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顼与喾的礼乐文明 作者:杨赛 来源:《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九月初三日乙未 耶稣2020年10月19日 摘要:颛顼乐和喾乐是黄帝乐传承中重要的一环。颛顼效法黄帝制作《承云》,《云门》以视觉图腾为主,《承云》则以听觉图腾为主。颛顼效法黄帝《咸池》制作《六茎》,宣扬普施恩泽的执政理念,以争取民意,巩固统治基础。《六茎》分为六个仪节,更加完整和规范。喾提炼了先王之乐“中”的精神,制作《五英》,将行政与礼乐联系起来,并运用了五声理论。五声理论标志着乐理论从礼理论中逐渐剥离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喾制作了《六列》《六列》九招》声歌系列,加入了实词唱词,丰富了人声和器声,增加了凤鸟舞和天翟舞。颛顼乐和喾乐对尧乐、舜乐、夏乐、商乐、周乐、秦乐、楚乐、汉乐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颛顼;喾;《承云》;《六茎》;《五英》;《九招》;五声 引言 黄帝创建了中华礼乐文明。黄帝过逝后,黄帝乐受到蚩尤部落遗存势力九黎、三苗所作夷乐的挑战。所幸颛顼、喾、尧、舜、禹、汤等为黄帝嫡系宗族,基本掌控了统治权,不懈传承和发展黄帝礼乐。我们尽量全面搜集和整理颛顼、喾的音乐传说,采取释古的态度,将其放到丰富的上古社会生活和复杂的人性中进行系统考察,主要运用音乐学的方法,并结合运用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的方法,从人声、器声和表演场域等方面努力还原其声音语境。这对构建和完善先秦中国音乐史,探寻中国音乐制度的源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颛顼的礼乐 黄帝之子少皋的统治受到异族势力的挑战而式微,少皋在位九年过逝。《周易兼义》孔颖达正义:“少皡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母曰女节,黄帝时大星如斗,下临华渚女节梦接意感,生少皡,在位八十四年而崩。”此记与《史记》所载不符,疑有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继位。《周易兼义》孔颖达正义:“颛顼之母昌仆,蜀山氏之女,为昌意正妃,谓之女枢,瑶光之星贯月如虹,感女枢于幽房之宫,生颛顼于弱水。”孔颖达正义自黄帝以下,皆记出生时的灵异,以显其神通。《庄子·大宗师》成玄英疏:“颛顼亦曰玄帝。年十二而冠,十五佐少昊,二十即位。采羽山之铜为鼎,能召四海之神,有灵异。年九十七崩,得道,为北方之帝。”颛顼兴于高阳,号高阳氏。屈原《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姜亮夫说:“高阳是南楚所奉国的大宗神。 颛顼年纪轻轻即被立为帝,其原因可考者有三。其一、颛顼能作乐通神。《吕氏春秋·古乐》:“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弱水、若水,有人解为今四川境内的雅砻江。空桑,或作穷桑,有人解为今山东省济宁市、荷泽市一带古山名,山中多空桑,可作琴瑟。从雅砻江到济宁,直线距离即有两千多公里,分属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上古时期并没有直接水路相通,其说恐怕有误。但史料缺乏,无从考实。颛顼从若水搬到空桑,是为了学习琴瑟,以便与神灵沟通。其二、颛顼有先知先觉,深谋远略,具备很强的战略判断力和执行力。《史记·五帝本纪·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其三、颛顼生活是能通神的巫师。《庄子·大宗师》成玄英疏:“颛顼采羽山之铜为鼎,能召四海之神,有灵异。” (一)传承黄帝乐 颛顼时还没有发明采铜制鼎的技术,并无考古发现,当为后世附会。颛顼即位后,定都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五星乡高城村一带。据帝丘五百公里的羽山,在今江苏省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与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交界处,考古发现可见上古祭祀时期的情形。羽山一带考古发掘6处古文化遗址:大贤庄文化遗址、爪墩文化遗址、许沟原始部落遗址、小店子村新石器遗址、房山钓鱼台遗址、青湖钓鱼台遗址。大贤庄文化遗址面积2000平方米,为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6万年至1万年。1978年考古发现数百件打制石器。1980年,南京博物院考证为原始部落祭拜场所。高地袒露的岩石坡面有一二十处,面积有几十平方米和几平方米大小不等。凿有圆窝的祭台大都在高出岩坡一二十厘米的岩石上,有祭石20余块。这些圆窝和海州锦屏山将军崖祭石的风格、手法、排列方法一致。田昌武认为,尧时祭祀礼已经相当成熟。陈戍国认为从考古发掘看,虞以前应有祭祀之礼的萌芽,从文献看,虞以前已经有完整的祭祀仪式。 黄帝曾教导颛顼要法天效地,像父母一样关爱子民。《吕氏春秋·序意》:“尝得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颛顼即位后,丰富和发展了黄帝之道,拔乱反正,重新匡正天下。颛顼说:“故上缘黄帝之道而行之,学黄帝之道而赏之,加而弗损,天下亦平也。”