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阳明心学的讨论(2015-6-25) 整理者:冷长安 来源:儒家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五月初十日壬申 耶稣2015年6月25日 #儒家每日快评# @大别山ren: 【良知教的麻烦处】考实行在理论上是不能确证其动机为何的。一个恶行的产生可能是出于善的动机(出于良知,这时恶行产生的原因就是“知识”或手段的不足),也可能出于非善的动机。但是只要行为者自称是出于良知,别人是无法彻底否定的。因为,到底真相如何,只有行为者自己清楚。这种自明自证的特征正是良知教的麻烦处。 @杨万江: 【阳明学有缺陷】阳明学有缺陷,其影响有后果。这应当有个理性反省的态度。但任何反省都不意味着对先贤的失敬。阳明学自有其价值和长处,这里只是就其不足略述一二罢了。自清儒实学至牟宗三,其实都在解决阳明学存在的问题,这应当不是件新鲜事情,亦非对儒学“缺乏信仰”。 @大别山ren: 【阳明学】阳明学在理论圆满性上无问题,拿来教人则有问题,即教法有问题。牟说此是人病非法病,但易导致人病之法,不可谓全无法病。症结就在良知无法客观化,刘嶯山至牟皆突出性体,强调良知之天理义,在哲学层面上解决其客观性。但这种解决落实在实践中其实是无效的,配合朱子学及强调外在规范(礼)会更有效。 张耀辉(@张耀辉-从容中道): 【良知】良知不是灵机一动,更不是异想天开。良知是天之所赋,是人与动物之别,统而言之为仁,分为言之为仁礼义智,是四德之全。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大跃进逆天而行,不知义智在何处,工农业剪刀差牺牲农民利益,以致路有饿殍,不知仁在哪里。目标伟大,手段残忍,那么过程就是结果。 @陈以忘: 【良知】良知即天理,并非刘牟等人强调而后如此。天理即天命,天命个个不同,个性千差万别,每个人顺性无违,致其良知,就能修身成德。此过程中,在此为好的,在彼未必好,故不能以结果之好坏来断定一个人有德无德,因为结果好坏并非绝对的。 @陈以忘: 【阳明学】至于“知识缺乏、手段不足”云云,并不足以病阳明。阳明并非禁止人追求知识,而是希望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天性、爱好来选择自己即将深造的知识门类,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养成德行。阳明说,人之才质有高下之分,才能之异若皋、夔、稷、契者,则出而各效其能,他们的专门知识已是最丰富的了。 @杨万江: 【阳明学】牟宗三多以阳明学传统论说圆教。他的意思主要不是德性要素的完善,而是借助所谓“智的知觉”进入本体超越的圆满。这有佛学背景,是牟的发展和贡献。阳明学在个体精神修养方面无疑是有价值和潜力的。但阳明学的短处是,不仅拙于知识,甚至在道德行为理论上也是有缺陷的。 @杨万江: 【阳明学】阳明学在思想路线上,没有兴趣去追求知识。这是牟宗三一直头痛的问题。你看阳明讲的东西,他绕过世界,直指本心。致良知以成圣,并知行合一,发在一事便是一善。这就完了。这是很空洞的。良知发用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道德实现,并不是追求知识。发用是否充分也无关知识。 @杨万江: 【阳明学】说阳明学不讲知识,是说从其思想路线引不出讲知识的问题,也不存在知识得以可能的理论结构。知识意味着你至少必须把事物视为一个客体,并承认有其客观的道理,而且,在古典系统中你的思想路线必有把探究事物本身的道理视为其精神目标的一个途径。这只有朱子学才有可能,阳明学不可能。 @只谈春秋: 【阳明学】如说阳明学空洞,那是他根本未能透彻掌握阳明心学,更不可能透彻掌握宋理学,也就谈不上懂得儒学。牟宗三的心体与性体一书,我刚在读,开篇即有很多与儒道不合之处(每每有弃之之意)。当然,谁都可以否定儒学或是所谓理学心学。但是,不能因自己的不解,就妄做评价,害人不浅。 @陈以忘: 【良知】何谓恶行?人性本善,恶人很可能是由于先前遭受了其所不能承受之压迫,最后自暴自弃乃选择行恶。故曾子曰:“苟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我们将一人之所行视为恶行,殊不知那正是他当时状态下自然而然的选择,是良知久被压抑之后所爆发的结果,作为仁者应理解其苦衷。 @刘青衢: 【良知】良知天性,即体即用,知内知外,体物而不可遗,一念之发,不过行之始,非知之成,未可遽谓良知,必待真有良行,方符其实。良知中正仁义,人物之生,初无不正,而每有气质之偏,难免不正,不正则蔽,蔽则私欲起,私欲起则恶也。故致良知便要一念至善,既而推之善行,有不知则问,问则明也。 @陈以忘: 【良知】良知被压抑,人为妄念所左右,言行皆非良知之流行。但是“良知良能,元不丧失”,我们固然可以暂时压抑良知,违背自我,可良知始终都在。压抑久了,一旦爆发,恶果极大。不过恶果爆发,亦非坏事,所谓大破大立,夫然后良知开始复苏。我之意并非良知本身产生恶行,而是良知被压抑产生恶行。 @键田农夫: 【理学】朱王異曲,實為同工也。蓋天理所以救人欲之失,良知所以警迷思之返也。此固聖賢體用不二,圓融匯通之處也。然後人謬執自誤,指科學為天理,比痴心作良心,是必南轅北轍,若不加警醒,誠將愚不可及也。昔有大戇,邯鄲學步於前,異想天開於後,妄作而有兇焉。如此而猶諉過於人,遂至於浩劫而後已,痛哉! @刘青衢: 【先儒规模】儒学先秦发轫,两汉大昌,宋明臻极,广大悉备,蔑以加也,或考实,或究理,古今之争,汉宋之别,皆关道统政统,不出天理人事,虽佛老横侵,欧西肆虐,隐而不灭。近世巨变,儒者应对未成而功启山林,今时贤当仁不让,以道自任,各出方略,固可喜也,然规模精微先儒已定,离经叛道者,适自贻耻千古耳! @龙狼大传 【良知道德】良知发用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道德实现,这么说基本没错,但须先声明这个道德是指天道地德之道德,而非礼义廉耻的道德名教。因为良知既涵摄礼义廉耻之人伦又本然的要求了对物理的知识。 @刘青衢 【良知】孔子曰政者正也,奚其正?修己以安百姓而已。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阳明曰:六经皆吾心记籍。夫礼乐刑政所由出,天理也,良知也。良知不能制礼乐刑政,焉得谓良知?礼乐刑政不本于良知,焉得谓善政?良知通道德,明物理,统贯万有,发于人伦则三纲五常具,发于自然则与天地万物一体,良知其大矣哉! @刘青衢 【良知充实】阳明安邦定国,三不朽之圣贤也。后学八派英才辈出,破明廷桎梏而觉民行道。或倾力于乡村,则泰州行之;或抗颜于朝堂,则江右不乏;或潜心性命,则莫不为也。姚江之学最重践履,事上磨练,知行合一,既行矣,岂能不穷事物之理哉?然事物之理,不外于心,以心求理,不为物役,良知充实,内外本末皆通矣。 @刘青衢 【良知涵摄】良知涵摄仁义礼智四端,为天地之灵明,亦人物相通之枢纽,是以能知自然物理,能究天人之际,能通古今之变。一物有一物之理,而此理皆在吾心,唯其在吾心,则物存而可知,物灭而可复也。阳明云,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此心良知之妙,阳明子可谓致广大而尽精微者也! @杨万江 【阳明学空疏】阳明学之为阳明学,并不在于承认人心有良知,朱子亦承认良知和明德。阳明学主张的是心中求理,而这个理只是此心而已,有是心即有是理,并非是事物自身的必然天命及其道理。在朱子,讲“存天理去人欲”只是正心居敬而已,人仍须“格物致知”方成。但在阳明,这成了全部,如此就空疏了。 #其他精彩微博# @键田农夫: 【君公】君者,公也。孔子有君君臣臣之論,而尸子徑言孔子貴公,蓋二字古時相通也。故君子亦可作公子也。後世以君稱位,以公彰義,二字罕有通用。實則上古為君必以公道,故德建民立也。後世法制立而君德衰,君位公義遂相剝離矣。然此理不可滅,王道一詞遂行,乃將君位公義不悖之義合於其中矣。 @何光顺: 【死刑】死刑并不仅仅是为了防止犯罪,刑罚同样也并不仅仅是为了防止犯罪,因为从古至今,刑罚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是越来越细致了,如果说,这么严密细致的法律都不能有效防止犯罪,是不是都应该予以废除?死刑和刑罚,都有最朴素的实现正义的考量,即作恶者必须为其恶行承担责任和付出代价! 李竞恒(@李竞恒-花雕酒): 【儒家契合人性】儒家的合理在于契合人性,首先组建小共同体,再逐渐往外推延,构建诸夏。不像那种费拉的世界观:我是原子个体,我没能力建设家园,于是我天天口宣“民族”大词,期望能分到别人成功的一杯羹,搭顺风车。 刘强(@有竹居主人刘强): 【玄学】我也诧怪,自己何以会由魏晋上溯先秦,由玄学归心儒家,此中必有深意在焉。窃谓魏晋玄学实乃当时之“新经学”,何晏、王弼之徒以道解儒,实亦“新儒家”。此由何王诸人以孔子为圣人,以老庄为一子可以见也。今人蒙蔽,囿于名相,不能明道体玄,故有一偏之执,实可痛惜! 刘强(@有竹居主人刘强): 【果报】子曰:“今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窃谓此亦孔子之果报观,与佛家因果报应可相通而无碍。古之圣贤生荣死哀,泽被久远,千古可证。孔子后裔数代单传,而今却绵延八十余代,全球几三百万子孙;颜孟程朱甚至杜甫亦皆如此,再看历代帝王独夫,杀人无算,而断子绝孙者众;天道好还,岂偶然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