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剧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海固地区和银川市地区,也称“花儿歌剧”、“花儿歌舞剧”,因其音乐主要来源于宁夏南部山区的回族民歌“花儿”而得名。1979年,银川市文工团首...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
五音戏,原名“肘鼓子”(或作“周姑子”),又名“秧歌腔”、“五人班”、“五人戏”。它发源于山东章丘、历城一带,流行地区较广:以章丘为中心的称西路(西到济南、东到淄...
调腔又名绍兴高调、新昌高腔。其出处尚存争论:一说是明代余姚腔的遗音,另一说是出自弋阳腔,或受弋阳腔影响。由于调腔长期在浙东山区活动,艺人又多来自新昌、宁海、奉化交...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是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成。其中一支东移到以安徽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用当地语音歌唱,被称为怀腔...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大约形成于16世纪中叶,19世纪初叶已趋成熟。流行于山西北中部、内蒙中西部、河北西北部及陕西北部,是华北地区较有影响的剧种之一。 北路梆子的行...
湖剧原名“湖州滩簧”,是流行于湖州、吴兴、长兴、德清一带的戏曲剧种,已有百年左右的历史。湖剧最早是由民歌小调、杂耍、民间歌舞等融合发展而成的,谷称“百花红戏”。后...
【柳腔】地方剧种。产生于清代中期的即墨西部,由民间说唱本肘鼓演变而成。乾隆年间,肘鼓子传入即墨后,与当地民间小调、秧歌相互融合,逐渐由说唱变为演唱,虽然形式简单、...
赣南采茶戏发源于江西安远县九龙山一带,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以“九龙茶灯”为基础,吸收赣南其它民间艺术,逐步形成的。流行地区主要是赣南、粤北、闽西,也曾传播到广...
高甲戏又名“弋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
通剧是南通地方戏曲剧种。原为僮子戏,它源于上僮子。所谓“僮子”即民间职业巫师,发源于楚越的“以舞降神”的巫觋与当地的方言、文化、风俗、民情交融,同化逐渐形成了有鲜...
一、 简要描述 怀梆系河南省古老的稀有地方剧种,因起于旧怀庆府(今沁阳)一带,故名怀梆,俗称怀庆梆子、老怀梆、小梆(班)戏、怀调,主要流行于河南沁阳、博爱、济源、孟...
碗碗腔也是陕西较有影响的地方戏曲主要剧种之一。它的音乐优美,唱腔细腻,多用来演唱爱情之类的“文”戏。碗碗住流行于 渭北的大荔县、澄城、合阳、蒲城县—带。它的乐器不像...
淮海戏旧称“淮海小戏”,是江苏省地方剧种。淮海戏流行于江苏淮阴地区、连云港市及盐城、徐州、扬州地区的部分乡镇和皖北一带。源出于海州、沭阳、灌云一带流行的“拉魂腔”...
吕剧是山东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过去曾叫“化妆扬琴”或“扬琴戏”,系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扬琴”(又称“山东洋琴”)演变而来。 山东扬琴是距今二百余年前(清代中叶)在山...
沪剧,是上海的地方戏。它起源于江南一带农村中的“小山歌”。这些“小山歌”受到弹词等其他艺术的影响,逐渐形成不同的滩簧(有的地方称花鼓戏),如苏滩(苏州)、杭州(杭州)、甬...
东路梆子原名梆子腔,又名章丘梆子、“山东吼”,是山东较为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来源于山、陕梆子,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明末清初,山西蒲州梆子和山陕梆子艺人随商路沿...
扬剧流行于江苏省扬州、镇江地区、安徽部分地区和南京、上海一带。是由扬州花鼓戏和苏北香火戏吸收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而成。 扬州花鼓戏原为对歌对舞的“打对子”,只有一...
瓯剧,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温州一带的古老剧种,它以“书面温话”作为舞台语言,原称“温州乱弹”,因温州地处瓯江下游,古称“东瓯”,1959年定名为瓯剧。 瓯剧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青阳县的青阳腔在明嘉庆年间就已形成,有专家认为或在更早的时期即已形成。万历时已在安徽南部产生轰动并流传省外。 青阳区位优越,山水灵秀,不仅兵家之争,也是道家、佛教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