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评论杂谈 >

【慕朵生】“西洋景”攻城略地颠覆“文化中国”

http://www.newdu.com 2023-01-31 儒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慕朵生

    作者简介:慕朵生,男,独立学者,曾创办中国儒教网暨儒教复兴论坛并任总编。
    

    “西洋景”攻城略地颠覆“文化中国”
    作者:慕朵生
    来源:中国儒教网 
    时间:2014年6月11日
    日前,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等机构联合组织评选的“中国当代十大建筑”出炉。“鸟巢”国家体育场、上海金茂大厦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建筑荣登榜单,尽管多在意料之中,但仍让人再次深感羞愧甚至是悲哀,因为它们几乎皆是“西洋景”,缺乏“中国风”。
    说“十大建筑”几乎皆为“西洋景”,原因有两个:其一,“十大建筑”的设计师中有7人为西方人,来自中国的3位建筑师也有2位曾具有西方留学背景。其二,“十大建筑”采用的多为西方的建筑理念和建筑风格,就连采用中国古代礼器外形的“中国尊”也不例外。坦率地说,“十大建筑”评选基本上就是一场西方建筑作品的盛宴和狂欢,它们都是“在中国的西洋建筑”而不是“中国建筑”。
    当然,有人会辩解说,这些“十大建筑”是“当代建筑”,本来就是异乎中国古代建筑的。而且,在人口越来越密集、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大城市内,建筑尤其是地标性建筑只能既高且大,不可能采用“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中国传统建筑理念,更不可能采用亭台楼榭、土木砖瓦的布局和结构。即是说,中国城市建筑只能向西方建筑即“当代建筑”看齐,与“世界建筑潮流”接轨。
    不过,据笔者所知,西方国家对所谓“当代建筑”或“世界建筑潮流”远没有中国人这般痴迷。以伦敦为例,老城区有许多建筑都具有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历史,哥特式风格非常明显;新城区栉次鳞比的摩天大楼,外观设计和装饰也多有英伦传统风格。目前,伦敦受到严格保护的建筑文物多达17000座,散布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顽强守护着英国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统。
    相反,中国大城市几乎成了西方设计师营销和推行“当代建筑”甚至“先锋建筑”的巨大试验场。作为北京地标甚至是体现中国国家形象的建筑,“鸟巢形”的国家体育馆、“鸟蛋形”的国家大剧院、“裤衩形”的央视大楼,等等,皆为洋人设计,外形稀奇古怪,不仅缺少中正典雅、质朴浑厚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而且破坏了北京城原有的历史文化风貌,为人诟病久矣!
    事实上,在中国许许多多大大小小城市里,传统建筑正被夷为平地,玻璃幕墙、金属框架、大理石材包裹的一座座摩天大楼和巨型建筑拔地而起,就像一根根“筷子”,又像一座座“石林”,千篇一律、千城一面,既没有生机和活力,更没有任何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使人常有身在纽约或洛杉矶大街的错觉。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上楼”或“被上楼”,中国乡村传统建筑特色正在日益消亡。
    “西洋景”之所以在中国大行其道,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动因。近代以来国人激烈反传统,中国传统建筑是重灾区之一,许多古老建筑及其风格理念,都被视为“封建落后”的东西,遭到破坏和摈弃。与此同时,粗鄙的“政绩观”也是罪魁祸首之一,一些地方利用现代化高楼大厦设计和建设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大搞快餐建筑,捞取廉价政绩,严重割裂了城市和乡村的历史文脉。
    在西方,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而在中国,传统建筑及其风格理念则是“立体的国学”、“四维的辞赋”,她与中华民族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风俗习惯紧密相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西洋景”攻城略地,逐渐由中国建筑的点缀变成主流且愈演愈烈时,我们以及子孙后代,恐怕越来越难以在建筑层面和生活之中,感受到一个历史悠久、优美典雅且独具东方气质的“文化中国”了!
    孔子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国建筑固然应学习和融合西方建筑理念,但更应该体现和捍卫中国传统风格,这既是近年来国人逐渐达成的一种文化共识,也是中国建筑师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我们期待着中国建筑能返本开新,再次入居主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