颛顼全面恢复黄帝的礼乐制度,一改少皋在位时的窘况,黄帝乐重新得以弘扬。《国语·楚语》:“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颛顼乐在黄帝乐、少皞礼乐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更有秩序,更有规范。《通典·礼典》:“黄帝封禅天地,少昊载时以象天,颛顼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注:“南,阳位。正,长。司,主。属,会也。所以会聚群神,各使有序,不相干乱。”颛顼根据天象确定时令,崇拜天神和祖先,并依此强化社会治理,用礼乐调和阴阳、协助教导和驯化,用洁净的祭品与诚意来祭祀。《史记·五帝本纪·颛顼》:“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 (二)制作《承云》 颛顼效法黄帝《门云》,制作《承云》。《竹书纪年》:“二十一年,作《承云》之乐。”颛顼掌政二十一年,统治基本稳固,为了有效阻遏内外反对势力的觊觎,制作《承云》乐,强化正统思想,宣示继承黄帝的理念。李纯一说:“《承云》当和黄帝族云图腾崇拜有关。”《承云》效法黄帝《云门》宣扬云图腾的做法,属文乐。《承云》也有因有革,既有传承,也有创新。《云门》主要是视觉图腾,《承云》主要是听觉图腾。《承云》着重表现风的祥瑞,模仿风的声音。是听觉图腾。《吕氏春秋·古乐》:“惟天之合,正风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颛顼祭天用乐,飞龙可能是负责求风的巫师。刘勰《文心雕龙·原道》:“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早期的听觉图腾,源于自然崇拜,用于自然崇拜,具有巫乐性质,同时也大大丰富了器乐的表现力,推动了音乐的发展。颛顼的统治日益巩固,社会日益发展,粮食充足,人口繁衍,人民安居乐业。 (三)制作《六茎》 日益强盛的颛顼效法黄帝《咸池》,制作《六茎》,也是文乐。《汉书·礼乐志》和《通典·乐典》均记载:“颛顼作《六茎》”,共有六个乐章,大体包括迎神、颂神、享神、送神等仪节,祭祀程序基本固定。后世对茎的释义有两种。一为根茎,原义为雨水泽润根茎,引申义为统治者泽被万物、造福黎民众庶。《汉书·礼乐志》:“《六茎》,及根茎也。”颜师古注:“泽及下也。”《通典·乐典》注:“茎,根也,谓泽及下也。”《白虎通》:“颛顼曰《六茎》者,言和律吕以调阴阳,茎著万物也。”一为象声词。《吕氏春秋·古乐》:“乃令媆先为乐倡,媆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英”和“茎”是模拟鱼尾敲击鱼腹的声音。《六茎》当以鱼皮鼓作为主要乐器。以上释义说明,《六茎》乐义与《咸池》乐义相近,都是宣扬统治者给百姓普施恩泽,争取民意支持,以巩固其统治。但后人认为,《六茎》与《咸池》在音乐形式上还是存在差异的。《后汉书·曹襃传》:“夫三王不相袭礼,五帝不相沿乐,所以《咸》《茎》异调。” 汉代以五德来阐释颛顼乐,将乐名传作《五茎》《五英》。元结《补乐歌十首·五茎》:“《五茎》,颛顼氏之乐歌也,其义盖称颛顼得五德之根茎。凡一章,章八句:‘植植万物兮,滔滔根茎;五德涵柔兮,沨沨而生。其生如何兮秞秞,天下皆自我君兮化成。’” 《孔子家语·五帝德》记孔子论颛顼之德曰:“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曰高阳,渊而有谋,疏通以知远,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依鬼神而制义,治气性以教众,洁诚以祭祀,巡四海以宁民,北至幽陵,南暨交趾,西抵流沙,东极蟠木,动静之神,小大之物,日月所照,莫不底属。” (四)颛顼乐的传承 颛顼二十岁即位,在位七十八年而崩,享年九十七岁。《庄子·大宗师》成玄英疏:“年九十七崩,得道,为北方之帝。”葬于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在今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内。 颛顼过逝后,共工族裔术器作乐,侵陵诸侯。共工部族是黄帝族长期以来的对手。《国语·周语下》“太子晋谏灵王壅谷水注”引贾侍中云:“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颛顼氏衰,共工氏侵陵诸侯,与高辛氏争而王也。”或云:“共工,尧时诸侯,为高辛所灭。”昭谓:“言为高辛所灭,安得为尧诸侯?又尧时共工,与此异也。”共工部族在黄帝部族强盛时被压制,在黄帝部族衰败时又起来作乱。颛顼族子帝喾打败共工势力后即位。颛顼成为部落宗祖神,《庄子·大宗师》成玄英疏:“年九十七崩,得道,为北方之帝。”颛顼乐当由其后代传承。 舜乐对颛顼乐的传承。《大戴礼记·帝系》:“颛顼产穷蝉,穷蝉产敬康,敬康产句芒,句芒产蟜牛,蟜牛产瞽叟,瞽叟产重华,是为帝舜,及产象,敖。”这一支七世之后出了舜,舜制作了《卿云歌》,显然与《云门》《承云》有密切关联。 夏乐对颛顼乐的传承。夏后氏为颛顼之后,与舜别为一支脉,禹因治水有功,舜授禹以天下。自启后,建立夏朝,改禅让制为世袭制,夏朝凡十七君、十四世、四百七十一年。夏乐当受颛顼乐影响。 周乐对颛顼乐的传承。周武王灭商以后,封颛顼后代于邾,以存其礼乐,颛顼乐当在其子孙封国内保存。《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周武王克商,封安苗裔侠于邾(今山东省邹城市内),附庸于鲁,其地鲁国邹县是也。