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吴飞】《丧服郑氏学》徵引文献论略

http://www.newdu.com 2023-01-27 儒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吴飞

    作者简介:吴飞,男,西历1973年生,河北肃宁人,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婚与丧》《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神圣的家》《现代生活的古代资源》《人伦的“解体”:形质论传统中的家国焦虑》《生命的深度:〈三体〉的哲学解读》等。
    

    《丧服郑氏学》徵引文献论略
    作者:吴飞
    来源:作者授权儒家网发表,原载于《古典学研究》2018年第2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十一月初三乙亥
             耶稣2018年12月9
    

    【摘要】
    晚清张闻远先生《丧服郑氏学》徵引古今丧服学著作甚多。作者整理点校此书既竟,遂分析其徵引文献特点,共有四点:搜罗富、校订精、存秘逸、除门户。基于这四点,闻远先生可以吸取历代的丧服学精华,诠释郑学精要而不佞郑,成为诠释丧服义理同条共贯的一套完整丧服学体系,使得其书不仅成为清代丧服学集大成之作,于历代丧服学之整理提升亦有相当大的贡献。
    【正文】
    丁酉之岁,笔者点校张闻远先生《丧服郑氏学》既竟,付梓出版,[1]稍窥先生丧服之学,以为此书是清人丧服学集大成之作。校书之余,也曾留意先生徵引前人礼学文献,既富且细,尤以清人著作为多,亦有很大的文献总结之价值。故比对先生文集、日记、书札,考索其徵引文献数则,以草成小文。
    《丧服郑氏学》以《仪礼·丧服经传》为纲,列郑注、贾疏于其后,并附以诸家之说,争议大者,则以“锡恭按”阐述己见。这一体例于清人著作中甚为普遍,黄元同《礼书通故》当为其所仿之模本。元同先生另一弟子唐蔚芝先生所著《紫阳学术发微》等书体例亦类似。其书为折衷前人之丧服著述而成,故先生如何搜罗取裁历代诸家之说,所关甚巨。
    早岁在南菁书院肄业时,闻远曾作《读胡氏〈仪礼正义〉》课艺三篇,深得王葵园先生嘉许,其文亦广为流传。[2]其中第一篇谈到,胡培翚《仪礼正义》之长有四:搜罗富、校订精、存秘逸、除门户。[3]此四条,既为闻远读《仪礼正义》之所得,亦为其著《丧服郑氏学》、《丧礼郑氏学》二书之原则,可谓夫子自道。本文即依此四条之序论列。
    一、搜
    闻远述《仪礼正义》之搜罗富云:
    贾氏作疏,《丧服经传》而外,所据者仅黄、李二家,国朝盛庸三氏撰《集编》,裒合古今说礼者一百九十七家。胡氏自朴斋纯轩(先生从叔祖,名匡宪)而后,积书既多,先生生礼学昌明之时,交游广而借钞易。今核其书,增多盛氏《集编》者,又几及二百家。采择既多,折衷斯当,此搜罗为不可及也。
    胡氏为《仪礼》郑注作新疏,搜罗前人《仪礼》著述甚多。闻远为《仪礼》之一篇《丧服》作解,收录古今论丧服之说亦近百家,《丧礼郑氏学》所录更多,其搜罗亦可谓富矣。且笔者所能统计者仅为合于郑注而录其说者,其余闻远以为不合于郑注之论,则或于按语中提及,或弃而不用者,当有更多。此书并非丧服学史,而是围绕郑注,再综合历代学者对郑注的阐发,而形成的丧服学义理体系,所以其书一方面极度依赖于前人著述,另一方面又采择极严,并非所见之书皆收录。
