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与现代 >

古典诗文与化学教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天津市国学研究会 佚名 参加讨论

    刘立宝(天津市国学研究会年轻会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和“微”字相关名词或话题走入我们的生活,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正在逐步改变着电话、短信等传统电信工具。微小说、微杂志、作为新兴阅读模式,微电影作为新兴娱乐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微课、翻转课堂的出现,也逐步改变着传统教学模式。将古典诗文和化学教学衔接,便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用国学知识融入到化学教学当中去,是我的一点教学尝试。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还能引起他们对于国学学习的好感,让他们知道学科间的知识不是独立存在的,即使是“文、史、哲”和“数、理、化”的传统分类也不是泾渭分明的,知识间是互通的,知识间的联系在于学习的思考。
    其一、理化变化。九年级化学学习的第一个重要知识点是判断物质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也是屡试不爽的中考化学的第一题。在这个问题的教学上,判断“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做对这一类题的关键。一般的教学例题是:“粮食酿酒”是化学变化吗?“汽车爆胎”是化学变化吗?如此传统的常识问题教学,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不二法门。但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之中加入适当的趣味性,引起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趣味性的思考和探索,则成为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的方向。例如: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就很好地蕴含了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化学上,“千锤万凿出深山”可以理解为将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钙,化学式CaCO3)等石料从大山之中开采出来,并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烈火焚烧若等闲”可以理解成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化学式为CaO)和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这是工业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CaO+CO2↑,属于化学变化;“粉骨碎身浑不怕”可以理解成将氧化钙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钙(化学式为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CO2=Ca(OH)2,属于化学变化;“要留清白在人间”可以理解成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属于化学变化。《石灰吟》可以被我们整首诗套用在理化变化的学习上,而且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又是九年级化学学习的重要方程式。其他的词句事例也是不胜枚举:“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说明日积月累地磨铁棒,将铁棒磨成绣花针,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零落成泥碾作尘,有暗香如故”,说明梅花即使凋零后,被碾作泥土,又化作灰尘,也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没有新物质生成,但翻译的过程中用到了表示“假设的让步”的关联词语,说明这个变化无论发生与否,花香依旧的现象没有改变,既不属于物理变化,也不属于化学变化,属于物理性质。
    如果我们在常规教学之外,加入某些古典诗词来判断理化变化,来让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不仅有利于化学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古诗词的学习。
    其二、金属活动性。金属的活动性在九年级化学学习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中坚作用,教学引入事例为铁(化学式为Fe)和硫酸铜(化学式为Cu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FeSO4)和铜(Cu),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本人在教学中引入此事例外,还会引入文献中的相关记载: “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汉《淮南子》)和“白青得铁即化为铜”(晋《抱朴子》),并将此句与相关知识点,如反应现象、反应原理进行总结,写出以下七言绝句:“曾青得铁化为铜,变绿蓝溶铁覆红。金属应遵活动序,当知置换此为宗。”这首诗的韵脚在押在了《中华新韵》的“十一庚”上。其中:“曾青得铁化为铜”是对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描述,曾青即铜的化合物,铜的化合物遇到铁会生成铜;“变绿蓝溶铁覆红”是实验现象,蓝色溶液变为浅绿色,银白色的铁丝表面附着红色的铜。“金属应遵活动序”是反应原理,说明反应金属应遵循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当知置换此为宗”,说明这一类化学反应是置换反应,置换反应的原理是遵循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
    如果我们可以将繁杂的知识点总结为郎朗上口且与定义无二的诗歌,再通过逐字阐述,可以化繁为简地讲述毕业班年级的教学,在轻松欢快的教学过程中,让同学们实现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其三、盐。当教学进度进行到“盐”的相关章节的时候,九年级化学所学知识已经接近尾声,同时“盐”的溶解度也是影响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一大条件,而“盐”的溶解度作为盐的分类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物质和性质相对较多。
    初中化学盐的溶解性表(表格不好显示,略)
    从以上不完全统计的表格可以看出,逐个精准地背诵,对同学们的记忆产生了一定难度。所以寻找切实可行的记忆方法,成为简化教学过程中的必由之路,由此,将“盐”的溶解性总结为一首打油诗来记忆,以实现对所学知识中的“盐”的溶解度的全覆盖:“钾钠铵盐全易溶,硝盐遇水影无踪。氯物不溶银亚汞,硫酸不溶钡和铅,硫酸微溶钙和银,余盐只溶钾钠铵。”此诗之中,从阴离子、阳离子两个方面对“盐”的溶解性进行分类总结。其中:“钾钠铵盐全易溶”说的是当“盐”的阳离子为钾离子、钠离子、铵根离子是,都是易溶性盐;“硝盐遇水影无踪”说的是当“盐”的阴离子是硝酸根离子时,都是易溶性盐;“氯物不溶银亚汞”说的是氯化物的“盐”中,氯化银和氯化亚汞是不溶于水的沉淀;“硫酸不溶钡和铅”说的是硫酸盐中,硫酸钡、硫酸铅是不溶于水的沉淀;“硫酸微溶钙和银”说的是硫酸盐中,硫酸钙、硫酸银是微溶于水的物质;“余盐只溶钾钠铵”是从阴离子方向考虑,说的是其余的酸根离子的盐,若含有钾离子、钠离子、铵根离子就是易溶性盐。
    对于“盐”的溶解度分类,也有类似总结,如:“钾、钠、铵盐,硝酸盐,全都溶于水中间”如此以来将易溶性盐的总结一览无余,但是难以涵盖微溶性盐和难溶性盐的总结。如果将易混的、相似度较高的知识点,进行有规律的、诗歌辅助的梳理,无论是授众的备课,还是听众的学习,都将是事半功倍的。
    其四、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一化学的重要知识点,是在九年级化学学习之上具有总结性的知识点,其中涉及的词汇,往往具有的性质和所发生的反应是相对的。
    氧化还原反应示意图(因无法上传,略)
    从以上图示不难看出,让初学者短时间内掌握所学知识点,略有难度,所以区分词性,记忆关键词就显得容易许多,在这个图示当中所呈现的动词都是反义词,所以可以归纳为“升失氧化还原剂,降得还原氧化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之中,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的是具有还原性的还原剂,氧化剂与之刚好相反。而“升失氧化还原剂”在发音上刚好与“平平仄仄平平仄”的格律相吻合。
    在当下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微课程”、“微作业”、“微讲座”等名词的出现,无时不在考验着作为“第一现场”的传统课堂教学,而“翻转课堂”概念的提出,则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家长的密切关注。我国传统国学教育,素以“微言大义”著称于世,文字短小精炼,却不乏通俗易懂,语句朗朗上口、易于接受,又不失真知灼见。所学知识,并不会因为年级和年纪的增长而显得荒诞和多余,相反同一知识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中华文化有此“方便”,可适当引入当今的教学。微课教育,应逐步贯彻“翻转课堂”的理念,不仅仅一味地拘泥于传统的教学结构,不再是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知识传授者,而是将我们的身份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启迪者,让学生由教学过程的接受者成为参与者,培养学生独立、独自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