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手机版
|
高级搜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
加入收藏
]
首页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
国学组织
国学典籍
诗词名句
文化史
搜索
检索标题
智能模糊
搜索
热门标签:
经文注解
道家文化
《
陈友冰
的
般若讲堂
般若讲堂
道教诗词
徐晋如
星云大师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共话“谨”之大旨 赓续杭之事业——苇杭壬寅“谨”主题年度会讲成功在线举办
http://www.newdu.com
2023-01-27 儒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共话“谨”之大旨 赓续杭之事业——苇杭壬寅“谨”主题年度会讲成功在线举办
来源:苇杭书院
时间:2022年11月16日
2022年10月29日,苇杭壬寅“谨”主题年度会讲以线上的方式举办。知名儒家学者张祥平先生、徐迅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韩星先生,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研究员凌友诗女士等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会讲,共同就“谨”之义理基础及其实现路径进行专门研讨,并就更广泛的议题展开讨论。数千人次的网友通过直播观看了会讲。衡水学习社、志心书院、北京小鸦科技等为会讲举办提供人员和技术等支持。
本次会讲旨在赓续苇杭书院山长、“虔诚的儒门守护者”杨汝清(杭之)先生生前未竟的儒门事业。2018年10月,杭之先生突发疾病英年早逝,令众多同道师友扼腕痛惜。杭之先生生前曾规划二十年的年度会讲主题,希望以此对儒家义理进行梳理、总结和阐释,进而发用于当下社会。从2009年开始,苇杭书院围绕孝、礼、信、耻、廉、义、和、忠、恕等九个主题组织年度会讲,在儒门内外产生广泛的积极影响。杭之先生辞世当年,众多同道师友围绕“仁”这一重要主题进行了具有十年总结意义的会讲。此后,一些同道师友利用每年杭之先生追思会的契机,继续围绕敬、文、恭等主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在一些同道师友的不懈努力下,杭之先生生前呕心沥血编撰的“苇杭文库·国学玩诵本系列”今年得以由东方出版社修订出版,让先生生前的心血继续发挥着滋养人心的作用。今年10月适逢杭之先生去世四周年,在众多同道师友的殷切期盼下,一些师友遵照杭之先生生前规划的主题,共同组织了此次会讲。因应疫情防控的形势,此次会讲首次全面采用线上方式进行。
▲曾子像、孔子像
▲杨汝清先生
▲与会众师友
▲王晓民老师
受师友委托,会讲开幕式由中华文化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中国传统文化教研室主任李勇刚先生担任主持。沿用苇杭书院会讲的惯例,与会人员首先向至圣孔子像、宗圣曾子像行四拜礼,接着向杭之先生像行三拜礼。随后,主持人李勇刚先生简要回顾了苇杭书院历次会讲情况,介绍此次苇杭会讲缘起及安排。抚今追昔,过往情景历历在目,令与会师友无限感怀。杭之先生夫人王晓民老师作为家属代表应邀致辞,对众多支持会讲和苇杭文库的师友表达谢意。
本次会讲的中心议题是“谨”。相比其他德目,“谨”受到的关注度似乎不高,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鉴于十三经中单独论“谨”的文句不多,本次会讲把与“谨”互训的“慎”也纳入讨论范围。为更深切精微地探讨“谨”以及“慎”的思想内涵,会讲围绕中心议题集中设置了四个子论题。第一,谨之基本内涵:如何理解夫子论“谨”之大旨?如何理解后世圣贤对“谨”的诠释理解?“谨”与其他德目、特别是与“慎”以及“信”是何种关系?第二,谨之功夫:如何做到“谨”?“谨”的度在哪里?第三,谨之张力:“谨小慎微”原意若何?如何看待今人对它的批评?第四,谨与当代社会:谨对当代中国人伦理精神有何影响?谨在当代社会有何意义与价值?谨与现代性对个性、自由的张扬是否有重大矛盾?