    胡氏能成《仪礼正义》,是因为他有机会看到大量文献,而闻远此书,这个条件也非常重要。闻远著书之初虽于京师修礼,成书时已经国变,困居小昆山,得书不易,而闻远终于成此巨秩,或有如下数因。张氏为松江望族,历代为读书人,闻远之父夬斋先生尤藏书甚富。粤匪之役,张家藏书多毁于兵燹,然其后又节衣缩食,晚年渐复旧观。又有松江韩氏为藏书名家,与张氏为姻亲,“时韩丈菉卿收宋本书,多吴门黄氏士礼居所藏者,每获一善本,必邀府君审定而论列之,合两家所藏,可得二百余篇”。[4]张氏、韩氏藏书,当为闻远读书、著述之文献所本。[5]闻远后入南菁书院,其藏书楼收书甚多,又从学于黄漱兰、黄元同、王葵园、缪艺风等名家,交游于曹君直、叔彦兄弟,见书必多;其后入京修《大清通礼》,于礼学馆即着手于《丧服郑氏学》之撰作,多有文献可依。国变后返乡,隐居小昆山,专意著述,穷困潦倒,然亦有其甥封衡甫之藏书可赖,且与曹氏兄弟过从甚密,多从之借阅所需文献。如民国元年,闻远方隐居不久,即致函曹叔彦云:“明年春暖,尚须诣府,既得聆发蒙之雅训,又将窥邺架之珍藏,有可补益拙著者,恳求一瓻之借也。”[6]所余钱财,间或入城购书。君直先生有诗云:“吾爱张夫子,隐居峰泖间;衣冠流俗讶,经籍列朝班;结庐依先墓,开门见故山;偶尔入城市,知是买书还。”[7]由此可见,闻远见书既多,著书之时虽贫,当不乏可用之书。
    汉唐之间礼学甚盛,而其书多不传,除《白虎通》、贾、孔疏中所存,史书所载礼制沿革、以及后人辑录之《郑志》外,闻远多赖《通典》,以录石渠阁议礼、大小戴、马融、王肃、谯周、射慈、徐整、袁准、刘智、贺循、虞喜、陈铨(或作“陈诠”)、雷次宗、庾蔚之等人论礼之说,以及诸多服议。或有不从郑学者,皆因录争论往还之故;若出条目单录马融、王肃之说,则必合于郑学者,若有不同,则必以按语纠之。据笔者粗略统计,《通典》共录190条(有些条目后有“又”再补充,总共视为一条),其中单录者见下表:
    

    
    

    唐人改制为丧服史上重大变化,多从《通典》《开元礼》录出,而唐人丧服学可观者少,惟引孔颖达《礼记正义》一条,李涪《刊误》与韩愈论改葬服各一条,并由《太平御览》引成伯瑜一条。
    闻远徵引宋人论丧服之说不少。北宋诸家,录有刘敞、陈祥道、程子、张子、范祖禹、胡诠各一条,南宋则多录朱子文集、李如圭《仪礼集释》、杨复《仪礼图》、黄榦《仪礼经传通解序》、车垓《内外服制通释》。于朱子学派中,尤以李如圭《仪礼集释》参考最多,盖因戴东原于《永乐大典》中辑出此书,是清人经学之一大成就,其后清人治丧服学,不可忽略,故闻远引之多达108条,当为撰著时常备之书。收录宋人条目见下表:
    
    

    元儒敖继公之学,为清人争论之焦点。[8]于敖氏与郑立异之处,闻远于按语中排斥甚烈,至有胶柱鼓瑟、扣盘扪烛、胸无定见等语。此为清代郑学者所常见,无足多怪。然敖氏之《仪礼集说》,亦是闻远案头必备之参考书,书中正面徵引敖氏合于郑学之说多达72条,且于闻远丧服学至关重要之《正尊降服篇》,则由敖氏之疑而深思降服之例,谓:“微君善斯言,则无自发吾之说。《诗》不云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礼经》有敖氏《集说》,抑亦学礼者攻错之资也。”[9]敖氏之学虽不同于郑,清人礼学多赖之以兴,闻远之学即其一证也。
    

    明人礼学不昌,丧服学多无足观,惟郝敬一家,闻远录其说12条。此外有其他人论服之说各录一二条,见下表:
    

    
    清代礼学兴盛,丧服学更为大宗,故《丧服郑氏学》书中所录清人丧服论说共54家,详见下表:
    

    
