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戏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叶,以流传于吉林省扶余一带的满族曲艺八角鼓为基础而逐渐发展而成的。因为扶余镇曾是清朝新城府治所,故而定名为新城戏。 历史沿革 八角鼓原...
川剧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它是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
评剧又名“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代表戏种之一,主要在华北、东北等地流行。它是在莲花落、蹦蹦戏的音乐基础上,逐步吸收并借鉴梆子、...
云南壮剧:戏曲剧种。流行于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原系壮族支系土族的民族戏曲,曾称“土剧”。约在清嘉庆前后,少数民族歌舞受汉族地方戏曲影响发展而成。传统剧目大部分...
“布依戏”原称“土戏”。布依语称“谷艺”,系少数民族戏曲剧种,流行于黔西南州布依族地区,迄今已200多年。曲调有长调,扮官调、二黄二六等。伴奏以特制的尖子胡琴、朴子胡琴、短...
抚州采茶戏旧名“三脚班”、“半班”。清初,抚州诸县连年灾荒,民多流徙,一部分难民以卖艺为生,将当地流行的民歌小调与灯采的表演形式相结合,开始脱离灯采表演,形成独立...
清中叶,在吉安府的中部和北部几县农村流行一种由灯歌演变而成的花鼓戏。一个戏仅有一旦、一丑、一生三个角色,故又称“三脚班”或“三小戏”。伴奏乐器有竹木邦、小锣和正反...
云南花灯戏,渊源于明代或更早一些时候的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花灯,流行于全省各地和四川、贵州个别地区。 由于各地语音有别和艺人演唱的不同,流行在不同地区的花灯又接受了...
辽南戏是辽宁省最年轻的剧种。它是在流行于辽南盖县为中心的皮影戏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故称“辽南影调戏”,简称“辽南戏”。 在音乐曲牌方面,除了继承盖州皮影的曲牌,又广泛...
芗剧是流行于福建漳州芗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其前身是台湾歌仔戏,两者之间有很密切的血缘关系。明末清初大批闽南人随郑成功移居台湾,同时带去了锦歌、车鼓弄、采茶褒歌等曲艺...
老调起源于冀中白洋淀周围农村花会中的俗曲(河西调),受当地高腔和说唱艺术的影响,约于清道、咸丰年间形成。因早期老调行当以生、净为主,且生净两行不分腔,同唱老生调,...
二人转是东北的民间小戏。二人转不只是两个人转。它一树多枝,一类唱腔,却有多种演出形式,大体可分“单”、“双”、“群”、“戏”四类。 “单”:指“单出头”,一个人一...
“乱弹”是河北省的地方剧种,这是从狭义来说;若从广义讲,乱弹戏又不囿于河北。明代至清初,陕西的秦腔因用弹拨乐伴奏,而被称为“乱弹”(这里的“乱”,不是杂乱,乃指弹...
闽西汉剧旧称“外江戏”,亦称“乱弹”,主要流行闽西、粤东客属地区。赣南和闽南等地亦有流行,影响遍及台湾和东南亚。 闽西汉剧是从外来剧种脱胎出来、吸收闽西客家方言和民...
武安平调落子流行于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和山西省东南部,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一般平调落子剧团演员,都能兼演平调和落子。 武安平调属梆子腔系,约在清代...
宁都采茶戏 宁都是客家人最早的聚居地,客家先民孕育着客家艺术,客家采茶戏吸民间艺术之养料,采中原及其它剧种之所长,经长期交流和相互影响,逐步从三角班演变到半班、半整...
繁峙县因寺庙多而得名,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属忻州市。繁峙秧歌戏流行于繁峙县及周边地域。 秧歌曲调于明万历年间传入繁峙的奋地和白马石一带(今属应县),当时只是一种在街头跑...
莆仙戏是福建的古老剧种之一,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
碗碗腔,曾用名华剧,亦称时腔,流行于陕西东部。 碗碗腔在清乾隆年间就已流行,剧作家李十三及其作品“十大本”很是知名。 碗碗腔的音乐细腻幽雅、悠扬清丽;生旦净丑行当齐...
一、简介 锣鼓杂戏,也称铙鼓杂戏,是山西省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因演唱时不配丝弦,只以锣鼓伴奏而得名。又因其形成于晋南临猗县境内龙岩寺一带,早期专为酬神集中于龙岩寺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