上午两场会讲分别由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秘书长戴熙宁先生、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主任董卫国先生主持,下午三场会讲分别由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师、里仁学园理事长唐元平先生,中华文化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中国传统文化教研室主任李勇刚先生和志心书院执行长赵彬先生主持,晚上的场次由衡水学习社创办人刘四顺先生主持。众多师友围绕会讲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张祥平先生
▲戴熙宁先生
知名儒家学者张祥平先生谈到,“谨”字金文构型的右上部位是一个兽头,右下部位是一个正面的人,口部向上,腋下还有汗水。其会意是,剥兽皮的人把兽皮剥下来之后,说“已经剥好了”。这意味着他的“行”和“言”是合在一起的。张先生还联系人类学的相关研究,认为对于两性关系特别需要做到“谨”。在春秋战国时代,混乱腐败有两个总的源头:一是乱臣贼子,二是好色君主。孔子的孙子子思作《中庸》,就强调“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这是子思对其祖父孔子“正名”言行原则的发展。由此往上走,则是“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说的就是个人的精气神与天地万物的动态叠加、相互感通。对此,戴熙宁先生补充说,《论语》记载孔子谈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谨”是仅次于“孝悌”的一个重要德目。从这句话还可以看出,儒家认为“谨”与“信”密切相关。与亚伯拉罕一神教不同,儒家所讲的“信”有强大的理性支撑。在格物致知的基础上,才有真正的“信”。“谨”的核心意思,就是“合行之言”。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这首先要处理好告子所说的“食色性也”的问题。这其中涉及到文明的禁忌,儒家的原则是“贤贤易色”,《大学》在谈到诚意时也提到“如好好色”。我们承认基本的人性,但是要用文明的力量去“贤贤易色”。
▲班吉庆先生
扬州大学教授,古汉语、文字学专家班吉庆先生对“谨”字进行了细密的构意分析。他根据《说文解字》“谨,慎也。从言,堇声”的记载,指出“谨”的基本意义为说话要慎重,形符“言”的指向十分明确。但是,要进一步了解其深层含义,还得借助于对声符“堇”的研究。他引用宋代王圣美提出的“右文说”——“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指出不少形声字的声符同时也兼表意义。综合古籍记载,班先生认为“堇”的本义表示一种祈求上帝降福消灾的祭祀活动,特别是在干旱求雨时多会举行。所有参加活动者,一定严肃恭敬,活动总要遵照一定的仪式,而主持者、参与者以及像商汤一样的牺牲者,人数也不会多。据此,“堇”的本义包括以下义素:干旱、祭祀、仪节、严肃、恭敬、不易、少、小等。班先生总结说,“谨”字形符“言”说明其本义主要指言语谨慎,声符“堇”则包含仪节、严肃、恭敬、少等多种意义。他还引用《论语》“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一语举例,认为宗庙是行大礼之处,朝廷是议大政之所,在此均须遵守礼仪,置身其中,夫子言语不多,严肃恭敬。一个“谨”字,准确描画出夫子的言行举止,既形象又生动。
▲张利民先生
海印蒙学创始人张利民先生从文字学和工夫论两个角度来探讨“谨”。他谈到,从文字学来说,“谨”从“言”,“言”意味着如何跟他人、万物甚至天地去交流,这就需要我们注意“辞气”,就是说话的语调。另外,“谨”字的小篆和甲骨文写法里,下边是“土”。《说文解字》认为这种土是黄土、黏土,土上面是在举行祭祀。另外,唐兰、郭沫若等先生认为“土”有时候与“火”相通。“商汤祈雨”的典故中,商汤为了求得大雨,架设高台用火来焚烧自己,希望上帝降灾于自己,让百姓免除灾难。这当中涉及到“谨”的心态。张先生强调,谨一开始和祭祀有关,意味着心中有神,言语自然谨。谨从言,慎从心,一个是向外的言语,一个是内在的心。心中有神就需要慎独,而这就是中庸的基本功夫。慎其独意味着心怀独一之真,“独”就是第一念头,所以我们常说“独一无二”。第一个念头独到何处?复归天心即是独体。他还认为,从工夫论来说,《礼记》提出“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就是不能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心里想的只是第一念,但它是不是符合天地之心?这会体现在一个人的行为上。不断做到“谨”,对天地保持恭敬,就是一个做工夫的过程。
▲于晓鹏先生
儒家礼乐文化学者于晓鹏先生结合自己多年来作为执礼者参加北京孔庙祭孔释奠礼仪式的经历,谈了对“谨”的体会。他认为,孔庙不是一家一姓之庙,而是中华文化之“宗庙”。通过实践他体会到,仪式具有象征、教化的意义,因为礼仪不单是形式,而有其文化内核的神圣意义、价值取向。所谓“祭神如神在”,在真实的礼仪场景中,面对天地先祖、古圣先贤,可以说“仰之弥高”,不能不恭谨从事。同时,“谨”还意味着紧严,在执礼、行礼、诵歌乐舞多个层面都做到礼乐相和、一丝不苟,和复杂性科学的逻辑相通。