    此54家中,胡培翚《仪礼正义》录112条,为全书中所录条数最多之礼学家,可以推知,此书与《仪礼集释》、《仪礼集说》当皆为闻远案头最常备书籍,条条与贾疏对读。闻远于胡氏之说虽时有批评,从中所取者亦颇多,盖胡氏《仪礼》之学为闻远丧服学之基本框架,其赞胡氏之语本文已备录之,此不复多言。盛世佐之《仪礼集编》与胡氏之书类似,收集前人《仪礼》类著作极多,故闻远收录亦不少。张尔岐所著《仪礼郑注句读》虽是短篇,却为清人《仪礼》学由敖入郑之关窍,故闻远言郑氏学,不可忽略之。所录张氏诸条虽不过二三行,然多为紧要处。
    对闻远丧服学义理体系影响最大的,实为沈彤、郑珍、曹叔彦三人,其所录条目未必最多,然闻远于其说极为服膺,故常大段引用。沈彤为清初大儒,所著《仪礼小疏》并非解《仪礼》全书,而于丧服之学颇具特识,多处开清儒新说。如斩衰章“妇人不杖”一条,历来论者多端,莫衷一是,于诸家之中,惟沈果堂之说足以开闻远之思,而成《丧服郑氏学》之定论。[10]沈彤《仪礼女子子逆降旁亲服说》长文,《丧服郑氏学》亦全文收录。遵义郑珍《仪礼私笺》治丧服学亦极精,且折衷亲亲、尊尊二义,于清世丧服学中卓然成家,言丧服义理最密。故《丧服郑氏学》卷首言丧服义理,引贾疏、李如圭、徐乾学、盛世佐、《钦定义疏》、胡培翚、曹叔彦之说,而尤以郑子尹之说为权衡。闻远丧服学大义,当基于子尹之学增改而来。曹叔彦与张闻远同在南菁肄业,二人论学最相得,互为师友。曹叔彦《礼经校释》二十二卷成于早年,后又奉张香涛之命,撰《礼经学》七卷,多有发前人所未发之处。闻远引《礼经校释》多而且长,凡关键义理,必参曹氏之说。如为人后之服,为丧服学史上争论最多者,曹叔彦于《礼经校释》中反复参度,区分若子与降等二项,使为人后服聚颂千载之难题,涣然冰释,闻远全从其说,于为人后相关之数条经文,皆引叔彦之论。然于妇人不杖、祖死適孙承重、嫁母服等处,闻远于叔彦之说皆有批评,叔彦后作《礼经学》时,亦多从闻远之说而自驳。然《丧服郑氏学》引《礼经校释》有与刻本不同者,疑或据曹氏稿本。于沈、郑、曹三人之学,闻远皆有批驳之处,然此书之成,受益三人之学甚多。
    顾亭林、夏炘、黄先生,书中所引亦多,当为闻远极为敬重且受益之学。清初学者中,顾亭林、万氏兄弟、汪琬等,皆有多条录入,其中尤以顾亭林为多,共16条。亭林开清人学术之风,其学行均为闻远终生景仰,众多论题,引领其后清学讨论,然于学问细部,毕竟未经乾嘉后之细致辨析,亦多有闻远所不许者,故其丧服论学,驳顾氏者不少,然从其说者亦多。当涂夏氏为清代中期儒学世家,夏氏兄弟学于凌廷堪,又不喜其攻击朱子之书,而其礼学颇有得于凌氏者,夏炘所著《学礼管释》、《三纲制服尊尊述义》皆于丧服颇有心得,其弟夏燮著《五服释例》,亦为丧服学巨著。闻远论用杖、辟领等处,受益于夏炘《学礼管释》甚多,而于《三纲制服尊尊述义》与夏燮之《五服释例》无一言提及,疑未见其书。黄元同先生主持南菁书院十五年,为闻远业师,亦为闻远礼学之启蒙者,闻远师事之,礼敬甚严,所录条目虽不多,于《礼书通故》丧服部分之细部或有异同,而于黄先生礼学大义,颇能体会,如阎若璩、郑珍皆欲于郑君所列降服四品之外,增一年降(阎若璩所谓殇降)之说,而黄先生力斥其非,闻远反复思量,而从其师。再如卷六不杖期章为人后者条,黄先生破杜预之说,闻远按语以为,黄先生本可轻易驳倒杜氏,而终于牵缠反复诘难者,以其说足以并破杜预、王肃之说。吴廷华之《仪礼章句》,于清人《仪礼》学之发端,闻远极重之。方苞、褚寅亮、凌曙总结义例、拿捏礼意,多能发前人之所未发,故闻远录之亦多。
    阎若璩与汪琬礼学之争,为清初著名学术争论,《丧服郑氏学》缌麻章“姪”条亦录阎氏之说,然阎氏所录仅此一条,按语中或出阎氏之说,皆为辩驳,如殇降之说,而录汪琬之说却有9条之多,且录其《袒免辨》一篇全文。可见闻远于汪氏之学肯定更多。
    顾氏外甥徐乾学之《读礼通考》,实为清人丧礼学之滥觞,闻远不仅多引其说,且亦有多条未见原书,转引自此编。如缌麻章“妻之父母”条所引“成氏曰”,即转录自《读礼通考》。
