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姚海涛】载道弘文与格物致知 ——独立学院国学教育路径探索

http://www.newdu.com 2023-01-27 儒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姚海涛

    作者简介:姚海涛,男,西元一九八一年生,山东高密人,山东大学哲学硕士。现为青岛城市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儒家哲学、荀子哲学。
    

    载道弘文与格物致知
    ——独立学院国学教育路径探索
    作者:姚海涛(青岛城市学院)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8年第6期。
    摘要:以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国学教育为样本,将独立学院国学课程建构置诸“国学热”的历史契机之中,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三个层面进行进行理论分析与现实省思。将国学课程定位为知行合一的成人之道,将教学理念之讲授方法总结为史思、史论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并将国学教育建构在“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之上,以实现格物致知与载道弘文的合一。课堂教学实现“人际沟通”、“文化沟通”与“心灵沟通”三个沟通,树立学术基础上的演义式的课堂讲授风格。教学实践方面以第一课堂为主,并向第二课堂延伸,要注重创新课堂形式,同时在师资建设方面也要下大功夫。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学教育;教学理念;载道弘文;格物致知
    2017年1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1]。这两个部门联合发文体现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同时也表明了传承的时代性与紧迫性。上世纪90年代“国学热”由一种文化现象上升为教育学的沉思之后,国人关于国学的认知越来越清晰而明朗,行动也越来越理智而笃定。关于此问题早已从“是否要进行国学教育”的理论论争转化为“怎样进行国学教育”的现实教育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以及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很多精彩论述。如他讲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2]教育界也早已经认识到“传统”与“现代”仅是一种人为划分,其实二者并没有截然的界限与断裂的基础,所以“现代”也是延续“传统”之“现代”,“传统”也只有被“现代”激活才更能彰显其生命力、文化力。近年来,将国学纳入人文通识教育架构之下的一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课程,已经成为许多高校包括独立学院的共识。国学通识教育也早已在全国高校之中呈辐射式蓬勃开展。
    产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独立学院,是由普通高等学校与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以新机制、模式创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校。甫一产生就以其灵活的办学模式与应用型本科学生培养模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一股清流,及时地弥补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已然成为我国高校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之一。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自成立以来,非常注重打造自身内涵与办学特色,紧跟时代潮流,及时把握弘扬传统文化的脉搏,早在2009年就开设了人文通识课程《国学基础》。开设本课程的系部专业包括会计系会计学本专科,机电工程系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经贸系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专业,英语系商务英语、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这是基于传统文化延续方面的考量,也是完善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客观需要。笔者于2018年5月在开设国学课程的经贸系、外语系本科同学中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18份,回收705份。问卷调查中设计的问题主要包括:1.对开设《国学基础》课的认识。2.开设本课程后最大的收获是什么?3.国学课授课方式方面有什么建议?4.理想中的国学老师是什么样子的?5.假如让你来讲国学课,你会选择哪些专题?又会如何讲?从问卷反馈的情况来看,有近95%的同学对开设国学课的必要性认识较深刻。问卷或从知识的传授方面,或从文化传承方面认识,或从自身专业需求层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国学授课方面的建议可以看出学生对国学的现代性与趣味性以及授课方式的多样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比如有提出应多采用实践课、讨论课、诵读、影视鉴赏、情景剧等方式,甚至提出可以试着让学生主讲部分章节。
