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庙宇。在山西省高平县城西北二十公里处的上董峰村。又名万寿宫。据《泽州府志》载:“元时马仙姑蜕此,今有石椁”,故名。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一年(1248),明清时均有重修。...
道教庙宇。在山西省高平县城西北十公里处的伯方村。始建年代不详,明代嘉靖十七年(1538)重修。现存前部有山门、钟鼓楼,后部有乐亭、仙翁殿、东西配殿及走廊。仙翁殿为主体建筑...
道教宫观。在天津市旧城东北角。又名天妃宫,俗称娘娘宫。始建于元代泰定三年 (1326),明代永乐元年(1403)重建,正统十年(1445)重修,清代屡有维修与扩建。现存宫门、牌坊、正殿、配...
唐代道教宫观。在山西省芮城县龙泉村。广仁王庙又称五龙庙,内奉水神广仁王,是一座四合院形制的庙宇建筑。庙内正殿建于唐太和五年 (831),五间四架,单檐歇山顶,殿宇的柱头没...
道教名山。位于山西省方山县城东南三十公里处的下昔乡境内。耸立群山环抱之中,海拔 1958 余米,四周陡壁悬崖,唯有一条崎岖小径可通峰顶。山上苍松挺拔,古木参天,山石奇观,...
道教名山。五岳之一。位于山西与河北两省之间。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常山北岳。连绵数百里,横亘塞上;主峰在山西浑源县城南,海拔 2,017米;分东西两峰;东为天峰岭,西为翠...
辽金时道教建筑。在山西省定襄县关王庙内,始创于金泰和八年(1208),元明时重修,关王殿仍保留金代原构。关王殿为歇山顶建筑,顶脊装有精美的琉璃脊饰,殿前明间宽敞,平柱约檐...
1 、道教名山。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二十公里处。龙山为吕梁山支脉;山上林密叶茂,花草旺盛,深秋时节红叶满山,景色宜人。峰顶原有道教造像两窟,为元初道士宋德方发现,于...
道教庙字。在山西省洪洞县城东北十七公里处的霍泉源头。相传创建于唐代,为纪念明应王李冰而筑,元大德七年(1303)毁于地震,延祜六年(1319)重建。庙宇坐北面南,由前后两座院落组...
道教宫观。在山西省长治县城南二十公里的南宋村。创建年代不详,元、明、清三代皆有修葺。主要由乐台、厢房、五凤楼、钟鼓楼、东西配殿、左右道舍、玉皇殿、二垛殿、享亭等建...
道教庙宇。在山西省洪洞县城大南门外安乐极街。因主祀药王孙思邈,故名。据庙内碑石记载,创建于唐代,元代至正年间 (1336—1341)曾有大规模的维修,明代万历八年(1580)重修,清代...
元代道教建筑。在山西省蒲县东岳庙内。该殿始建于元延佑五年 (1318),为重檐九脊顶,殿内仅用后槽二根金柱,柱头用重拱承托梁架,檐下拱为六铺作,全部梁架为露明造。殿柱均为石...
道教庙宇。在山西省晋城市西南十三公里处的冶底村,创建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金代曾有改建,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重修。现存建筑有山门、东西廓庑、钟楼、左右配殿、天齐殿等...
道教庙宇。在山西省汾阳县城西北二公里的田村。又名后土庙。因主祀后土圣母,故名。创建年代不详,明代嘉靖二十八年 (1549)重建,清代道光七年(1827)曾有重修;原主要建筑有正殿、...
道教庙宇。在山西省晋城市东北十八公里的高都镇。创建于金代大定年间 (1162—1189),明清两代曾有重修。现存山门、东西廊庑、天齐殿、藏经阁及两垛殿等,其中天齐殿为金代原建,...
道教宫观。在山西省汾阳县城东北十五公里的上庙村。创建年代不详,后经明清两代的多次修建,始具规模。前有山门三间,进观东西配殿各五间,均悬山式殿顶,前檐有廊,东配殿内...
道教庙宇。在山西省晋城市东十三公里处的府城村后土岗上。创建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金代泰和七年(1207)重建,元代至正十五年(1355)增建山门及钟鼓楼,明清两代屡有修葺。三进院落...
清代道教宫观建筑。在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始建于隋,清代重修,规模宏大,布局完整,为我国武庙之冠。该庙东、中、西三部分,仅中轴线上的主庙部分占地约百亩。主庙分前后两...
宋代道教宫观。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晋祠内。圣母殿始建于宋天圣年间(1023—031),宋疆宁元年(1102)重修。殿阔七间,深六间,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屋顶板覆盖黄绿琉璃瓦剪边,有明代...
位于今山东泰安肥城东南隅。有玉皇殿。《岱史》卷九:“会真宫在州城东南隅,旧名奉高宫,宋真宗驻跸改今额。国朝(明)重修玉皇殿。”《任式记略》谓其创建不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