    曾国藩为晚清士大夫领袖,却无论学专书传世。《丧服郑氏学》中引曾氏二条,一为论升,一为论“不继祖与祢”,虽不长,却皆为关键所在,特别是后一条,牵涉到丧服与祭礼的重大问题。
    又有清人言《仪礼》或丧服而闻远未录或少录者。如毛奇龄,闻远虽未录其说,而于按语中曾批驳之。又有凌廷堪,其《封建尊尊服制考》为清代丧服学名著,影响甚巨,然闻远仅录其说三条,而于按语中却多驳斥者,盖凌氏坚信士可称君,其封建尊尊之义与郑学颇不合。
    二、校
    闻远论胡培翚之校订精云:
    近儒校勘礼经者,如卢抱经之详校,金璞园之正讹,浦声之之正字,而阮文达公校勘记犹详。此书既备录之,而阮氏作校勘记未见严本,原书仅据顾千里校录于钟本简端者采入此书,则以黄荛圃重刊严本一一核之,而阮氏所未见者。若汪容甫之经注校本,黄荛圃之校议,亦皆采录,此校订为不可及也。
    此中所言《仪礼疏》数种校勘著作,《丧服郑氏学》中均亦采用,且有曹叔彦之《礼经校释》,为闻远所广为采纳,而多有前人未校出之讹误。如缌麻章贾疏:“此章,五服之内轻之极者,故以缌如丝者为衰裳。”今所见各本均如此,而曹氏云:“缌当为细。”此疏释郑注“谓之缌者,治其缕,细如丝也”,自当以“细如丝”义胜。除曹校之外,闻远亦校出讹误多处,盖因闻远精治丧服礼学,于贾疏义理之误多所驳正,亦可指出刊本文字之误,如齐衰三月章,贾疏:“上皆言冠带,此及下传(传字,采盛世佐说,应为殇)大功皆不言冠带者,以其轻,故略之。至正大功言冠,见其正,犹不言带,缌麻又直言缌麻,余又略之。”闻远下按语云:“冠、带二字疑互误。”意思是,“至正大功言冠,见其正,犹不言带”应为“至正大功言带,见其正,犹不言冠”。何以知之?正大功章经文云:“大功布衰裳,牡麻绖,缨,布带,三月受以小功衰,即葛,九月者。”言带而未言冠,故二字必互误也。此类讹误,闻远、叔彦二先生均校出非常多,盖非深通丧服之学,前后对勘,深入经传委曲者,不能见之。
    《仪礼疏》实为此书之纲,共录161条。其所用版本,《自书覆校〈丧服郑氏学〉刊本后》中云:“《礼经》贾疏,宋单疏本犹有存者,汪氏世钟影刊之单疏本,阙者,则有张氏敦仁合刻注疏,皆顾氏广圻为之校正,可依据者也。”[11]可知,书中所用《仪礼疏》以汪氏影刻之单疏本为主,而此书阙三十二卷至三十七卷,所阙者恰为大功章“適妇”以下之丧服部分,则以张敦仁本补之。有夹行小字按语云:“自此以下,单疏皆阙,从阳城张氏敦仁刊本录疏。”刻本《丧服郑氏学》所录贾疏皆当以单疏本与张氏本为主。虽校出许多讹字,并未敢改正文,仅以夹行小字注出。正因此例,笔者见所录贾疏偶有不合于单疏本与张氏本者,知其当为钞录之误,而为正之,出校注。如卷一斩衰章“丧服小记妇人不为主而杖者唯着此一条明其余不为主者皆杖”二十七字,及“適子则卢于其北显处为之以其適子当应接吊宾故不于隐者若然”二十七字,原书皆脱,盖皆为不慎脱漏所致。[12]
    于时人论著,闻远亦细细校其版本。如书中录郑珍《仪礼私笺》颇多,而所用版本初为南菁书院所刻皇清经解续编本。然闻远一日致书叔彦云:“郑子尹《礼经私笺》,南菁书院刻本甚不佳,如从母昆弟条脱去下半,夫之姑姊妹之长殇条脱去上半,承接处文谊不通亦不顾,不识兄处有此书原刻本否?”[13]今检南菁书院此书刻本,果有其误。后闻远得此书原刻本,即同治五年遵义唐氏成都刻本录入,遂无此误。
    三、存
    闻远称《仪礼正义》之存秘逸云:
    吴东壁《仪礼疑义》据爱日藏书志,[14]仅有钞本。江震苍《读仪礼私记》,据先生《研六室文钞》,亦仅有稿本。此书录其说甚详。朱虞钦《乡大夫辨》见所著《经义》中,近岁张孟彪师始为梓行之,先生时犹未梓也。朱氏所著《经说》,今犹未梓,时时见于此书,其他所采录,多有书目不甚显者,并有姓字不甚彰者,则遗说之藉以流传不少矣。
