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中国古代士大夫把“立德、立功、立言”视为“三不朽”,将其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而处于“木茂泉洁”“背陵面壑”、揽山川之胜中的书院就是实现这个理想的重要舞台。我国的古...
【提要】美学意识并不是审美意识,而是对审美的反思。因此,中国美学意识的诞生的标志是“美”这个词语的出现。汉字“美”的本义是“羊大为美”,意味着中国美学意识最初是对...
我很少有将一本书一口气读完的——除了时间因素之外,大部分的理论著作不像小说等文学作品内含让人放不下的情节。台湾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周志文先生著写的《阳明学十讲》(以...
《官箴》是中国古代居官格言之类的著作,共一卷,33条,作者为宋人吕本中。我国古代最大的官修图书目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此书多阅历有得之言,可以见诸实事。书首...
古人注重“学”。孔子自称“好学”,弟子中亦仅称颜回为“好学”(“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
在以“人类文明多样性与人类共同价值”为主题的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开幕前夕,全国政协常委、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兼《文史哲》杂志主编...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语境下,儒家文化焕发着巨大的生命力,向今日世界展现着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显示其所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要加深对“两个结合”重要论述意义的理解,不仅直面现实状况、基本面貌...
2022年春,清华大学历史系方朝晖教授出版《中学与西学》(中央编译出版社)。以五十余万字纵论现代中国学术史上的大问题,引发学界关注。夏末,方教授来沪探师访友,与上海交通...
在家庭、家教、家风三者之间,家庭居于基础地位,家教和家风都要在家庭之中涵养。在家庭建设方面,中国古代具有注重婚姻、注重夫妇、注重教子的优良传统。《礼记·昏义》云:...
摘 要: 衣食乃人人之所需,它关乎性命与健康,更关乎礼制与德行。孔子把礼制思想贯穿于饮食之中,依礼而衣,非礼不衣,衣着得体;依礼而食,非礼不食,饮食有节。孔子通过衣...
鲁在儒家经典及其解释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左传》记载鲁昭公二年,晋国韩宣子(韩起,晋国六卿之一)在鲁国看到《易象》与《鲁春秋》二书,感叹“周礼尽在鲁矣”。 现今一般...
乡村是儒家文化的根,儒学是乡村文化的魂。儒学自创始起,就没有离开过乡土,乡村广阔而深厚的文化沃土是儒学的原乡,是儒学持续生长的力量源泉。乡村儒学自2012年在山东兴起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薪火相传,代代相守,前提是可传、能传,可守、能守。何谓可传、可守?关键是其能否落实为“人伦日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
总有一些事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甚至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对于颜炳罡而言,有三个似乎并不引人注目的细节,悄然推动着他的人生轨迹,走到今天。 20世纪70年代,那个“批林批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薪火相传,代代相守,前提是可传、能传,可守、能守。 何谓可传、可守?关键是其能否落实为“人伦日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
摘要 当今儒学发展至2008年揭开了新篇章,进入了新时代。2008年至今十年间,儒学发展呈现出五大趋势:(1)“儒学热”持续升温的趋势;(2)儒学创新性发展的趋势;(3)儒学日渐...
邹鲁文化是以周代两个诸侯国鲁国和邾国(战国时称邹国)为中心、以周代礼乐文化为主体、吸收融合了殷商文化和当地土著东夷文化而发展起来的区域性文化。与周秦时期其他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