▲徐迅先生
文化学者徐讯先生着重阐述了“礼”和“谨”的关系。他敏锐地看到,“仁义礼智”的说法里没有单独讲“谨”,而“谨”恰恰就是包含在仁义礼智的“礼”当中,和礼相互贯通。礼包含很多不同的类型,但礼约束之下的行为都要求谨慎。不论是国家大礼,还是民间之礼,都必须戒骄戒躁,不能放纵。孔子强调四个“非礼勿”,就体现了这种基于礼的“谨”的精神。
▲凌友诗女士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研究员凌友诗女士认为,“谨”是一种郑重约束、不苟且放浪、戒慎恐惧的态度,可以延伸为谦恭和敬畏。不论对个人修身还是从事政治,谨都是必需的。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德性,谨与农业文明有关。农耕要求人懂得敬天畏地,尊重四时秩序,建立人伦,谦让好礼,并且为了生活的久长安定和谐要常怀忧患意识,因此格外强调“谨”。凌老师重点分析了谨与敬、礼的关系。敬除了恭敬、诚敬之外,还有主一无适的意思。如果没有敬,谨容易流于谨小慎微。在充满了恭敬、敬畏和不苟且、谨慎之后,处理人与人、人与事以及人与天的关系,需要一种固定的、制度化的形态,自然产生礼节或是礼仪。礼如果没有做到敬和谨,就流于虚伪和繁文缛节;敬和谨如果没有礼来表达,则无所依附。在实践层面,凌老师强调涵养传统美德需要复礼,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要重视“群育”和“敬育”,培养一种诚敬、专注、恭谨的态度。面对传统价值观与现代西方文化的冲突,凌老师指出,西方所谓自我和外在自由归根到底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产生不了任何道德意义。一个人唯有在对他人尽责任和付出良善的时候,才能产生道德。凌老师还强调重塑价值的重要性,主张恢复中华文明里的言说体系、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
▲韩星先生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韩星先生认为“谨”是儒家修身之道的重要内容,主要内涵有“谨独——心性之谨”“谨言——言语之谨”“谨行——做事之谨”,是由内而外即由心性修养到言谈举止体现一个人整体的谨慎状态,其中“谨独”是修身之本。谨与慎可以互训,合起来有“谨慎”一词;谨与言、行结合起来,有“谨言慎行”一词,这些意思都比较正面。但是,近现代以来,由于复杂的社会变迁,“谨言慎行”就成了“胆小怕事”。在“文革”期间,“谨小慎微”就成了“胆小如鼠”。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们对这种理解有所纠正。现在,我们应该回归“谨”所具有的大中至正的本意,把它当做人生必备的修养功夫之一。
▲蔡恒奇先生
北京人文国学院院长蔡恒奇先生从“九思”的角度阐述“谨行”的问题,并重点联系修身来谈。他认为,修身要从言语之谨开始。《论语》记载“子张问行”,孔子回答“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强调言行之谨的重要性。《易经》讲“不出户庭,无咎”,孔子解读该卦说,“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认为不能随便言语,讲话不能有所缺漏。蔡先生还重点分析《论语》“颜渊问仁”章中孔子回答的具体践行“仁”的方法——“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认为这是强调对不好的东西连看都不要看、听都不要听,更不要去说去做。前两句是说不要让不好的东西污染一个人美好纯洁的生命,后两句是说不要让自己不好的东西污染了这个世界。而“言思忠”更是要求我们要做到对“道”的忠诚,这需要体现在言语上的严谨——言思合道,因为言语是“君子之枢机,不可不谨也”。
▲姚舜雨先生
合肥秋浦书院院长姚舜雨先生重点联系《周易·乾》文言中阐发九二爻的“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一语,梳理了“谨”“信”“诚”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乾卦九二爻属于阳居阴位,是中而不正、有德无位的生命状态。在此等人生境遇里,君子从始至终都要常言之信实,常行之谨慎,即无一言之不信,无一行之不谨。要做到“言行信谨”,必须“闲邪存其诚”。因为“邪”往往由外而入,所以君子需要“防闲”之,而“存诚”便是存己之诚。君子只有念念皆诚,才能做到“言行”愈加“信谨”。《大学》说“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足见存诚需要“慎独”的功夫。姚先生联系朱子“天理人欲之分在几微之处”的论述,以及明末王学大家刘宗周《人谱》中提到的纪过格的方法,说明如何做到慎独。他还讨论了“谨”与个性和自由的关系,认为关键是如何界定“性”。正如《中庸》说“天命之谓性”,儒家更多讲“天命之性”以及“天地之心”,儒者追求“复见天地之心”,对于现代性带来的私欲,要用独体之良知去照察,决不能让万起万灭的私欲扰乱此心。
