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孔庙奎文阁:文脉悠长话自信

http://www.newdu.com 2023-06-22 《走进孔子》 陈彩芹 参加讨论

    孔庙奎文阁
    在孔子故里曲阜,孔庙奎文阁高耸独立,如同阅历丰富的历史老人,诉说着古今的沧桑巨变。奎文阁是孔庙主体建筑之一,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以其藏书之丰富、建筑之独特、文脉之悠长而声名远扬,是国内为数不多且仍屹立于世的古代藏书楼之一,吸引了众多古建筑学家和文人墨客前来拜谒、参观、学习。孔庙奎文阁历经千年岁月,见证了历史的迭变、思想的兴衰、文化的重生,以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映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路,彰显了坚定文化自信的志气、骨气、底气和豪气。   藏书楼内万卷书 奎文阁最初名为“藏书楼”,如今悬挂着的“奎文阁”匾额是乾隆皇帝来孔庙时所题写的。藏书楼建成之后庋藏了宋太宗御书的157幅卷轴及儒家九经等书籍,是至道三年(997)宋真宗赏赐给孔子四十五代孙孔延世的。由此看来,在当时佛、道冲击的背景下,宋代人用精湛的工艺在儒家文化发源地曲阜孔庙建造了藏书楼,并将儒家经典珍藏在内,其用意就是要将儒家思想提升至主流思想的高度,让更多的人崇信儒学,“崇儒重道,可谓至矣”(《奎文阁重置书籍记》)。而取名“藏书楼”也就更加体现了“书”的重要性,它向世人展示这些儒家经典就是与佛、道的“经”相抗衡的有力范本,藏书楼也为中华文化的存续发展保存了珍贵火种。 奎文阁匾额 金明昌二年(1191)重修藏书楼时更名为“奎文阁”。“奎”是二十八星宿之一,西方白虎之首。因东汉纬书《孝经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之说,奎星遂进一步演化为“文官之首”。金章宗为赞颂孔子是天下文人之首,将藏书楼更名为“奎文阁”,依然用来收藏皇帝御赐的图书及儒家经典。此后,历代皇帝不断赐书,奎文阁藏书日渐丰盛。到了明代,“徐公既购书数百卷,付衍圣公闻韶,令典籍孙世忠守之。四方藩郡闻而致者,日益富”(《奎文阁赋》)。奎文阁藏书不仅限于皇帝御赐,巡抚都御史及周围的地方政府都相继为之购买书籍,亦被衍圣公典藏于此。奎文阁藏书愈加丰富,不乏珍本。明正德十五年(1520)《奎文阁重置书籍记碑》即云:“阁中之书天下莫备焉。” 《奎文阁重置书籍记》记载,明正德六年(1511),刘六、刘七率农民起义军攻占曲阜,进驻孔庙,将奎文阁藏书“焚毁殆尽”,之后明武宗专门“又命礼部颁御书以赐”,恢复其保存儒家经典的原貌,存书数量较之前更多,以至于“今而后吾无忧乎书,忧夫读之有未勤耳”,不再担心书不够多,而担心读书的人少。清光绪二十年(1894),翰林院侍读王懿荣奏请“各省将书局所刻经籍解送衍圣公府储藏”,光绪帝“着山东巡抚咨行各督抚遵照办理”。光绪朝已是清朝末年,此时依然如此重视奎文阁的书籍收藏,俨然将奎文阁视为国家文献收藏中心。 书籍是文化的载体。奎文阁自建成之后便汇聚天下书籍,成为中华文化之渊薮。在历史的变迁中,孔庙奎文阁如同一座灯塔,守护着中华民族的典章文物,守护着这一缕深厚悠长的历史文脉。   木建筑结构典范 奎文阁建筑风格独特,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典范之作。现存的奎文阁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歇山顶,黄色琉璃瓦,外观二层三檐,上下楼层之间有一个昏暗的夹层,因此奎文阁实为两明一暗的三层布局。上层跳出平座,可供登高凭眺。明弘治十二年(1499),孔庙遭遇雷火,奎文阁被大火焚烧,明孝宗于次年下令重修,并扩建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规模。“工既就绪,殿庑闳丽,皆加于旧”(《奎文阁赋》),这次重修孔庙共耗银15.26余万两。扩建后的奎文阁,上层专为收藏历代皇帝所赐的经书和墨迹,中层用来收藏印版,下层用来收藏历代皇帝祭孔时使用的香帛、祝版等物品。这一次重建工程调遣了全国能工巧匠,采用了当时最精湛的工艺技术,即层叠式木架榫卯结构,所有的柱、梁、拱、枋相互交错,组成网络型框架,整座楼竟然没用一根铁钉。其结构不但坚固,而且富有韧性,自明代扩建以来,奎文阁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和上百次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发生在清康熙年间。《康熙八年重修三圣堂记》载,康熙年间一次大地震,曲阜“地震百余日。初震时,平地裂泉,深井冒水,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庙毁而奎文阁仍屹立无恙,足见其建筑之精巧、结构之稳固、技艺之高超。 清代以后,奎文阁成为建筑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考察力学和数学等原理的活标本,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和古建筑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中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对奎文阁进行考证,还专门撰写了《曲阜孔庙之建筑及修葺计划》一书,详细描述了奎文阁的结构特点。除了层叠式木架榫卯结构,奎文阁还采用平坐及上层用通长柱的做法,南廊立柱八根,直达二层檐柱;二层平坐自柱半身伸出并环设木栏游廊,又进一步增加了它的牢固性,梁思成评价其为中国古建筑中“一座不多见的特例”。20世纪80年代初,奎文阁因历年久远,加之多年失修,有些木质槽朽坏,阁上方扭斜,为保护文物古迹,由国家文物局主持,组织古建筑专家联合拟出修复方案,拨款120余万元,在保持其原貌的基础上对奎文阁进行了维修。
    