    基于此次调查以及长期的国学教学实践,笔者对国学教学路径进行了探索。《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3]895古人所谓大学与我们今日之大学也有相通义。在古人那里,大学是成年人的学问。今天的大学生从生理年龄上来看大都已成年,理应有类似大学之道的教育。但如何开展适合大学生的国学教育却成为一个横在我们面前的新问题。要破解这一难题,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思考:国学教育应当树立何种教学理念?国学教育的教学内容、方法是什么?国学教育作为一门理论课是否需要实践以及如何开展有效的教学实践?国学教育对师资方面又提出哪些新要求?
    一、国学教育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集中体现着教育者对教学基本面以及教学元问题的深层认知。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对于有效地实施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学教育首先要处理好如下若干对关系,比如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智慧的启迪之间的抉择与取舍,零碎的知识承继与整体化、系统化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处理,理论传授与实践探索之间关系的适当处理,国学课与其他人文素质类课程之间(比如思政课)的关系调整等等。简单说来,涉及到讲什么、怎么讲、如何用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关系必须有一个整体的教学理念一以贯之。在科学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教育者就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正确的剪裁、合理的安排、有效的讲述,达成既定教学目标。
    教学理念之国学课程定位——知行合一的成人之道
    国学讲授的要点简而言之就是中国古代的思想与文化。思想文化之最高体现是哲学。牟宗三先生从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比较向度解悟出中国哲学的主要课题是生命,是生命的学问。“它是以生命为它的对象,主要的用心在于如何来调节我们的生命,来运转我们的生命、安顿我们的生命。这就不同于希腊那些自然哲学家,他们的对象是目然,是以自然界作为主要课题。”[4]14“儒学作为生命的学问而特重主体性与内在道德性的理路、本体与工夫融一的理路,从而也就豁显了中国哲学的特质。”[5]3可见,中国哲学是生命的学问而非知识的学问。因此决定了国学文化精华是知行合一的成人之道。
    由此可以看到国学课程应作为高等院校大学生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重要的基础素质教育课程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本课程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发展出来的博大精深之思想文化与深奥精微之圆融智慧,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历史文化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及贡献,从而激发出学生热爱本民族文化遗产的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贡献思想力量与人才力量。
    (二)构建“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实现格物致知与载道弘文的合一
    国学是生命的学问决定了其必然也是实践之学。国学课程建构要站在整个德育思想体系的高度,以实现格物致知与载道弘文的合一。“格物致知”出自《大学》:“致知在格物”[3]895这一名词后来成为儒家推究事物原理,注重理性知识的明证。近代以来此词也成为接引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首选用词。如当时的物理学就曾译为格致之学。“文以载道”出自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周子通书·文辞第二十八》:“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6]39拈出这两个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思想文化意义的重要词汇,使之成为国学教育体系中的核心理念无疑具有重要思想指导意义。