    文中所言吴廷华《仪礼疑义》,至今尚未刊刻,钞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闻远应未曾见,而《丧服郑氏学》中引吴氏著《仪礼章句》19处。江筠《读仪礼私记》,今有钞本藏于南京图书馆,《丧服郑氏学》中录其书四处,多不见于南京图书馆之钞本,而皆见于《仪礼正义》,当为转录,而南图所藏者,应非《研六室文钞》所言之稿本。至于朱大韶[15]之《实事求是斋经义》,闻远之师张文虎曾谋刊刻未果,此文为光绪十二年九月所作南菁书院课艺,评语出自王葵园之手,当时闻远仍言未梓,而两年后,光绪十四年,葵园主持南菁书院本皇清经解续编,即收入《实事求是斋经义》,闻远或亦有力焉。《丧服郑氏学》中未直接录入朱氏之条目,然按语中曾引用一次。
    此处未提及者,尚有吴江张履。张履作《仪礼丧服文足征记辨误》,驳程瑶田《仪礼丧服文足征记》之非,可惜书未刊刻,而《仪礼正义》中引之甚多,闻远或从胡氏书中见之。又,张履与顾广誉交好,据日记,闻远校顾氏《四礼榷疑》时,亦由之而知张渊甫之学(详见下)。撰《丧服郑氏学》时,闻远曾致函曹叔彦云:
    吴江有张渊甫先生,有《丧服文足征记驳》,胡氏《正义》节取三条,皆甚精当,未识兄曾见其全篇否?渊甫先生文集名《积石山房稿》,不知其文集中载有此篇否?现在可访求否?统希示知。
    其后又一函云:“又有《驳丧服文足征记》,缓日诣尊处细读,当必有获益处也。”[16]玩此函语气,似叔彦曾回函,家有张履驳《丧服文足征记》之书,而此书无刊本,所指或《积石文稿》数篇驳程瑶田丧服之说者。而于《茹荼轩日记》中,此前闻远曾言及张渊甫书札,或此前曾见,而于小昆山已不见其书,复请叔彦觅之。今见《丧服郑氏学》中,录张履《积石文稿》二条,转引自胡培翚《仪礼正义》者三条,驳程瑶田之说甚精当。
    闻远存秘逸之最著者,则为顾广誉之《四礼榷疑》。《自书覆校〈丧服郑氏学〉刊本后》云:“‘小功章’君母之父母节已录顾氏广誉说,而于记中重录之,非小误也。”此条并见于卷十三成人小功章与卷十五记,故有此说。[17]所引文出自平湖顾广誉所著《四礼榷疑》,光绪十四年吴县朱记荣《槐庐丛书》刻本。朱氏于序中言及此书刻印缘起,云《四礼榷疑》即得自闻远,并录闻远之书云:
    顾氏之于礼学,盖敦践履而不废考据者也。其于冠、昏、丧、祭,必本之于《礼经》,而推之于《通礼》,贯串乎历代之沿革,以著其变礼之渐,而又准乎伦常之理,以定其折衷,使知是礼之当然,而不容以不然。考诸古而不泥于古,便于时而不徇于时,笃于践履者固当守之勿失已。而于衰裳之制、拜跪之节,考据亦极其精焉。近世说礼之家,多详于名物而略于义蕴,求如桐城方氏之《丧礼或问》,已不可多得,顾氏非礼勿动与方氏同符,故其推阐礼意,亦与方氏继起,而考据之核,殆又过之,可不谓礼学之盛业哉!是书向无刻本,顾氏尝请序于乡贤姚樗寮先生,通艺阁藏书有是本,因得传钞,闻君喜刻有用书,盍谋之梓?[18]
    此书道出《四礼榷疑》展转刊刻之迹,于中可见闻远刊刻前贤文稿之一端。顾广誉(1799-1866),平湖人,慕乡贤张杨园、陆清献之学行,兼通汉宋之学,尤长于诗、礼。家境贫寒,绝意仕进,后为李鸿章聘为龙门书院首任山长,上任三月即卒。[19]著有《学诗详说》三十卷、《学诗正诂》五卷、《四礼榷疑》八卷、《乡党图考补正》四卷、《悔过斋文稿》七卷、《续文稿》七卷等书,生前皆未能刊刻。卒后,其弟子为筹资刊刻遗著,于光绪三年成《平湖顾氏遗书》,收入《学诗详说》、《学诗正诂》、《悔过斋文集》、《札记》、《悔过斋续集》等五种,其余著作则未闻有刊者。[20]《四礼榷疑》为顾氏研习冠、昏、丧、祭四礼之作,颇为精核,惜乎未能收入。
