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勇(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诸子研究院教授) 自2012年以来,笔者就“新子学”理念已有六次专文论述,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子学与经学、儒学、哲学的关系是讨论子学时绕不...
作者:朱晓峰(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敦煌文献乐舞部分的全面整理与研究”负责人、敦煌研究院研究馆员) 敦煌石窟,其营建上迄十六国,下至元代,包括莫高窟、榆林窟、东千...
作者:钟明奇(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明末清初通俗文学大家李渔之《闲情偶寄》,纵谈闲情,阐发风雅,精义迭现,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一书中目之为“中国人生活艺...
作者:刘宇耘(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白日依山尽”一诗出现在当代读者的视野,是与“王之涣《登鹳雀楼》”的署名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诗于咫尺之中,吞吐万里之势,大气磅...
作者:霍宏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隋唐洛阳城空间体系研究”负责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副院长) 唐代诗人韦应物《登高望洛城作》云:“高台造云端,遐瞰周四垠。雄都定鼎地...
作者:黄振新(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吴汝纶是晚清桐城派的大师,被称为“兼通新旧、融合中西的人物”。面对晚清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他怀着浓郁的淑世情...
【学术争鸣】 作者:王子今(西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秦国崛起于西北,迅速强盛起来,并得以“威动海内,强殆中国”(《荀...
作者:张路黎(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中国人谈诗论文常常说“诗言志”“文以载道”“意余于境”,所言“志”“道”“境”等,就是中国文论的关键词。这些字...
【论点摘编】 陈宝良在《虎丘秋:明清时期的虎丘与苏州城市人文景观》(《史学集刊》2024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胜景、人文与游人相合,构成了一座城市的人文风景线。明清时期,...
【读史札记】 作者:孙闻博(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1975年底,湖北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大量竹简,震动中外学界。这是一座普通小墓,墓主是名叫喜的地方小吏,禄秩不过斗食。...
作者:郭睿君 卜宪群(分别系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文书行政是指以文书作为行政工具,在国家政策法令颁行、各类事...
作者:宋志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超越”一词作为现代术语,是个舶来品,意思是超出自己的现有状况,向往更理想的精神世界。中国传统哲学中虽然没有使用“超越”术语...
作者:程志华(河北大学燕赵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教授)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由于“宇内分崩”,国家分裂,导致“礼乐文章,扫地将尽”,儒家经学(经术)受到严...
作者:徐雁平(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传统”的含义,众说纷纭。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精神》中有一生动解说:“传统必有‘持续’,如手上拿一东西没有掉,继续拿在手,是持也...
作者:李新(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教授) 意象,作为中国美学思想的核心理论范畴,镌刻着中华文化基因的烙印,体现着中国传统美学精神。意象是审美主体通过“观”“味”“...
作者:关爱和(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国古典学的传衍,至唐代贞元、元和年间,生出古文一派。韩愈化用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之说,别出心裁地建立了“尧以是传之舜,舜以...
【文学争鸣】 作者:景峻洋(山西大学文学院博士) 戚良德先生在《〈文心雕龙〉是一部什么书》(2021年12月6日《光明日报》13版)一文中指出:“(《文心雕龙》)所谓‘文评’与...
【青年论坛】 作者:倪晓明(大连大学文学院讲师) 赋自汉代兴起以来,时历六朝、唐、宋、元、明、清,体更骚、散、骈、律、文、股、俗,“尊体”是贯穿赋学发展史的重要论题...
作者:卢坡(安徽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自春秋战国,国人即颇为重视“和”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以求天和;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追求“协和”“...
作者:张庆民(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石昌渝(1940—2022)先生是当代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他以一己之力,历二十二年撰成“属于自己的这个时代的”小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