    国学教育中的“格物致知”是指借用国学中经世之学的“求真”品质来塑造、提升受教育者的科学素质,甚至可以学习借鉴国学中与当今科学相融通之点以开展科学教育。放眼整个德育体系,国学主要还是作为培养受教育者文化素质的“求善”“求美”的课程,正所谓“载道弘文”。可从小处着眼,以步步深入的手法串起一部宏大的中华文化史,让学生体会到历史与现实的穿梭感与一体感,同时也会产生文化自豪感与自信心。同时,国学教育也可与思政课联系起来,将其纳入人文通识课课程体系,保持课程名称与性质不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构建起适合学生实际的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国学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为“精神成人”与“专业成才”的差异,或者说是智慧启迪与知识传授的差异,道德理性与知识理性的差异,内探自律与外寻他律之差异。国学文化中存在大量内在成德法门与反求诸己的自律工夫是国学精粹之所在,也当为国学教育之重心。国学基础课程要在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生平历程及其思想创见,增强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的文化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上发力。让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基本方法的同时,把理论融入、渗透到实践中,以古代先贤的思想行为指导规划自己的现实人生,以成就理想人格,同时也能达成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去同情了解文化传统,实现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工程之目标。
    (三)教学理念之讲授方法——史思与史论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国学由于其内容博大精深,涉猎学科众多,知识较为零散、分散,所以如何讲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中有言:“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7]97这句话对我们开展国学教育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国学由于传统与现代的张力而遭遇无法准确还原本意的诠释学困境。而这反而给了解释者以极大的诠释空间。国学传授也要在顾及经典产生的背景基础之上,从现当代生活的实际出发,自由表达意旨以开掘出经典的现代意义与价值。如何去处理零碎知识承继与整体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通过多年的教学,我们认为应该放弃那些过去曾经片面截取国学中某一片断之弊,去除支离破碎的“碎片化”知识,建构“大国学”之整体,让传统文化的母题自远古的历史照进现实的人生,真正使受教育者在生命启迪、文化启蒙起到移化、内化、深化、固化的连续性作用。所以要以打通文史哲、汇通中西为一体的精神,在史思结合、史论结合的思想引导下,从学生固有文学、史学、哲学常识为教学切入点,将文化的历史与历史的文化以炎黄不息之“中国梦”一以贯之,以坚定无断绝之文化命脉统之,以实现史感、哲思、文藻的完美统一。让每一个受教育者真正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益者的同时,也成为文化活的载体,成为中华文脉的见证者与传承者。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如何以具象化形式展示?如何体现于日常人伦日用之中?如何使受教育者清楚认识到它的演变轨迹并深刻体会其不可须臾离的性质?如何在国学底蕴之中展开现代之思?国学经典的解读单纯以训诂学方法并不能解决,当然以训诂学的方法对词义进行疏通对于经典的初步认识是有益的。国学经典的解读也不应囿于教材之见,而要以史思结合、史论结合,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去研究才能尽其深微之奥义。所谓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就是将外缘因素之历史背景与思想家个人思想品格之刚性与韧度结合起来,结合思想家个人生存背景之史、人文背景之史、思想文本之史与个人思想之演进史,乃至将思想家归属学派之思想演进与个体行为、学派行为相比照、相探究并进行辨析,以得出不刊之论。对国学经典的历史省思,进行追根溯源式再研究并容纳进哲人之个人之思想深度的省察,开掘出现代意义与价值。所以需要以文本对照法、文本演绎法、文本归纳法、情境还原法等方法建立起一个活泼泼的立体历史坐标系(时间、地点、人物)、思想文化坐标系(哲理、思想),以系统架构学生文化体系,以整体传承破解知识来源与知识接受的“碎片化”难题。
    二、国学教育的教学内容
    (一)教材及培养目标检讨
    在教材选择方面国学教育往往会遇到诸多困惑。教材市场上国学类教材数量多、品类杂、名称各异且质量参差不齐。如《国学入门》、《国学概论》、《国学导论》、《国学通论》、《国学概说》、《国学导读》、《国学常识》、《国学要论》等等不一而足。一方面说明新时期国学教育对此类教材需求巨大,另一方面也凸显出此类教材建设在初创探索阶段的困境——无绝对权威教材。即便有国学研究者所编写的国学教材往往也由于过于专业,不太适合独立学院受教育者。开设国学课程的院校可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化选择。当然自编教材是一个比较好的选项。高等教育国学教材的编写原则要摆脱以往教材的重复化、模块化、纯知识化的程式,而代之以大众化、通俗化、实用化原则。自编教材往往囿于国学教师队伍的水平,理想虽美,但贯彻实现难度较大。所以,教材的选择可选语言相对通俗、可读性强、体例布局合理,最好是国学研究者主编的通俗之作。即使找到了较好的教材,在讲解时也要做适当调整以符合本校学生之特点。
    国学课程的建设,必须以国学教育的三大理念为基础,以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为手段,以高效的课堂讲授与大量的学生参与为保证,以延伸的选修课堂为补充,才能保证和实现课程改革的高质量。以笔者所在的院校为例,在各个系部中的不同专业中开设国学课,在培养特点与目标方面也会有着如下不同。
    

