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庙奎文阁 在孔子故里曲阜,孔庙奎文阁高耸独立,如同阅历丰富的历史老人,诉说着古今的沧桑巨变。奎文阁是孔庙主体建筑之一,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以其藏书之丰富、建筑之独特、文脉之悠长而声名远扬,是国内为数不多且仍屹立于世的古代藏书楼之一,吸引了众多古建筑学家和文人墨客前来拜谒、参观、学习。孔庙奎文阁历经千年岁月,见证了历史的迭变、思想的兴衰、文化的重生,以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映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路,彰显了坚定文化自信的志气、骨气、底气和豪气。 藏书楼内万卷书 奎文阁最初名为“藏书楼”,如今悬挂着的“奎文阁”匾额是乾隆皇帝来孔庙时所题写的。藏书楼建成之后庋藏了宋太宗御书的157幅卷轴及儒家九经等书籍,是至道三年(997)宋真宗赏赐给孔子四十五代孙孔延世的。由此看来,在当时佛、道冲击的背景下,宋代人用精湛的工艺在儒家文化发源地曲阜孔庙建造了藏书楼,并将儒家经典珍藏在内,其用意就是要将儒家思想提升至主流思想的高度,让更多的人崇信儒学,“崇儒重道,可谓至矣”(《奎文阁重置书籍记》)。而取名“藏书楼”也就更加体现了“书”的重要性,它向世人展示这些儒家经典就是与佛、道的“经”相抗衡的有力范本,藏书楼也为中华文化的存续发展保存了珍贵火种。 ![]() ![]() 梁思成手绘奎文阁图 孔庙奎文阁充分彰显了中国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智慧和技艺,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古建筑文化特色。不仅如此,奎文阁的坚韧精巧和历劫重生仿佛中华传统文化的映照,喻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生机活力。 千秋笔墨续诗文 古往今来,孔庙奎文阁一直是文人学士们向往的圣地,他们朝拜孔庙时必拜谒奎文阁,并留下大量赞颂奎文阁的诗文。 奎文阁的丰富藏书让古人为之赞叹不已。乾隆皇帝先后多次到曲阜祭孔,留下不少墨迹诗文,其中就有一首《奎文阁赞》:“奎娄垂象,爰在鲁东。夫子之文,天地并隆。煌煌御书,充牣其中。先圣后圣,其揆则同。”赞美奎文阁藏书之多。自建成后,奎文阁便以藏书丰富而闻名于世。在没有电子数据保存技术的古代,丰富的藏书犹如一座储量丰富的金矿,故而对于古代的读书人,奎文阁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地方。 对思想和文化的尊崇让古人对奎文阁充满仰慕。奎文阁廊下东侧有一统石碑,是由李东阳撰文、著名书法家乔宗书写的《奎文阁赋》。文中赞叹奎文阁“表日观兮来天风”“见奎星兮正中”,进而“感《春秋》兮绝笔,忆诗礼兮趋庭”,感慨“仰圣道兮弥高,思古风兮渐远”,呼吁“阁不可负也”。明代诗人陈凤梧任山东巡抚时,写下《登奎文阁》,赞叹奎文阁:“嵯峨杰阁出宫墙,上有云梯百尺长。丹碧九霄明日月,牙签万轴映奎光。沧溟俯视东洋外,岱岳平临北斗傍。何幸登高豁心目,愿从圣道窃余芳。”表达了对奎文阁的赞叹以及对儒家文化的尊崇。 ![]() 《奎文阁赋》碑 无论是“仰圣道兮弥高”还是“愿从圣道窃余芳”,都表达了古代士大夫对奎文阁所蕴含之文化意涵的颂扬,尤其是对孔子所代表的“圣道”的倾慕,体现了传承文化发展的自觉意识,更体现了承担文化使命的主动担当。正是因为有无数的读书人自觉地扛起传承文化的大旗,才使中华文化得以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并不断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赓续文脉更自信 几经扩建修缮的奎文阁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犹如老者的双鬓,涂满岁月的印记。千百年来,它犹如中华民族文化信仰的灯塔,是令人心驰神往的文化圣地,是我们面对异质文化时坚定文化自信的骨气、底气和豪气之所在。 屹立在儒家文化发源地的奎文阁,与孔子、儒家、儒学同生共存,可谓是中华文脉的重要源泉,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厚重根基。202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世界各种古老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全党全社会都要“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孔庙奎文阁作为儒家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其蕴含的尊重知识、尊崇文化、传承使命的文化意涵,是我们今天坚定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意识,培塑文化自信的志气、底气、骨气和豪气,以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能够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用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用民族精神凝聚全民力量,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伟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