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青年二字,总是给人一种活力无限、朝气蓬勃的印象。但是当今部分青年已经丧失了青年精神,暮气沉沉,没有朝气,反而有的中年人甚至老年人始终坚守道德,夙夜在公,学而不厌,更能散发出青年气息。现代学界,一般把青年定义局限在生理、生命的范畴。其实,青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多种诠释向度。厘清“何为青年,青年何为”,是现时代的当务之急和时代需要。本文将揭示“青年”背后所内含的深层次意蕴,力求从本体以及工夫的理路进入,为当代青年塑造青年精神提供一些指引和借鉴。 自古以来,无数先贤对人的生活样态进行了不断探索与总结,为人生大事给予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从人生意义的角度上来看,无目标的生活或是无价值性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正因此,孟子把仁义礼智四德作为人性特质,与天道相通,以人性善指向人生应然的生活方式,不仅挺立了人格的高贵,而且使身与心、自我与他者和谐统一。青年作为人群中的特殊存在,是国家持续发展的“中流砥柱”。那么,青年的重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青年贵在正确的人生观,即儒家所谓的人格精神,用《周易》的一句话说就是“自强不息”。若精神饥荒,即使正处于年轻力壮时期,也会被视为病态青年。孟子曾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孟子·告子上》)耳目口鼻既然有同耆,那么心当然也有同耆,那就是“理义”。若心灵缺少理义的长养,如同“牛山之木”“失其养”一样,光秃秃,了无生机。梁启超曾说:“近来国中青年界很习闻的一句话,就是‘智识饥荒’,却不晓得还有一个顶要紧的‘精神饥荒’在那边。中国这种饥荒,都闹到极点,但是只要我们知道饥荒所在,自可想方法来补救。现在精神饥荒闹到如此,而人多不自知,岂非危险?”(《梁启超全集》)可见,青年概念与精神状态有关,这就使得青年突破了生理界限,获得了超越性、哲学性。本文力图厘清青年概念,并以张载的“四句教”赋予青年社会责任和价值担当。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