    课程类型
    

    开设系部及专业
    

    培养特点与培养目标
    

    教学评价
    

    专业课
    

    外语系(商务英语、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强调专业素质的提升,采用专才教育模式,侧重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专业研判能力的培养。国学之于此类专业就是接受和检验知识之学,注重由外向内的学习路径,目标臻于至真。
    

    课堂讨论、课后作业、闭卷考试
    

    通识课
    

    会计系(会计学本专科)、经贸系(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专业)、机电系(机电工程系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
    

    强调人文素质的提升,采用通才教育模式,侧重传统文化的接受与见之于人伦日用之间,乃至于与其专业的结合。国学之于此类专业就是德性之学,注重内外兼修的学习路径,旨在造福人群社会,目标臻于至善。
    

    课堂讨论、开卷考试
    

    社团课
    

    学院其他系部国学爱好者
    

    强调人文素质的熏陶,采用通才教育模式,侧重于学生具体的兴趣点,以陶冶情操。国学之于此类专业注重由内向外的学习路径,目标臻于至美。
    

    面试、课堂讨论
    

    国学教育的内容选择与方法选择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8]226国学教育尤其重视切问近思。近思所思为何事?当为与受教育者切近急迫之事。所教所学须能与他们的生活联为一体,打成一片。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两个融合”。一方面,国学教育要突出地域特色,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另一方面,国学教育要突出专业特色,与所学专业融合。国学教师要以学院学生为主体,以当下的时代背景、国际背景、国内背景为主要依据,多了解地方文化、周边名人及文化的文化史脉络意义,同时也要深入了解教学对象的专业特点,关注与该专业相关的热点问题和行业动态,收集整理形成案例素材,为教学做相关准备。
    结合我校实际,国学教育在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区域文化、大学文化,突出齐鲁文化品牌,形成山东德育特色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如在教学内容上要结合学院周边的康成书院文化、童恢廉政文化对全体学生进行普遍教育,突出地方文化育人、齐鲁文化育人。我院的康成路、康成广场及其周边的康成文化以及正心修身的大学格言,中心楼中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均已走入了课堂,成为了校园文化中厚重的一笔。
    国学课程要找到与学生专业课融通点、汇通处。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发展趋势、职业素养等贴近学生的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可采用案例化教学、专题化教学、项目化教学、实践化教学等方式,以提高国学课时效性。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市场营销类学生是经贸系所有专业中课堂表现最活跃的。分析其原因当与其专业的选择与专业要求有关。即使是刚入校的大一新生在其入学之时专业选择必与其“前经验”甚至性格方面有直接的关联。所以讲清楚、弄明白国学课与其专业之间的契合点,就能随时点播,令其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时也能从中得到专业方面的启迪。
    在上课时如何紧密结合学生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学术的方法,一是通俗演义的方法。学术讲法之优点细细追究皆有据可查,有经典文献为证且此经典为真不伪者。且学术的方法往往言之有物、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但其缺点也与其优点一样明显。学术太过于抽象必然会导致一般受众觉得枯燥,于是提不起兴趣,更无法达到入脑、入心、化行的教学目的。通俗演义的方法优点是讲授灵活、形式活泼、内容有趣。其缺点也很明显,其似无根之浮萍,一般无稳定根基无确定缘由。细究起来也会破绽百出也无太大之价值,无法达成国学教育之目的。
    结合教学理念,进行大众化、通俗化的教学风格是必然选择。可以尝试学术与演义之外的第三条道路:学术基础上的演义。第三条道路即前两条道路的综合,各取其优点而摒弃其缺点。讲述既要有学术根柢,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物、言之成理,但也要注意受众的接受度,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去传授古老的学问。让古老的学问遭遇现代性的激活,并转化、发掘其深层思想意蕴。在国学教育中尤其要注意古文的利用,一定选取相对简单但能直接说明论点者,在进行现代翻译时也要“接地气”,可通过比喻、类比等方法灵活处理,但也要注意诠释的限度问题。
    三、国学教育之教学实践
    教与学虽名为两面,实为一体无二之圆融整体。国学教育就是要实现教与学的合一,完成人文化成的伟大使命。中国文化的熏陶必须尽到如下两个方面的作用。其一,通过国学之“教”使文化转化为“百姓日用而知”之仪轨,真正成为日常生活必需之规范。其二,通过国学之“教”让其成为现代人精神寄托与心灵归宿。因为人除了日常生活之外,往往还会衍生出精神方面的更高追求。所以中国文化也可以作为个体生命与精神境界提升无限可能性之存在依托。要让国学文化进入学生生活之中化为行动,实践就成为重要环节。
    (一)实践途径:第一课堂为主,并向第二课堂延伸
    在课堂教学方面,要建立以课堂为主教学阵地,以课外选修课为补充,社团组织(如国学社团)为教学辅助阵地,以加强教师自身建设为保障的整体课改方案。在教学过程中,以第一课堂为主,并向第二课堂延伸,在两个课堂深耕细作。第一课堂固然重要,国学课成为普及与推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这是文化教育题中应有之义。但第二课堂更为重要。因为它是生活的场景、生命的背景、人生的舞台。
    雅斯贝尔斯严格区分了训练与教育,认为“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9]2这就要求国学的课堂上力求实现三个沟通。第一,人际沟通——实现全员参与、师生互动。在小班教学的试点上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第二,文化沟通——实现课程内容方面的教学整合以促成师生之间的文化沟通。第三,心灵沟通——师生将课程内容转化为自身的心灵,去调适原有的价值观,以实现心灵沟通。