    顾氏与娄县姚椿交好,姚椿长顾氏二十余岁,《松江府续志》云,顾氏师事姚氏。[21]顾氏《悔过斋文集》卷二、姚椿《樗寮文续集》卷一,有二人互致书信,顾氏确有师事姚椿之意,因而顾氏为《四礼榷疑》求序于姚椿,于理甚为自然,姚氏为作跋文一篇,附于书前,题为道光己酉(1825)。其书遂藏于姚氏通艺阁中。闻远之父夬斋先生亦师事姚椿,《张伊卿行述》中言,夬斋多借姚先生之书,则其时或见此书,甚或钞录一部,亦未可知。夬斋卒于光绪十五年,此书刊于光绪十四年,则闻远荐其书于朱氏,其父必尚在,闻远因其父见此书而喜之,故荐于朱氏刊刻。朱记荣为吴县人,性喜书籍,以买书、刻书为业,长期侨居松江之秀野,正是张氏家宅所在处,故闻远与之应亦多有往来,故闻远荐书于朱氏,遂纳入朱氏《槐庐丛书》中。闻远所著《茹荼轩日记》中,于光绪十三年六月八日云校《四礼榷疑》四页,其后不时记录校订此书,至七月十九日云“校《四礼榷疑》毕”。自光绪十四年正月五日起,又记校阅顾氏《四礼榷疑》十页,此后隔几日即阅此书,每日数页,至七月十六日,则云:“接朱槐卿书,属校《四礼榷疑》。”此后二日,舟行赴京应试,十八日于舟中校一卷,十九日校三卷,二十日至苏州访曹叔彦,廿一、廿二、廿三于舟中各校一卷。此书共八卷,闻远至少校订两过,当于是年即梓行。故闻远于顾氏之书极熟稔,著《丧服郑氏学》时,遂引其说。
    四、除
    此书题为《丧服郑氏学》,顾名思义,必以郑学为宗,所录诸家之说,应折中于郑学,故《丧服郑氏学》正文所引条目,皆为合于郑学者,间或有一二语不合,则必于按语纠之。惟有按语之中,方论及不合郑学之说。贾疏虽为疏郑学而作,却仍有不合于郑学或所解有误者,此时闻远或借他人辩驳,或亲下按语,必澄清而后已。郑学,可谓闻远之家法矣。
    然闻远之学却并非乾嘉汉学一路。其早年学问,因其父宗桐城派之姚椿,受程朱理学影响极深,故于朱子亦礼敬颇严。《张伊卿行述》中言,其父虽喜读惠定宇之书,而不喜其辟朱之文。于《茹荼轩日记》中可知,闻远平日读书课徒,亦一宗朱子。故闻远于方苞、夏炘等宋学者之丧服学相当看重,而夏炘曾与黄先生之父薇香先生致书论学,颇责其以汉学之法解《论语》。
    可知,郑氏之汉学、程朱之理学、南菁之学统,皆为闻远学术渊源所在,而闻远终能汉宋兼采、超越门户,书中处处可见。请一一言之。
    清人礼学之宗郑学,已为人所熟知。黄元同、孙仲容二先生皆宗郑学,而《礼书通故》、《周礼正义》二书皆多有不从郑说之处。曹叔彦、张闻远为元同弟子,其宗郑之风又过于乃师。叔彦作《子郑子非马融弟子考》、[22] 闻远作《礼乐皆东赋》,[23]皆主郑君非马融弟子。《丧服郑氏学》中维护郑说甚力,凡有争议处必从郑说,无一例外。佞郑之讥,似无可免。然检诸闻远之文,实亦并非盲目尊郑。如其光绪二十年课艺《妢胡之笴解》,在作《礼乐皆东赋》前不久,即云:“礼学固当宗郑君,然求之于心而不安,稽之于经而不合,亦不敢为郑君佞臣。”此当为闻远治礼学之原则。而于《丧服郑氏学》中,虽处处宗尚郑君,皆言之有故、论之成理,绝无因门户之见而盲目佞郑者。[24]闻远之于郑氏丧服学,所从者为其言丧服之礼意体系,而非仅其经注条目,故《丧服郑氏学》全书之作在解郑氏丧服学礼意。此书之要,不在服制细碎处,而在丧服学礼意全体。亲亲之杀、尊贤之等、正尊降服之制、报服厌降之节,全书虽极为碎屑曲折,而首尾同条共贯,若合符节,毫无自相矛盾之处,闻远最得郑学精要,足可称清人丧服学之巅峰。曹叔彦言此书可与郑注贾疏并重,端在于此。而郑氏经学,本在以《周礼》统摄三礼,以三礼统摄群经,此一框架,清之郑学者多不从,闻远亦不从之。至如王肃、敖继公、程瑶田,皆与郑学立异者,闻远虽斥其谬误,而于其所言是者,皆录入书中,正为其本无门户之见也。