自安至仪父十二世,始见春秋。齐桓行霸,仪父附从,进爵称子,桓公以下,春秋后八世而为楚所灭,故子孙去“邑”为朱氏,世居沛国相县(今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 秦乐对颛顼乐的传承。《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裴氏出自风姓。颛顼裔孙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大费,大费生皐陶,皐陶生伯益,赐姓嬴氏。生大廉,大廉五世孙曰仲衍,仲衍四世孙曰轩,轩生潏,潏生飞廉,飞廉生恶来,恶来生女防,女防生旁皐,旁皐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周孝王使养马汧、渭之间,以马蕃息,封之于秦,为附庸,使续嬴氏,号曰秦嬴。非子之支孙封{非邑}乡,因以为氏,今闻喜(非邑)城是也。”秦建国之初,努力继承周的音乐传统,礼乐逐渐发达,成为中国礼乐文明承前启后重要一环,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楚乐对颛顼乐的传承。颛顼兴于高阳,号高阳氏。屈原《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姜亮夫说:“高阳是南楚所奉国的大宗神。《大戴礼记·帝系》:“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緺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隤氏,产六子;孕而不粥,三年,启其左胁,六人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籛,是为彭祖;其四曰莱言,是为云郐人;其五曰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羋姓。季连产什祖氏,什祖氏产内熊,九世至于渠,娄鲧出。自熊渠有子三人,其孟之名为无康,为句亶王;其中之名为红,为鄂王;其季之名为疵,为戚章王。昆吾者,卫氏也;参胡者,韩氏也;彭祖者,彭氏也;郐人者,郑氏也;曹姓者,邾氏也;季连者,楚氏也。”《世本》《史记·楚世家》所记大致相同。《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有《楚居》一篇,对楚世系多有交待。楚为颛顼之后,鬻熊为周文王师,周成王封其曾孙熊绎居丹阳,国号荆,熊达自立为武王,成王始都郢,改号楚,凡四十五世。楚乐当受颛顼乐影响。 此外,颛顼族裔尚有邾氏、曹氏、薛氏、挚氏、双氏,略可见其乐之流传。较早有邾氏和曹氏。《通志·氏族略》:“邾。周武王时,封安之苗裔曰邾侠为附庸,居于邾,今兖州仙源东南四十里古邾城是也。挟以下至仪父,名字始见春秋,齐桓公霸,仪父附从,进爵称子。十四代孙文公,徙于绎,今衮州邹县北峄山是也。邾自桓公革以下,春秋后八世,而楚灭之。又小邾国,亦出邾侠之后,姓曹,其子孙亦以姓为氏。挟七世孙夷父颜,有功于周,其子友别封为附庸,居郳。曾孙黎郲,始见春秋,附从齐桓,以尊周室,命为小邾子。《晋志》云:蕃县,古小邾国。按蕃县,隋改曰滕,今隶沂州,县之东南郳城是。《乐史》云:郳城在承县。自小邾子穆公之孙惠公以下,春秋后六世,而楚灭之。”《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颛顼之后有六,终彦六子,其第五子曰安。”《通志·氏族略》:“邾氏。颛帝元孙陆终第五子曰安,赐姓为曹,其子孙亦以姓为氏。”曹氏封地不祥。又有薛氏。《通志·氏族略》:“薛氏。至武王克商,复封为薛侯。隐十一年,滕、薛争长,齐桓之霸也,薛侯不从,黜为伯。献公始与诸侯盟。杜预云:小国无纪,世次不尽知也。然唐世系表,自畛至闵侯弘,为楚所灭,凡二十一世,父子相传。其语无所经见,只本人家谱籍,无足信也,今但从杜氏所纪而不得其世次者也。自仲虺为诸侯,历三代凡六十四世,至闵侯弘,为齐所灭。公子登仕楚怀王,赐沛邑为大夫,遂以国为氏。或言登隐于博徒,号薛公者。曾孙倪,为楚令尹,生翁。”《通志·氏族略》:“薛氏。任姓,黄帝之孙、颛帝少子阳封于任,故以为姓。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为薛侯(今山东省滕州市内)。奚仲迁于邳(今江苏省邳州市内)。十二世孙仲虺,为汤左相,复居薛。旧云鲁国薛县,今徐州有薛城,在滕县(今山东省滕州市内)东南五十里是也。臣扈、祖己,皆仲虺之胄也。祖己七世孙曰成,徙国于挚(今河南省平舆县内),更号挚国。女太任,生周文王。”又有双氏。《通志·氏族略》:“颛帝之后,封于双蒙城。其后因以命氏焉。” 二、喾的礼乐 喾为黄帝曾孙,颛顼族子,兴起于高辛,号高辛氏。《大戴礼记·帝系》:“黄帝产元嚣,元嚣产蟜极,蟜极产高辛,是为帝喾。”喾十五岁辅佐颛顼,三十五岁即位,建都于亳。 (一)提炼礼乐精神 喾虚心向历代道者、巧者、仁者学习,修身以治天下,他说:“缘道者之辞而与为道已,缘巧者之事而学为巧已,行仁者之操而与为仁已。故节仁之器,以修其财而身专其美矣。故士缘黄帝之道而明之,学帝颛顼之道而行之,而天下亦平矣。”喾自觉秉承黄帝、颛顼的理念,立德爱人,行政利人,治国以诚信仁慈为本。喾说:“德莫高于博爱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故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吾慎此而已也。”喾统治期间,没有发生大的灾害和战争,社会安定富足,广受人民拥戴。