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调二黄,习称“土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又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解放初期,为与皮黄系统各剧种通用名称相统...
越剧诞生于1906年,时称“小歌班”。其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落地唱书。艺人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哦调〕,以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
锡剧是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它是在太平天国前后由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合并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解放前叫“常锡文剧”,解放后才改成“常锡剧”,简称...
沪剧属江、浙、长江三角洲吴语地区滩簧系统。兴起于上海。因上海简称沪,故名沪剧。主要流布于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沪剧源出太湖流域的吴淞江及黄浦江一带农村中...
评剧又名“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代表戏种之一,主要在华北、东北等地流行。它是在莲花落、蹦蹦戏的音乐基础上,逐步吸收并借鉴梆子、...
【丁丁腔】原名“太平歌”,是徐州特有的戏曲种类。1680年前后兴起于徐州北部微山湖畔的厉湾、季堡、西李一带,以后在徐州广泛流行。唱腔缠绵抒情,清新明快,颇具水乡特色。太...
陇剧是甘肃省的新兴地方戏剧种,其前身是流传在甘肃环县环江地带的陇东道情。陇东道情产生的年代无考。据老艺人的记忆,首先把道情曲调用于皮影演唱的,是环县耿湾的皮影艺人...
洪山戏: 起源于南京市六合县,流传于江苏的仪征、江宁、句容和安徽的天长、来安、盱眙。又名香火戏、童子戏,由洪山香火神会发展演变而成。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有专业戏...
德江县地处贵州东北部,古为南蛮之地,战国时代属巴、楚,元代以后设水特姜长官司、水德江长官司,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改置安化县,属思南府附郭。清光绪八年(1882),安化...
在南中国黄帝文化辐射中心永康的土地上,曾流行与婺剧血脉相连的古老剧种——永康省感戏。 东晋神仙家、炼丹家葛洪首先将流行在汉代的黄初平、黄初起(黄大仙)的仙迹写入他的...
安徽琴书 : 也叫 “ 淮北琴书 ” “ 泗州琴书 ”。流行于安徽省淮河 、涡河两岸及合肥等城市。一般认为是由鲁西南传入泗县后 与当地老凤阳歌等小调结合而成。与山东琴书,徐州琴...
流行于南平、邵武、建瓯、建阳、沙县、将乐等市县。南词戏由南词发展而来。南词源于明末清初江苏苏州一带的 “滩黄”。相传于清乾隆、嘉庆年间,由一位苏州商人带到福建,起初...
我国戏曲由宋元南戏过渡到明代传奇阶段,最早出现在江西的声腔,就是弋阳腔。与它先后诞生的还有海盐、余姚、昆山诸腔,号称明代四大声腔。 江西弋阳腔,继承着南戏的优秀传统...
雷剧是广东省的一个地方剧种,也是一个仅仅流行于雷州半岛雷州话方言区的独特的剧种,具有浓郁而鲜明的地方特色。湛江,是雷剧的故乡。 雷剧是从雷州半岛的民歌雷州歌发展起来...
北路戏俗称乱弹。由于主要乐器为长膜笛,故又名横哨戏,流行于寿宁、古田、屏南、福安、蕉城、周宁等地。清嘉庆年间(1796-1820),寿宁县廷家洋村创办北路戏班,并经常到外地演出...
郧阳花鼓戏是十堰地方剧种之一,现流行于郧县、郧西、房县、丹江口市等地。郧阳花鼓戏起源于清代中晚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郧阳花鼓戏兼唱丝弦伴奏的琴子戏和锣鼓伴奏的...
大平调又被称为“平调”“大梆戏”“大油梆”,主要流行于河南北部,冀南、鲁西南、及豫东、皖北等地。 大平调的唱腔音乐属于梆子腔系统,为板式变化体,在音乐板式结构上与豫...
梨园是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梨园戏就是对流行于福建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语系地区的古老戏曲剧种上路老戏、下南老戏和戏子(又称七子班)的统称。在发展进程中又分...
芗剧是流行于福建漳州芗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其前身是台湾歌仔戏,两者之间有很密切的血缘关系。明末清初大批闽南人随郑成功移居台湾,同时带去了锦歌、车鼓弄、采茶褒歌等曲艺...
青海平弦戏是建国后新诞生的地方剧种;是在坐唱曲艺平弦(原名“西宁曲子”、“西宁赋子”,是大约一百年前,由京津伎女传入青海的民歌俗曲演变而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