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金石文字记》(蓬瀛阁刊本)之“自序”有云:“余自少时,即好访求古人金石之文,而犹不甚解,及读欧阳公《集古录》,乃知其事多与史书相证明,可以阐幽表微、 补阙正误,不但词翰之工而已。”朱剑心《金石学》(1955年商务印书馆重印本)总结“金石文字”具备“考订”“文章”“艺术”三种“价值”。朱氏所言及者已为顾氏所道出,学人在对金石的评说上正有相通之处。顾氏提到“词(文章)翰(艺术)之工”,但最看重的乃是“考订”(“阐幽表微、补阙正误”)。 作为孔子故乡的曲阜,有诸多与孔子、儒家学者、孔氏后裔、传统思想等相关的碑刻。笔者到此地工作后,即被各类石碑吸引,常去赏鉴。孔子研究院原院长杨朝明先生素来留心于曲阜碑刻,尤重其证史意义,屡次说起要进行“抢救性著录”。2013年,杨先生以“中国曲阜儒家石刻文献集成”为名申请国家社科基金,被列为重点项目。商定体例时,他提议在释文前加入“校勘记”,又倡导同仁写解读文章,后又以碑刻为主题在院内举办学术活动。如上种种,均可算作其重视“考订”价值的表现。 《曲阜儒家碑刻文献集成》 2022年9月,《曲阜儒家碑刻文献集成》在齐鲁书社出版,是该项目之“最终成果”。此书实际字数约126万,精装3册,计插图、导论、目录、正文等,共有1600余页。笔者一直忝列项目组中,负责初步审阅等事务,也参与了整理和研究,对相关情形有较多了解,兹于此处做些简单介绍。 首先是宏观过程。2013年上半年申请基金时,项目组已着手工作,参与者陆续开始整理碑文,撰写文章。2015年至2019年,以“曲阜儒家碑刻文献辑录(第×辑)”的名称在齐鲁书社出版五册“阶段性成果”。2013年至2020年,参与者在《孔子学刊》等刊物上发表研究文章,也是“阶段性成果”。此项目最初吸纳了孔子研究院20多位中青年学者,又逐渐向曲阜地区其他单位扩展,最终有30余人参加。原以地域为准将参加人员分成数组展开工作,不久后又兼顾碑刻时代做过个别调整。2020年,将阶段性成果合在一起重新编排,删汰一些冗余注释,“最终成果”得以成型,并于12月结题。2021年再次校订,2022年交付出版社后,又据对方意见进行了一些完善,包括对字形略作统一。 项目阶段性成果 其次是撰著体例。我们按时间顺序著录碑文,题目尽可能采用刻立年份加碑中题名的形式。先于说明文字中点出当前位置、具体形制与损毁状况等,再依据现存碑文,校勘前人金石著作。以下则是释文,有残缺便参照前人著录在括号中补足,后面有“注释”与“论说”,辅助读者理解碑文之内容与意义。“阶段性成果”中原有一部分欠缺“注释”和“论说”,后期曾拟加补充,但研究文章已然不少,参与者也有其他事务,索性作罢。“最终成果”附录了22篇研究文章以及未出释文的碑刻存目。 关于此书的具体价值,可以分三点来说。 第一是“考订”上面。曲阜碑刻林林总总,文字多寡不等,价值大小不一,同仁优先选取重要且合乎自身学术兴趣的,多年下来,总共整理了近630篇碑文,与儒家思想、孔氏家族相关者多已囊括其中。就石刻文献而言,拓本往往容易展读而节省目力,可惜我们能够见到的十分有限,工作便主要依据照片进行。碑面偶见不平坦之处,工匠疏忽则会失拓,一些残损文字的刀痕尚隐然可辨,拓本却难以显示出来,而照片有时能增加对比度。这样,我们结合原碑和照片的优点,花费较多精力来进行整理与诠说。在标点释文、翻阅前人文献时,形成了一些想法,并进而做了初步研究。曲阜与孔子、经学(尤其是鲁学)、儒家诸子等均有关联,这在碑刻上有个别反映。