    梁思成手绘奎文阁图 孔庙奎文阁充分彰显了中国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智慧和技艺,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古建筑文化特色。不仅如此,奎文阁的坚韧精巧和历劫重生仿佛中华传统文化的映照,喻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生机活力。   千秋笔墨续诗文 古往今来,孔庙奎文阁一直是文人学士们向往的圣地,他们朝拜孔庙时必拜谒奎文阁,并留下大量赞颂奎文阁的诗文。 奎文阁的丰富藏书让古人为之赞叹不已。乾隆皇帝先后多次到曲阜祭孔,留下不少墨迹诗文,其中就有一首《奎文阁赞》:“奎娄垂象,爰在鲁东。夫子之文,天地并隆。煌煌御书,充牣其中。先圣后圣,其揆则同。”赞美奎文阁藏书之多。自建成后,奎文阁便以藏书丰富而闻名于世。在没有电子数据保存技术的古代,丰富的藏书犹如一座储量丰富的金矿,故而对于古代的读书人,奎文阁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地方。 对思想和文化的尊崇让古人对奎文阁充满仰慕。奎文阁廊下东侧有一统石碑,是由李东阳撰文、著名书法家乔宗书写的《奎文阁赋》。文中赞叹奎文阁“表日观兮来天风”“见奎星兮正中”,进而“感《春秋》兮绝笔,忆诗礼兮趋庭”,感慨“仰圣道兮弥高,思古风兮渐远”,呼吁“阁不可负也”。明代诗人陈凤梧任山东巡抚时,写下《登奎文阁》,赞叹奎文阁:“嵯峨杰阁出宫墙,上有云梯百尺长。丹碧九霄明日月,牙签万轴映奎光。沧溟俯视东洋外,岱岳平临北斗傍。何幸登高豁心目,愿从圣道窃余芳。”表达了对奎文阁的赞叹以及对儒家文化的尊崇。
    
    《奎文阁赋》碑 无论是“仰圣道兮弥高”还是“愿从圣道窃余芳”,都表达了古代士大夫对奎文阁所蕴含之文化意涵的颂扬,尤其是对孔子所代表的“圣道”的倾慕,体现了传承文化发展的自觉意识,更体现了承担文化使命的主动担当。正是因为有无数的读书人自觉地扛起传承文化的大旗,才使中华文化得以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并不断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赓续文脉更自信 几经扩建修缮的奎文阁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犹如老者的双鬓,涂满岁月的印记。千百年来,它犹如中华民族文化信仰的灯塔,是令人心驰神往的文化圣地,是我们面对异质文化时坚定文化自信的骨气、底气和豪气之所在。 屹立在儒家文化发源地的奎文阁,与孔子、儒家、儒学同生共存,可谓是中华文脉的重要源泉,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厚重根基。202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世界各种古老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全党全社会都要“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孔庙奎文阁作为儒家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其蕴含的尊重知识、尊崇文化、传承使命的文化意涵,是我们今天坚定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意识,培塑文化自信的志气、底气、骨气和豪气,以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能够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用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用民族精神凝聚全民力量,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伟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