    闻远礼学尊郑氏,而修身一尊程朱。然于丧服之学,朱子及其门派所治虽极成规模,其说却多有与郑君不合处,而李如圭、黄榦、杨复又往往将朱子之言演成大谬,宋明之后,反成定说。故于程朱之说如何去取,于闻远成一大问题。曹叔彦记于南菁书院初识闻远时论朱子诗学,闻远即云:“以朱子不遵《诗序》为千虑一失可也,以为有意见存乎其间,则以常人之心诬大贤矣。”[25]此为闻远之基本态度,即具体经学问题与礼敬之情两不相涉,既不因礼敬朱子而茍从其说,亦不因驳斥其说而轻慢前贤。
    如论为人后之服,朱子曾有名言:“今设有为人后者于此,一日所后之父与所生之父并坐,而其子侍侧,称所后父曰父,称所生父又曰父,自是道理不可。”以此证不可称所生父为父,前与宋濮议之小程子说,后与明大礼议之杨廷和说相合。为人后之服所关甚大,尤其于宋、明礼议之后,在光緒、宣统二帝入继大统之时。清人华学泉、毛奇龄、程瑶田、段玉裁、胡培翚等皆曾力辨此一问题,并未全然否定朱子之说,而叔彦与闻远皆以朱子之说为非,认为所生父应当称父,因经明云“其父母”。再如丧服辟领之制,朱子云:
    详此辟领,是有辟积之义。虽广四寸,须用布阔四寸、长八寸者,折其两头,令就中相接,即方四寸,而缀定上邉于领之旁,以所折向里,平面向外,如今裙之有折,即所谓辟积也,温公所谓裳毎幅作三㡇者是也。如此,即是一旁用八寸,两旁共尺六寸矣。
    其后李如圭、杨复皆发挥其说,几成定论。而朱子此误不仅于解辟领为谬,且丧服形制、用布尺寸具因之而误。清人夏炘已力辨其非,闻远则专作《释辟领》一文以驳正,申郑注贾疏之说。
    非止朱子,于顾亭林、沈彤、郑珍、曹叔彦等,闻远皆持此态度;甚至黄元同本人,亦如此观。黄先生《礼书通故》第九为《丧服通故》,向为论者称道。闻远从其师说者不少,而与之不同者亦比比皆是。惟因师弟名分,为尊者讳,闻远不同于元同之处,惟不引其说,而不会显驳其论。如前述辟领之说,黄先生亦不同于朱子以来之说,而云:“辟领者,别用布著迭之,以固其领也。”闻远则云:“按,‘辟’读为裨,…引申为补也,辅也,谓此適者,所以接夫中衣之领而辅之者也。此辟领之名谊也。”此说实由元同之说演变而来,却不同师说,故闻远不引其师。[26]
    于清人丧服学者中,如沈彤、凌廷堪、胡培翚、郑珍、曹叔彦诸人,闻远皆有所取,亦有批评。尤可注意者为程瑶田。程氏之学卓然成家,其《仪礼丧服文足征记》一书,为清世影响最巨之丧服学著作,亦为争议最大之书,程氏,可谓继王肃、敖继公之后,攻击郑学之最力者,张履、胡培翚、郑珍、曹叔彦等皆批评甚多。于高祖玄孙之服、中下殇之服等处,闻远批驳程氏亦甚力,然亦录程氏之说13条,颇予许可。
    五、结
    以上为闻远先生《丧服郑氏学》文献之概况。文献研究非笔者所长,然因点校的原因,熟读《丧服郑氏学》数过,且精校其所录条目出处,由之对清代丧服学状况有了更多了解,并对先生收录之取舍有所掌握。文献之取舍,实由著书之安排而来,著书之安排,则往往由义理决定。闻远先生藉助历代丧服学之辨析,而形成对郑氏学之总体理解,再据此一总体理解取舍文献。其义理隐藏于细碎的条目辨析之中,却同条共贯,丝毫不紊。由闻远先生文献之选取,我们亦可窥见其丧服学义理体系之大致轮廓。
    注释:
    [1] 张锡恭,《丧服郑氏学》,吴飞点校,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7年。
    [2]张锡恭,《读胡氏〈仪礼正义〉》三篇,分别收入《南菁讲舍二集》、《清儒学案》、《茹荼轩文集》,稿本则藏于笔者处。
    [3]见张锡恭,《读胡氏〈仪礼正义〉(一)》。
    [4]见张锡恭,《张伊卿行述》,稿本藏上海图书馆。
    [5]《茹荼轩日记》中多有言及“韩大表姐”家藏书,可知闻远读韩氏藏书甚多。
