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教人首先重“学”字,《论语》开篇即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说“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又鼓励“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今天人们对于“学”字的理解,多是源于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斅:觉悟也,从教,从冂。冂,尚矇也。臼声。胡觉切。学,篆文斅省。 学为效仿,更是自我完善能力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路径方法,所以《礼记》要人“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儒家的学说是让人通过个体道德水平的增强来推动整体人群文明素养的提升。那么人们为什么会自觉接受来模仿学习这些人文方面的约束与规范呢?这是因为这些人文约束与规范本身即寓意有敬天法祖的信仰。儒家将蕴含有敬天畏道的朴素信仰融合在汉字当中,使人见字识其意,在心中自然而然生出敬畏与尊重。清顺治九年(1652年),南明永历六年壬辰,经历数次生死的明朝旧臣方以智,在返乡途经江西庐山五老峰逗留之际,化名噅噅子著《东西均》时曾就此以“学”字穷源见流,以明“学”字的本意。 他在《东西均·译诸名》中说:“‘学’,古作斈(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