▲曹建墩先生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曹建墩先生分享了《礼记》中《礼器》《中庸》两篇和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中体现的“慎独”思想,认为《礼记•礼器》篇与《五行》思想同属一系。他从丧服制度与内心悲哀的关系,解释《诗经•邶风•燕燕》“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之诗句,强调“独也者,舍体也”“舍其体而独其心”“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独”,认为“独”即是心,慎独就是谨慎其心,专一其心,即“恒其心”,其实即儒家所说的“诚”。
▲程旺先生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程旺先生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谨”“慎”之要理:一是“慎言”,言是心的一种外显,慎言从本质上应先慎心,做到“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二是“慎德”,《大学》明确提出“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应是与“明德”相对应是一种后天功夫,王船山说“慎乃谨持而不使骄泰之谓”;三是“慎独”,可从慎其独居、慎其独知、慎其独体三个层面理解并贯通为一。他总结说,所谓“谨”和“慎”的工夫的内涵,应该以“内在之诚”和“昭明明德”为基础,在本、体功夫一体的意义上慎始、慎终、慎内、慎外。
▲常会营先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常会营先生阐述了郭店简本《缁衣》篇中体现的“慎言”思想,主要是君王在为政时必须做到言行一致、言行需有标准,应该顾言而行、以取信于民,应该做到言有物而行有格、精知而略行,言行应以结果为效验。他认为,子思的这些思想来源于其祖父孔子,孔子早就提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以及“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多见阙殆,慎行其余”等说法。只有慎言,才能做到“言寡尤,行寡悔”。他还指出,《缁衣》中“言有物”的观点与所谓的“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是一致的,体现了一个人出言之谨慎程度,一个人不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功夫是绝不会达到的。经过细密的文本梳理,常先生最后指出,《缁衣》同《论语》一样,是非常重视谨言慎行、言行一致的,同时它亦讲求顾言而行、言有物而行有格,可见“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在儒家思想中是贯通始终的。
▲朱叶楠先生会讲情形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朱叶楠先生以“朱子书信论学时的‘谨于言’”为题,用朱子书信为个案对“谨”进行讨论。朱子经常用书信方式与人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其中,“显道根本处亦且是从前所见,但添得此中些说话”“窃意两家之论,各自为家,公之不能使我为公,犹我之不能使公为我也”之类的表述,鲜明地体现了“言行有度”的特点。朱子还说,“且将《大学》《论语》反复熟读,而因程子之言与其门人数公之说,以求圣贤之指意所在。句句而讲,字字而思,使无毫发不通透处,则自不须如此妄自拘束,强作主张也”,体现了对于如何做到言行有度的思考。
▲张之锋先生会讲情形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张之锋先生指出,现代汉语语境下的“谨”更多的是谨言慎行这样一种价值取向,给人的感觉是做事比较思前想后、瞻前顾后、犹犹豫豫。但是,从《论语》中可以看出这种态度恰恰是孔子经常不赞同的——孔子反对“三思而后行”,强调“再,斯可矣”,推崇“勇”的价值,尤其反对“乡愿”人格,推崇“狂狷”之气,在真理(道)面前,应该当仁不让,而不是扭扭捏捏、回避问题。为了回到《论语》论“谨”的语境,张先生立足生命成长的次第,分析了“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语,指出“入则孝”针对孩子在家里和父母相处的问题,“出则弟”针对其和血缘关系次之的兄弟的关系。随着年龄的长大,需要和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打交道,就需要“谨”和“信”。“谨”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规则,从大的方面说是“礼仪”,从小的方面说就是洒扫应对的“规矩”。此后,交际面扩大,才涉及到“泛爱众”,“泛爱”不是博爱的意思,恰恰是比较一般的、疏远的、程度较浅的爱,这才符合儒家“爱有差等”的原则。他还认为,“谨”的精神与现代社会追求自由、强调法治的思想不谋而合,讲自由的同时一定要讲法治。
▲秦治先生