    [6]见王欣夫辑,《复礼堂友朋书牍》,钞本藏复旦大学图书馆。
    [7]曹元忠,《赠张闻远孝廉》,《笺经室遗集》,学礼斋刻本,卷十七。
    [8]彭林,《清儒对敖继公之臧否与郑玄经师地位之恢复》,参见《〈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附录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页221-261。
    [9]《丧服郑氏学》卷六,整理本第403页。
    [10]参考吴飞,《论妇人不杖》,收入彭林等编,《礼乐中国》,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页90-124。
    [11]张锡恭,《茹荼轩续集》卷三,附于点校本《丧服郑氏学》之页1114。
    [12]笔者所购求恕斋刊本《丧服郑氏学》原为川上静先生所藏,先生读书甚细,于与疏不合处,已用朱笔标出,故得以知之。
    [13]王欣夫编,《复礼堂友朋书牍》。
    [14]此指张金吾之《爱日精庐藏书志》。手稿作“陆爱日藏书志”,《茹荼轩文集》作“陆日藏书志”,《清儒学案》作“爱日精庐藏书志”。
    [15] 明代有一藏书家朱大韶,字象元,华亭人。清代有一朱大韶,字仲钧,娄县人,著《实事求是斋经义》。华亭、娄县皆属松江,故二人甚易混。
    [16]均见于《复礼堂友朋书牍》,钞本藏复旦大学图书馆。
    [17]《丧服郑氏学》点校本此二处标点有异,失核之甚,亦非小误。今正之如下:
    外无二统之说出于汉儒,当主適母之不一其党言,不当以己母与適母之党言。何则?《服问》:“传曰:母出,则为继母之党服。母死,则为其母之党服。为其母之党服,则不为继母之党服。”注:“虽外亲亦无二统。”《通典》引《郑志》答赵商外氏不可二之问:“母党无亲,亦不服继母党。”郑之意可知也。若《丧服记》,“庶子为后者为其外祖父母、从母、舅无服,不为后如邦人”,明庶子非为后得申母党服。此与《丧服》“君母之父母”、“从母”并行不悖,疏以为兼服是矣。而仍存马氏君母不在乃可申之谊,姑以备一解耳。按贺循、徐邈问答皆谓古庶子服所生之党,故適母为徒从,適母亡则不服其党,详其意,亦以古者生母党適母党兼服,非贾之臆说也。马氏则谓自降外祖服缌麻,外无二统者,君母亡,无所复厌,自得申其外祖小功。夫《丧服记》所云,专以为后言,而《丧服》所云,不专以为后言。如马氏降服缌麻之说,则是不为后亦有不得如邦人者矣。按,服己母党,《礼》所谓属从,服適母党,《礼》所谓徒从,谊各有施,非二统之谓。惟適子众子服母党之服,又服继母党之服,庶子服先適母之党,又服后適母之党,乃谓之二统。马、郑之言外无二统同,而所指异,不可不辨。且降服无据,母无厌子。凌氏曙乃是马而非贾,失之。
    [18]朱记荣,《四礼榷疑》序,光绪十四年朱氏槐庐丛书刻本。
    [19]《清史稿·文苑传》三。
    [20]见马承昭,《顾征君访溪先生家传》,《学诗详说》书前,光绪三年《平湖顾氏遗书》版。
    [21]《松江府续志》卷二十七寓贤传。
    [22]收入《复礼堂文集》,卷七。
    [23]光绪二十年五月古学课艺,稿本藏于笔者处。
    [24]邓声国,《清代五服文献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页100-105。
    [25]曹元弼,《纯儒张闻远征君传》,见《茹荼轩续集》。
    [26] 关于辟领之辨析,参考吴飞,《说辟领》,《中国经学》,第十三辑,页161-17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