显的东西是一样的:其实开始他都读不懂,但完全可以在反复熟读后背诵下来,而且很轻松。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就能逐步理解。 
    举例来讲,一个从来没读过《论语》的大人,拿到一本《论语》的白话解释,他可能两年都“啃”不完。而一个从小熟读背诵《论语》的小孩在具备了阅读能力后,可以毫不费力地花两三天时间就看完一本解释,再换其他人的解释,然后举一反三、对比得出自己的结论。
    记者:你是否有担心,在私塾教学中培养出的孩子会否因为没参与学校教育而失去接触社会的能力?
    袁:磨刀不误砍柴功!当一个小孩饱读经典、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深刻的积累,再让他去社会接触、摔打和实践,可以很快适应并全方位找到答案,这种智慧是圣贤指点的,比父母守在身边的教诲更加深刻、更加到位。所以不担心。
    (4)
    记者:您觉得女儿在私塾收获大吗?是否在按着您预先的设计在成长呢?
    袁:她们在“私塾”读书的获益有很多。在应试教育下,许多孩子感到痛苦、焦虑,但我女儿就没有这种烦恼,最起码由于学习方式的简单,她不用担心做作业,更不担心考试。除此以外,由于长期学习国学,她在识字、阅读和记忆能力上,都比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学生要强。在“私塾”里寄宿、和老师一同吃住,女儿从睡眠、饮食上来说,都比普通小学生有规律和放心得多。我经常对女儿说,你读的书是别人没有福气读到的。《论语》是天下最好的书;《诗经》是天下最美的书;《易经》是天下最有智慧的书。”
    记者:今后对两个女儿有什么期望?
    袁:孔子说,十有五而志于学。我管她们15岁之前的学习,打下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国学基础,但之后的路,都由她们自己选择。我最大的期望是,过她们想要的生活。无论将来能做总理,还是做一名普通的家庭女性,都能胜任并享受,人生只要得到快乐、幸福就好。我有信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