《史记·五帝本纪·喾》:“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喾将黄帝、颛顼修身立德、普施利物的凝炼为“中”的精神。《史记·五帝本纪·喾》:“(喾)溉执中而徧天下”。乐由中出,“中”成为中国礼乐的核心范畴。 (二)制作《五英》并提出五声理论 为宣扬盛世,喾制作《五英》,丰富了礼乐的内容,。《礼记·乐记》注:“帝喾乐曰《五英》”。《汉书·礼乐志》:“帝喾作《五英》。《五英》,英华茂也。”《通典》所记略同。舜将取财、节用、教化、普利等行政措施与礼敬鬼神的礼乐祭祀活动联系起来,依时节进行,常态化,规范化。《史记·五帝本纪·帝喾》:“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喾作《五英》当用于祭祀,较早运用了五声理论。《白虎通》:“帝喾曰《五英》者,言能调和五声,以养万物,调其英华也。”孔颖达《礼记乐记》“言凡乐之音曲所起,本由人心而生也。”正义:“言“声”者,是宫、商、角、征、羽也。”五声理论是音高理论,与乐器八音理论、乐律理论、乐舞理论等,形成乐的理论体系。《晋书乐志》:“凡乐之道,五声、八音、六律、十二管,为之纲纪云。”(《晋书》卷二十二)魏征《隋书乐志》:“乐者,乐也。圣人因百姓乐己之德,正之以六律,文之以五声,咏之以九歌,舞之以八佾,实升平之冠带,王化之源本。”五声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乐理论从礼理论中逐渐剥离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 (三)制作声歌系列 帝喾制作《九招》《六列》《六英》等声歌。《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了声歌表演的情景:“帝喾命咸黑作为声歌:《九招》《六列》《六英》。有倕作为鼙鼓、钟磬,吹苓、管、壎、箎,鼗,椎锺。帝喾乃令人抃或鼓鼙、击钟磬、吹苓展管箎。因令凤鸟、天翟舞之。帝喾大喜,乃以康帝德。”首先,喾丰富了人声。可能是由于语言文字不够发达的缘故,此前的乐歌只有表现语气与情绪的虚词,喾制作的乐歌写入了实词,表意功能大大加强。其次,喾将《六列》《六英》六个乐章扩充为《九招》,有九个乐章,“招”与“韶”同音,韶,继也,取传承先王礼乐之意。其三,喾丰富了器声,增加了打击乐和管乐,节奏感和旋律性得到加强。其四,喾丰富了舞蹈,增加了凤鸟舞和天翟舞。《宋书·符瑞志》:“(喾)使鼓人拊鞞鼓,击钟磬,凤凰鼓翼而舞。”元结《补乐歌十首·六英》描绘了喾举行乐舞的盛况:“《六英》,高辛氏之乐歌也,其义盖称帝能总六合之英华。补《六英》二章,章六句:“我有金石兮,击考崇崇。与汝歌舞兮,上帝之风。由六合兮,英华沨沨。我有丝竹兮,韵和泠泠。与汝歌舞兮,上帝之声。由六合兮,根底嬴嬴。”史料并无喾时丝竹弦乐记载,当为元结所妄测。 《孔子家语·五帝德》记孔子论帝喾之德曰:“玄枵之孙,乔极之子,曰高辛,生而神异,自言其名,博施,厚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仁以威,惠而信,以顺天地之义,知民所急,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焉,抚教万民而诲利之,历日月之生朔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也和,其德也重,其动也时,其服也衷,春夏秋冬育护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化。” (四)喾乐的传承 喾在位约70年后卒,葬于东郡濮阳顿丘,颛顼乐当由其后代传承。 挚国对喾乐的传承。喾过逝后,长子挚继位。挚在位9年,势力微弱,三苗乘势作乱,其乐受到三苗乐的冲击。喾乐或存于挚国或挚姓中。《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帝挚子玄元,尧封于中路,历虞、夏称侯,子孙以国为氏。”《风俗通·姓氏篇》:挚畴,古诸侯国也,见《毛诗》。周有挚荒。或言帝喾子挚之后。” 尧乐、商乐、周乐对喾乐的传承。《大戴礼记·帝系》:“帝喾卜其四妃之子,而皆有天下。上妃有邰氏之女也,曰姜原,氏产后稷;次妃有娀氏之女也,曰简狄,氏产契;次妃曰陈隆氏,产帝尧;次妃陬訾氏,产帝挚。”萧艾说:“从《史记·五帝本纪》《史记·殷本纪》《史记·周本纪》所引,帝喾为殷人和周人的祖先。但殷人属于东方的民族,周人是生活于陕西西南渭水流域的民族,各有其独立的文化,从安阳殷墟发掘的甲骨文也表明,殷、周两族并不能属于帝喾的后代。”现今考古发掘并不能证明殷、周两族不能同属于帝喾的后代,只可聊备一说。就纸面文献推论,尧乐、商乐、周乐都受到喾乐的影响。 结语 颛顼乐和喾乐都效法黄帝乐,并有一定程度的丰富和发展,在黄帝乐系对蚩尤乐系斗争中取得胜利,维护了黄帝乐的正统地位。颛顼效法黄帝乐理制作《承云》,既有传承,又有创新。黄帝《云门》着重表现云这一视觉图腾,颛顼着重表现风这一听觉图腾。因为重视听觉自然崇拜的缘故,《承云》大大丰富了器乐的表现力,推动了音乐的发展。颛顼效法黄帝《咸池》制作《六茎》,宣扬统治者给百姓普施恩泽,《六茎》分为六个仪节,更加完整和规范。喾延续黄帝、颛顼天下为公的理念,将先王之乐的精神提炼为“中”。喾制作《五英》,将礼乐与行政联系起来,依时节举行祭祀,并加以常态化和规范化。喾运用了宫、商、角、征、羽五声音高理论,标志着乐理论体系逐渐独立。随着礼乐的不断发展,五声理论与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乐器理论和十二乐律理论一起,共同构成相对独立的乐理论体系。喾制作《六列》《六英》《九招》乐歌系列,丰富了人声和器声,增加了凤鸟舞和天翟舞。