甘肃省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秦治先生认为,“谨”有谨慎、小心之义,引申为郑重、恭敬等意思。为人处事,言行语默之际,无不谨慎小心,不离道义,不违本心,则能得中处正,成就其事业而少有怨悔。谨言慎行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德行修养,即便在幽居独处之际,同样要做到真实无妄、谨言慎行。事事谨慎小心,不行险侥幸,则过失日少,品德日升,就不会误人误事。对于如何修养谨慎的品格,秦先生认为不外乎好学笃行而得之。言圣贤之言,行圣贤之行,久习成性,则德性日日纯熟,事无不谨而少有过失。
同时,七宝阁书院院长马一弘先生,平和英语学校创办人、校长洪秀平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倪超先生,中山大学博士许慧芳女士、江南书院总执行施宇亭先生,聊城曼生茶书院山长崔灿先生,菏泽大有书院山长王先冲先生,春风书院山长梦川先生等众位专家学者、社会贤达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分享了对“谨”的思考和体会,并就更广泛的文化议题展开交流。
▲青年会场情形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会讲首次设立了青年平行会场。杭之先生生前倾注大量心血培养青年,促进青年成长和发展。下午的平行会场中,李文、陈亚兰、管惠华、王一鸣等来自中国哲学、经济学、法学、传播学和教育实践等领域的八位青年针对“谨”在青年学养当中的意义,以及“谨”在各自生活场景下的体现与运用,做了生动而又深刻的分享,为会讲带来一股清新的气象,让大家看到儒门传承、文明赓续的蓬勃生机。
“如此江山,代有儒生承道统;何等家国,世存经典辨华夷。”杭之先生于2006年12月创立苇杭书院,始终秉承传统书院精神,藉民间公益模式,以“讲习礼乐、力行孝道、敬畏天地、感念圣贤”为宗旨,以“孝”为核心,修习儒学经典,“明孔孟之道,养君子之风”。2009年,苇杭书院启动年度会讲制度。基于杭之先生的人格感召和不懈努力,苇杭书院年度会讲活动当时成为国内书院文化发展的一件盛事、儒家文化圈内的独特学术风景,受到众多有识之士的支持和关注。与当下惯常的学术研讨会相比,苇杭书院的年度会讲拥有鲜明的特色:首先,在会讲开始和结束的时候,都安排向圣贤行礼的环节;其次,遵循儒家“长幼有序”的原则,按照年齿的顺序发言;第三,发言者不必提交论文,鼓励活泼泼的、当下的、触发式的思考;第四,发挥古代书院自由辩难的学风,发言嘉宾和参会人员之间可以充分地质疑与驳论,倡导以理服人的会风;第五,安排老、中、青三代学者同台发言,体现出儒家所追求的思想和学术上的传承有序。
负责组织此次会讲的师友倡议同道们未来一起成就“杭之所愿”:“守护儒门,传承命脉;缘心而作,因时而为”——愿我们共同守护杭之先生生前留下的儒门火种,珍惜“苇杭”凝聚起来的同道情谊,回归本心,遵时守位;“君子之交,肝胆相照;修身养性,济世立人”——愿我们在前行路上彼此扶持,各自发力,相互温暖;“雅居静室,皆为道场;绿水青山,亦是心斋”——愿我们在世事纷扰中心存大道,气定神闲,不疾不徐。不少师友表示,希望苇杭会讲的传统能够延续下去,让大家在相互交流中把各自的努力逐渐汇聚在一起,共同完成杭之先生“为儒门虔诚守望,期儒林薪火相传”的遗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上一篇:
“新儒家十年”——答《南都周刊》问(陈明)
下一篇:
钦明书院壬寅理学班会讲综述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栏目列表
儒学研究
经典导读
儒学与管理
儒学与世界
专题研究
古圣今贤
评论杂谈
其它
随便看看
时光流淌 接续守望 武汉大学研究团队
语文信箱:副词“曾经”不宜单用
当代学者对古文《尚书》疑案的审核
教育随想:从“君子不器”看教师发展
秋日惹情思
颛顼与玉龙文化
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的制约
人才史话:韬光养晦
曹植《七哀》解析
地名读音如何“名从主人”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儒学
道学
诸子百家
琴棋书画
十二生肖
传统文学
传统节日
中国戏剧
中国建筑
语言文字
传统中医
宗教哲学
民间工艺
中华武术
地域文化
民风民俗
衣冠服饰
四大雅戏
动物植物
器物随身
饮食厨艺
茶文化
酒文化
传说神话
神妖鬼怪
中华民族
非遗文化
中华礼仪
易学文化
家谱族谱
拜师学艺
城市文化
古玩收藏
修行人生
教育
军事
科技
其它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当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古代人物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启蒙国学
青少年国学
国学教材
国学讲堂
国学题库
正蒙学堂
格物致知
明德讲堂
家庭教育
慈孝文化
学校教育
师道尊严
品读经典
其它
国学常识
入门概说
历史
天文地理
语言文学
哲学宗教
儒学
教育
政治军事
科技
典章制度
礼法民俗
国学典籍
艺术美学
衣食住行
称谓文化
古物
其它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
学科建设
学术史话
学人与机构
论著评介
综合述评
它山之石
中外交流
中国形象
走向世界
翻译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