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流失 中国文物大规模流失海外始于近代。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间,中国文物流失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其一是荟萃了中国文物精华的首都北京先后遭到英法联...
1793年11月23日,一艘名为寅贰号的货船从浙江乍浦港驶出,经过20多天的航行,于12月9日抵达日本长崎港。当日方查验货物时,发现其中还有67种中国图书,而其中一种名为《新镌全部绣像红楼...
在日本,鲁迅是最著名的中国作家,他的《故乡》是日本中学生的必读课文。 日本神户大学名誉教授山田敬三是日本著名的鲁迅研究学者。在绍兴举行的2011鲁迅论坛鲁迅国际学术...
泰国人对中国明朝最感兴趣,这与中泰两国交往的历史直接相关。据史料记载,中国与古称暹罗的泰国交往始于汉代,到明朝时达到顶峰。明朝276年间,泰国派遣使者访问中国达到110次,最多...
朱维铮教授在上海博物馆的讲演 利玛窦留下的历史遗产,在中外文化交往史上突显的效应,远过于他对基督教入华的影响。就跨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不论中外学界关于利玛窦其人其学...
旅英学者赵毅衡著有《对岸的诱惑:中西文化交流人物》(2003)一书,其中东游记部分选取了20世纪上半叶西方访华文人13位(多为英美人士),每人一篇,虽多谈掌故佚事,但角度独特,颇说出些意...
(原编者按:中外文人、学者的讲演在中国现代史上曾对西学东渐和中外文化交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刊从本期起将不定期刊登最近的有关讲演摘要,意在引起国人对有关话题的进一步...
莫理循的亚洲书库一角 莫理循(左) 现如今,私人藏书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尝试建立自己的私人图书馆。而在中国私人藏书的历史上,由澳大利亚人莫理循百年前在...
河南作家孙方友前不久不幸病逝,很快他被冠以小小说之王。在我看来,本着对逝者的尊重,对文学的神圣和敬畏,我们对其还是不称王为好。同时,也不要让孙方友先生逝去后被他人...
插花艺术在日本享有花道之美名,是日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二十世纪以来,日本插花艺术传遍了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影响广泛深远。许多西方人更是把花道当成了日本土生土长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9月5日 【核心提示】韩起澜发掘了以往被忽视的底层声音,对过去被忽视的女工群体进行研究,记录那些在历史记录中从未出现过的名字,描述了淹没于繁华上...
华艺出版社日前推出明朝初年刊行的《明心宝鉴》,这是中国历史上译介到西方的第一本古籍,后来又流传到中国近临国家,600多年来一直风行于韩国、日本、越南等国,被用作青少年启蒙教...
一 清政府一贯奉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1757年大清皇帝更是颁布诏令,规定只允许广州对外通商,而且还特别规定番妇不能随同前往。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状况,欧洲从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
我要说的尾崎兄弟是日本著名文艺评论家尾崎秀树及其兄长、进步新闻记者尾崎秀实。尾崎秀实在上个世纪的30年代前后曾在上海常驻,同我国的革命事业和左翼文化运动关系密切,后被日...
去年,我在贵刊第三期和第六期上,介绍了基督教监理会在苏州创办的二所书院后,有朋友问监理会是如何打进苏州、又如何发展的?天赐庄是怎样成为美国人小居留地的?因此,我想再写篇小...
19世纪中叶,在太平天国革命、捻军起义和两次鸦片战争一连串的打击下,清政府以总理衙门大臣奕、两江总督曾国藩、闽浙总督左宗棠、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为抵御外...
如果你是一个法国人,如果你每天阅读在法国销量最大的报纸之一《解放报》,你会对中国了解多少? 我用互联网在《解放报》的网站检索了一下,自1997年7月到2002年7月,法国《解放报》5年...
内容摘要:中国形象的异文化表述已经成为比较文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跨学科课题。本文从西方哲学中的真理观转型入手,以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为个案解剖,对后殖民批评在中国的...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也称国剧,是中国人民引以为自豪的艺术剧种。 起初外国人对中国京剧的艺术魅力没有感受,但当他们到中国看过之后,立即对它高超的表演形式和艺术内涵佩服得五体...
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1602-1680)是欧洲17世纪著名的学者、耶稣会士,他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一生兴趣广泛,著书四十多部,在物理学、天文学、机械学、哲学、历史学、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