颛顼乐和喾乐对尧乐、舜乐、夏乐、商乐、周乐、秦乐、楚乐、汉乐都产生了影响,并在其子孙中传承和扩散。 注释: 1.杨赛:《黄帝与中华礼乐文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2.杨赛:《中国音乐史料与史论—兼论王光祈的中国音乐史学研究》,《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3.杨赛:《探寻中国音乐制度的源头》,《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4.[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982年印,第167页。 5.[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页。 6.[唐]孔颖达正义、韩康伯注:《周易兼义》第8卷,《十三经注疏》,第167页。 7.《庄子·大宗师》疏:“颛顼亦曰玄帝。年十二而冠,十五佐少昊,二十即位。采羽山之铜为鼎,能召四海之神,有灵异。年九十七崩,得道,为北方之帝。” 8.姜亮夫:《说高阳》,原载《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3期。收入《姜亮夫文集》第8卷《楚辞学论文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91-99页。 9.[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88页。 10.[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1页。 11.[战国]庄周著、[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覆宋本庄子注疏》第三卷,内篇《大宗师》第六,第35页。 12.葛治功、林一璞:《大贤庄的中石器时代细石器——兼论我国细石器的分期与分布》,《东南文化》1985年第2期。 13.陈戍国:《中国礼制史·先秦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初版,2002年第二版,第57页。 14.[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54页。 15.[汉]贾谊《新书·修政语》,见贾谊着、阎正义、钟夏校注:《贾谊新书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359页。 16.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62页。 17.[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589页。 18.[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2页。 19.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92页。 20.李纯一:《先秦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21.[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88页。 22.[梁]刘勰著,黃霖汇评:《文心雕龙汇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4页。 23.[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589页。 24.[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038页。 25.[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589页。 26.[汉]班固着、[清]陈立疏证:《白虎通疏证》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01页。 27.[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88页。 28.[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1973年印,第1205页。 29.聂文郁:《元结诗解》,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4页。 30.[魏]王肃:《孔子家语》,四部丛刊景明翻宋本,第5卷,第17页。 31.《庄子·大宗师》疏:“颛顼亦曰玄帝。年十二而冠,十五佐少昊,二十即位。采羽山之铜为鼎,能召四海之神,有灵异。年九十七崩,得道,为北方之帝。” 32.见《史记·五帝本纪》注。[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3页。 33.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92页。 34.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04页。 35.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7页。 35.