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叶小文:中华传统文化正当其时,可堪大用

http://www.newdu.com 2023-06-07 北京日报理论周刊 newdu 参加讨论

    中国传统文化确有“亘古亘新”之特色,在“其命维新”中因因相承、因因相革
    席卷世界的现代化浪潮,至近代以降直逼当代,中华传统文化在其中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程,几经衰落,重又振兴,与时俱进,与时俱丰,正当其时,可堪大用。
    现代化,一场跨越数百年、关涉五大洲的全球社会大转型,贯穿卷入其中之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科技、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给世界带来巨变。中国,无疑也是这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经过百年奋斗,中国的现代化蔚然成潮,从落伍、迟到者到奋起、领跑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也正在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中国传统文化确有“亘古亘新”之特色,在“其命维新”中因因相承、因因相革,在现代化浪潮中因应时代、推陈出新。毋庸讳言,在近代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中,随着中国的一度一蹶不振,乃至积贫积弱、任人宰割,中国传统文化也几乎陷入“有古而无今”之境。“立乎今日以指畴昔,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汉武,若何之雄杰;汉唐来之文学,若何之隆盛;康乾间之武功,若何之烜赫。历史家所铺叙,词章家所讴歌,何一非我国民少年时代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陈迹哉!而今颓然老矣!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处处雀鼠尽,夜夜鸡犬惊……凭君莫话当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楚囚相对,岌岌顾影,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国为待死之国,一国之民为待死之民。”如此老大衰落、岌岌顾影的待死之国,何以重新振作,重现“我国民少年时代良辰美景”?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何用,去了哪里?
    从鸦片战争前后以龚自珍、魏源、林则徐为代表的经世致用派,到洋务运动时期的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陈帜、郑观应、何启等早期维新派;从戊戌变法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代表的维新派,到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章太炎、陈天华、邹容为代表的革命派;从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为代表的新文化派,到五四运动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共产主义者,一代接一代思想者前仆后继、殚精竭虑、艰苦探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李约瑟的“世纪之问”振聋发聩,日本近代的“脱亚入欧”及对中国的侵略蹂躏则更激愤了中国。现状触目惊心,传统也就不堪回目。鲁迅喊出了“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的愤激之语。近代中国由于一度大大落后于现代化浪潮,而落后就要挨打受欺凌甚至任人宰割,中国强烈要求赶上现代化,而现代化似乎就是反传统,反传统难免就要把传统文化当作包袱和羁绊而摒弃。在“海内志士,发愤搤捥”之中,现代与传统的抗争何等激烈,“于是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莫衷于一。旧者因噎而食废,新者歧多而羊亡;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夫如是,则旧者愈病新,新者愈厌旧,交相为瘉,而恢诡倾危乱名改作之流,遂杂出其说以荡众心。”这是何等无奈的文化迷茫、文化焦虑。
    但众心虽荡,民心不死。而民心不死,则“文心”犹存,恰因为文化传统中所蕴含的“那一种无形的教育理想与教育精神”之不死。正如钱穆所言:“否世可以转泰,剥运可以转复。其主要的枢纽,即在那一种无形的教育理想与教育精神上。此可以把中国全部历史为证。远从周公以来三千年,远从孔子以来两千五百年,其间历经不少衰世乱世,中国民族屡仆屡起,只是这一个传统直到于今,还将赖这一个传统复兴于后。”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百折不挠、艰难探索、浴血奋斗,终于于“漏舟之中”走向站起来,于“濒临崩溃边缘”走向富起来,于“滚石上山”走向强起来。新中国一开国,毛泽东就宣布,“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新中国七十余年的发展,让一个东方古国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强盛,创造了中华民族从沉沦而奋起、由苦难而辉煌的命运转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布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宣言。中国文化,亘古亘新,因时因势,文化必兴。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果然是“屡仆屡起,只是这一个传统直到于今,还将赖这一个传统复兴于后”,中华民族所有屈辱和苦痛已埋藏于记忆深处,要重新找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度被摒弃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立于世界现代化浪潮潮头的中国,又“盛世重光”了。我们要“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在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以文化支撑为中国式现代化厚积薄发之底气
    中华民族近代一百多年来历经磨难,现在终于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近,距离已可丈量。但也正因为越来越近,再往下走,每一步都是惊险一跳,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巨大飞跃。这一阶段内外挑战严峻,机遇不容丢失。历史上,一步走错满盘皆输、功亏一篑、积重难返的教训不少。从历史兴衰规律来看,一个国家往往在两个时期面临的压力最大,一个是积贫积弱之时,一个是发展振兴之时。今天的中国,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关键阶段,面临的内外压力越来越大。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文化的力量,文化的支撑就空前之重要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在当代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中,在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要以文化自信作为最基本的自信,以文化支撑为中国式现代化厚积薄发之底气。
    中国为现代化摒弃传统文化,又为现代化找回优秀传统文化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因应时代发展变化、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与时俱丰。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在不断的挫折和磨砺中,锻造属于自己的价值理念与精神图景。这是“亘古亘新”的否定之否定,也是“其命维新”的转化与创新。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第二个“相结合”: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还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因为第一个结合,中国走出了自己的路。因为第二个结合,中国将走出民族伟大复兴之于世界的路。随着民族起死回生,文化必然起死回生;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必然为其支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源自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定力与文化活力。中华民族将在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复兴,中华文化也必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辉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何以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支撑?传统与现代,何以竟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得到统一,并碰撞、聚合、裂变出如此巨大的能量?从历史长河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形成、磨练和传承,也是一个不断创造和创新的过程,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之“以人为本”的文化底色,“以和为贵”的天下大道,“以心为要”的常青之路,都来自儒释道三家的相融相通。儒释道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根支柱。儒学以“礼”和“仁”为核心,重点解决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道学以“道”和“德”为核心,重点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佛学则以“心性”为核心,重点解决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佛学以“治心”之说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于是,便有“儒以治国,佛以治心,道以治身”之说。以三根支柱为基础,孕育化生出两幢文化大厦:一为“和”字号大厦,一为“心”字号大厦。“和”字号大厦,管着“天下大道”——“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心”字号大厦,指明“常青之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三根支柱已属过去,其孕育化生的两幢文化大厦却向着未来。三根支柱专属中国文化,其孕育化生的两幢文化大厦却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公共文化产品。三根支柱中难免含有当“推陈”之糟粕,两幢文化大厦中则必孕育可“出新”之精华。物竞天而择,“文”应“时势”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由此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推陈出新、更竞其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沿着“和”字号大厦揭示之“天下大道”,紧扣“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个中国在世界和平崛起的关键问题;沿着“心”字号大厦揭示的“常青之路”,紧扣“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坚守初心使命、具有强大定力这个关键问题,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