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负而逃”是《孟子》中一个经典的思想实验,反映了儒家在处理刑罚时所坚守的原则,其意义并不因为它的想象性而失色。其原文如下: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孟子·尽心上》) 传统注疏家认为舜不枉法以徇私,皋陶也并没有阿谀废公。而近些年来反对者则对“窃负而逃”提出了极为犀利的批评,认为“窃负而逃”会产生腐败倾向,甚至儒家观念应当对中国社会的腐败问题负责。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