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儒家故事|方以智:接武东林、主盟复社

http://www.newdu.com 2024-07-04 《儒家故事》 李金山 参加讨论
崇祯五年(1632年),方以智在家乡桐城发现新成立了一个“中江文社”。好友钱澄之等“六皖名士”均加入了中江文社。中江社的实际头领正是他的同乡阮大铖。阮大铖是万历朝的进士,颇有才华,尤善词曲,他写的戏剧《燕子笺》尤其脍炙人口,有人将其和孔尚任的《桃花扇》相提并论。他进士居官后,列籍东林,为东林党魁高攀龙的弟子,但此人心术不正,首鼠两端,是个政治投机分子。他因东林党赵南星等人阻碍他升官,遂转而依附魏忠贤,进献《百官图》攻击东林,成为阉党的重要人物。崇祯即位,魏忠贤受诛,定逆案,阮大铖充分利用他的聪明才智和人脉关系,贿赂各方,居然免于刑罚,仅仅削职为民、废居回乡。退居养晦的阮大铖不甘寂寞,于崇祯五年(1632年)夏秋之际在桐城暗中主持创建了“中江文社”,广为网罗皖籍名士,为他未来的复出做准备。 阮、方两家本是世交,彼此友善,方以智在此次东游之前曾特地拜访过阮大铖,阮作为长辈,还写诗为他送行。但世事难料,方以智于东游期间,结识了不少东林人士和复社成员,也更多地了解了时局的变化和阉党的恶行,思想态度发生了转变,激赏东林气节,疏远和鄙视阉党余孽阮大铖背叛东林的种种行径。所以,回到家乡的方以智,见到这种情况,就力劝好友钱澄之退出了中江文社。此举为阮大铖所忌,积怨由生。 崇祯六年(1633年),是明代科举的乡试大比之年,这年秋,方以智来到南京参加乡试。家世人品、才学声望加上广阔的交游,使得方以智名动东南,所以众人都推戴他主盟即将在试后举行的南京国门雅集活动。满怀豪情的方以智在卸下考试的沉重包袱后,与杨友龙一起主持了设在南京南国子监广业堂的社集。这是一次文坛精英、才学俊彦的盛会,参会者为复社同道,大家声气相通,自觉承扬东林传统,复绝学之大旗,树儒林之正风,在南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时年二十有三而身为主盟的方以智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人将他与才名盖世的陈子龙、侯方域等并列齐名,他们“接武东林、主盟复社”,裁量人物、讽议朝局的活动,为世人称赞。 方以智与东林人物同声气,也为他招来了误解。无法在桐城立足的阮大铖,后转到了南京,他又立一个社,名叫群社,一方面与复社抗衡,一方面又向复社暗抛媚眼,希望借着自己的才华,拉拢复社成员。他想通过招揽名士,交接朋友,来扩大他的声誉和影响,图谋复出。阮大铖在南京花天酒地,歌儿舞女充溢后庭,广厦高轩照耀街衢,整日高朋满座,谈兵论剑。复社有心之士见阮大铖逍遥法外,觉得愤愤不平,无法容忍,于是他们一起策划发表了《留都防乱公揭》,驱赶阮大铖。在正式的防乱公揭上,方以智并没有签名,但是因公揭中涉及到皖地民谣,再联系中江社的往事,阮大铖便认定是方以智等人为幕后主谋,加深了他对方以智的嫉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