[战国]庄周着、[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覆宋本庄子注疏》第三卷,内篇《大宗师》第六,第35页。 37.[清]王聘珍撰、王文锦点校:《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26页。 38.杨赛:《舜的礼乐文明》,《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学习强国全文转载。 39.[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版,第3186页。 40.[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版,第3186页。 41.杨赛:《论秦乐》,《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部分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4年第9期,全文转载《舞台艺术》人民大学复印中心2014年第3期。 42.姜亮夫:《说高阳》,原载《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3期。收入《姜亮夫文集》第8卷《楚辞学论文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91-99页。 43.[清]王聘珍撰、王文锦点校:《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27-128页。 44.[宋]郑樵:《通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6卷,第4489页。 45.[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版,第3186页。 46.[宋]郑樵:《通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6卷,第4489页。 47.[宋]郑樵:《通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6卷,第4493页。 48.[宋]郑樵:《通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6卷,第4493页。 49.[宋]郑樵:《通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6卷,第4513页。 50.[汉]贾谊《新书·修政语》,见贾谊着、阎正义、钟夏校注:《新书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360页。 51.[汉]贾谊《新书·修政语》,见贾谊着、阎正义、钟夏校注:《新书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360页。 52.[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3页。 53.[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页。 54.[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78页。 55.[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038页。 56.[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589页。 57.[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3页。 58.[汉]班固著、[清]陈立疏证:《白虎通疏证》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02页。 59.[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88-289页。 60.[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61页。 61.聂文郁:《元结诗解》,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6页。 62.[魏]王肃:《孔子家语》,四部丛刊景明翻宋本,第5卷,第27页。 63.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喾在位有63、70、75年三种记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93页。 64.[汉]应劭纂,[清]张澍编补注:《风俗通姓氏篇》,清道光元年武威张氏刻本,卷下,第117页。 65.萧艾:《帝喾考》(遗作),张寅彭:《文衡》,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39-342页。 作者简介: 杨赛(1976-),男,博士,上海音乐学院副研究员,曾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比利时根特大学艺术哲学学院博士后,上海音乐学院艺术学博士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