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梆,原名“本地 ”(“ ”音“枣”)。是指山西上党梆子传入山东后,受到当地语言的影响,发生变化,学唱者又多为本地人,所以传出了这个名称,意即“本地的山西梆子”,简...
莱芜梆子,又名“莱芜沤”,流行于泰山周围的莱元、新汶、泰安、蒙阴等十数县,所以也叫“靠山绑”、“泰山梆”。莱芜梆子主要由梆子与徽调两种声腔组成。梆子的唱法以真声为...
新疆曲子戏,是流行于乌鲁木齐、昌吉、米泉、阜康、焉耆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戏曲剧种。新疆曲子戏形成于乌鲁木齐及北疆地区。 1959年,在新疆曲子戏流行最广的吉昌回自治州正...
苏剧是苏州地方戏,前身是一种戏曲清唱体的曲艺——苏州滩簧,简称苏滩。原名“对白南词”,南词是发源和盛行于苏州的一种声腔。始于明代中叶,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据《清...
淮北 梆子 : 也叫淮北梆子戏或沙河梆子,流行于淮北地区。由河南梆子流来,具体时间无法查考。据93岁老艺人王金法回忆:小时候听其师所言,清嘉庆年间有河南商丘唱梆子戏的杨坦...
柳子戏又名弦子戏,是山东的古老剧种之一,据记载是根据元、明以来“弦索”系统演变而来。流行于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曾有“东柳、西梆、南昆、北弋”之称。 该剧种的...
亳州梆剧: 又称豫剧,,是亳州最受欢迎的又一剧种。解放前,主要由外来剧班和地方一些不正规毁戏班子演出。解放后政府重视群众文化生活,关心戏剧发展,于1951年8月,文化馆从...
甬剧,早期曾名“串客”,宁波滩簧。它是源于浙江宁波地区、流行于浙江东部和上海市的戏曲剧种,与浙江的姚剧、湖剧一样,同属滩簧腔系。 该剧的起源有二说,一是认为系由宁波...
两夹弦,又名二夹弦,流行在山东省西南的菏泽、定陶、巨野、鄄城、单县、东明以及河南东部、安徽省北部,因为它的主要伴奏乐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根弦夹着弓上的一股马尾用...
淮北花鼓戏: 是在安徽淮北地区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它因发源于淮北地区,表演时男角上场背花鼓,乐队伴奏时也以“花鼓”为主乐,因此叫淮北花鼓戏。流行于安徽北...
京剧于清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一说形成于道光年间)。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 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
岳西高腔是明代万历年间风靡全国的戏曲———古青阳腔的遗脉。青阳腔当时与昆腔齐名,人称“时调青昆”。前些年,它的余脉在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流传,可惜日渐衰微。如今,我...
小腔戏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尤溪县池田乡洋头村村民余清福在本村设馆教戏,并组班演出。后来,余清福投身邻村南阳尾(今尤溪县南芹村)大腔戏庆隆班,并被推举为班主师...
北方昆曲 简称“北昆”,是我国古老戏曲声腔昆山腔的一个分支。主要流行于北京、天津及河北中部、东部一带。 因长期与弋腔(高腔)联合演出,故称“昆弋腔”。辛亥革命后,曾...
门 歌 : 也叫“锣鼓书 ”。流行于皖中、皖 东、皖西一带。相传明末即已形成。过去是穷人沿 门乞讨时的歌唱,故名:门歌。因内容多叙述新近发生的事件, 即兴创作,故又称“唱新闻”...
竹马戏:戏曲剧种。 竹马戏,是从民间歌舞“跑竹马”表演发展而来的地方剧种。它发源于闽南漳浦、华安等县,流行于长泰、南靖、龙海、漳州、厦门、同安、金门等县(市)以及台湾...
二夹弦: 剧种起源于河北,发展于山东荷泽,流传于苏、鲁、豫、皖四省边界地区,解放后在亳县受到重视,得以迅速发展,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目前仍兴盛不衰,成为亳州最受广...
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澳门等地。东南亚以及大洋洲、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区,也有粤剧演出。东南亚一带且有世代相承的艺人、固定的班社组织、同业行会...
丝弦又名河西调、弦子腔、弦腔、小鼓腔、女儿腔、罗罗腔等。流行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和山西省的晋中地区东部以及雁北地区,其起源不详,一般认为早期的丝弦戏是在元人小令、明...
绍剧又名“绍兴乱弹”、“绍兴大班”。流行于浙江省绍兴、宁波、杭州地区及上海一带。明嘉靖年间,余姚腔、弋阳腔盛行,绍兴一带出现了“调腔”。初为海外侨胞唱道士班和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