    实践化教学要注重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国学课堂与学生社团相融合的原则,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合力支撑的全方位教学体系。如我校精选了一批学生社团优秀项目进入课堂,突出教学的国际元素、中国风格、山东文化与青岛特色。为落实文化育人,以共青团山东省委、中国孔子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孔子学堂”及“青年之声国学教育示范基地”为依托,在学院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定期以讲座形式推广传统文化,建设有时代品味与文化内涵的大学校园。国学课以青岛市廉政文化基地童真宫、城阳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学公园、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毛公山等作为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道德、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开展课堂演讲、模拟古代生活场景、趣味游戏系列活动,加强学校文化和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挖掘山东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二)教学改革:创新国学课堂形式
    积极探索创新课堂形式是所有教学活动的法宝。国学课程要时刻注重“创新课堂形式”对教学质量提升的保障作用。可按照先在任课教师中分享,得到认可后,再到课堂上去给学生展示的方式开展“创新课堂”改革。创新课堂要结合国学学科教学特点,可基于学生强烈精神需求与社会热议的国学问题,在观点讲授、课堂互动、课件制作诸环节进行细密设计,突出大众化、通俗化的讲授风格,将国学问题的来龙去脉讲得生动流畅。要特别注重课堂互动环节处理方面,以形象化的展示,并与受众进行良性互动,做到人人参与,达到讲课内容文化性与形式新颖性的统一。在细节的处理,比如课件制作方面,将讲授内容整体风格的典雅性、文字排版的层次性与所涉图片的针对性进行合理化、细腻化处理,使得课件内容简练而又重点突出且兼顾设计美观。
    (三)师资提升:多措并举提升师资教学水平
    俗语有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荀子有言:“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10]258国学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及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要提高国学课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感染力,对教师的要求就比较高。精干的师资队伍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国学教师队伍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方面要力求分布合理,有利于形成以老带新的进步阶梯,形成教学相长的心理自觉,形成合作与竞争的积极氛围。傅斯年曾说过“最普通的功课由最有学问与经验的老师担任,以便入门的路不错。”国学教育要时刻以“载道弘文、格物致知”为己任,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乐,立足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围绕课程建设为中心,打造优秀课程教学团队。
    国学教师必须奉行教学与科研必须深度融合的原则。科研要从教学之中提取。科研的开展要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启发,进而深入思考才更具活力。最后,科研必须回到教学之中接受再检验——让研究成果活跃在课堂之上。即使作为人文通识课程的国学同样也要开展科研工作。这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国学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定期开展系列专题调研,建立与兄弟院校的沟通交流长效机制,建立与校内团委、社联、辅导员的沟通协调机制,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专题的设计,把国学课教学从知识性教学转变到问题解决式教学上来。同时紧扣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课前环节,实行“集体备课制”,全体教师献计献策,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在课中环节,实行新老教师“导师制”,为每名新教师配备一名专职指导教师进行全程跟踪指导,确保新教师授课质量。在课后环节,实行“集体评课制”,通过“周讨论、月交流”的方式,实行教学研讨和交流,建立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
    完善高校国学课特聘教授制度也是一条提升教学质量的快速路径。如聘请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突出、实践精力精干的国学课教授给予指导,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科研与实践能力。要重视营造书香浓厚的学术氛围、士林气息,加强兄弟院校之间、文理课程之间、课堂与课外的互动与交流,形成文理并蓄、切磋共鸣、相得益彰的师资特色。
    综上,国学教育是事关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其路径也不可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模式,其探索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只能允许试错,严格按照教育的本来规律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
参考文献:
    
 
    [1]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126/c1001-29049653.html
    [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3]王文锦:《礼记译解》(下册),中华书局,2001.
    [4]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6]周敦颐.周子通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7]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2012.
    [8]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9][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10]王先谦.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