另有一些碑文可用来校订作者的文集。而各种碑刻关键且明显的价值在史学上,我们的研究便是结合思想经典及史书如方志等展开的。要以言之,此成果完成了有所侧重的文本整理工作,对儒家思想与广义史学均有所涉及。 第二是“文章”上面。曲阜有不少圣旨碑、纪事碑、神道碑等,文体特殊,前人著录时上下款识未必齐备,正文或许也是节选,我们的释文相对完整,而且尽量据金石学著作补足缺损文字,若有后人题记也一并录入。某些碑文出于名家手笔,具备章法、词句之美,既可作学习古文之范本,又可作语言研究之材料。赞语、骈文也有助于了解不同时期某些文字的韵部变化。当然,限于成本或书写人、镌刻者的水平,一些碑碣石料质地平平,其上文章结构不佳,语言水准不够,甚至用字不规范,比如“文後”之“後”作“后”(《至元元年王元庆等谒庙题名碣》),“其餘”之“餘”作“余”(《后至元二年修理曲阜启圣林庙碑》),“臘月”之“臘”(或“蜡”)误作“蠟”(《弘治五年孔謇墓表》),我们原样保留,以便呈现不同阶层或特殊时段的文章状况。 第三是“文化”上面。此书前附少量石碑、拓本之照片,是想给大家留下一些印象,对于感受书法艺术没有太大价值。我们在正文的碑石形制部分标明了书体,若要查看,可以顺此书之线索去寻觅实物。该著作对了解曲阜书法艺术、中国书法文化有侧面的帮助。“附录”的研究文章也能助益诸君明晓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省思传统观念的价值。 笔者在职责范围以内,已尽可能地提醒整理人反复核实碑文、琢磨标点,但参与者众多,学术眼光和学术态度不同,最终成果或许并不完美。不过,该著作依然有学术意义,一些师友给予了正面评价。希望时人或后辈以此书为基础,对碑刻进行欣赏、诠释或更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比如针对大名鼎鼎的《礼器碑》,阐述其石料特征、位置变动、剜剔痕迹、拓本系统与流传情形、对书法史及文化史的影响,并评章前人的相左意见,便可写出篇幅不短的专著。除开单碑研究,又可结合其他地区的碑刻与其他类型的文献探讨一些问题,如南北朝的文化状况,便是有趣的题目。但愿有志者能躬身从事,若不惮劳苦、费心思索,或许能做到“阐幽表微”。 以往翻查镜铭材料时,曾见《丹铅总录》(嘉靖刻本)卷八所录汉铜镜铭文,有如下一则:“上方作鉴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寿如金石佳且好。”罗振玉《古镜图录》(1916年影印本)卷下第四款有逆时针圈状铭文云“寿如金石,佳且好兮”,其内又有十字形铭文云“长宜子孙”。综合考量多种相近的汉代镜铭,“寿如金石佳且好”是祝愿铜镜的历届主人寿长如金石、佳好如金石。那么便可以说,部分金石器物有寿、佳、好的特征,换言之,它们易于保存、质地优良、成品美观。 《古镜图录》书影 如果想让文化有类似金石的三种特征,即长长久久不会断绝、优异可信被人仰慕、有品位有美感,便需要我们去欣赏、继承和修习,并使其有向深向广的发展。大抵而言,需要关注对物质与社会的研究,带来资源的丰足与学术的繁盛,面对新问题、大问题不会茫然无措,可制定好方案以图解决。文艺要直抵灵魂高处,不凡俗、不浅白,能优雅、能包容。我们的整理,是一种继承和修习;我们的研究,大概还欠些火候。期待面对此书的诸位读者,从中体会金石魅力,感知中华传统,又能进以创造“佳且好”的新物品、新思想、新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