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报国力行 达济天下——追忆邵逸夫先生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国学网 郝平 参加讨论

    编者按:
      香港知名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我们刊载此组文章以为纪念。
        2014年1月7日清晨,107岁高龄的香港著名爱国人士、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在家中与世长辞。海内外各界纷纷为巨星陨落举行哀悼活动,缅怀这位勤奋创业的影视巨子,共同追忆他爱国重教、奉献社会的善行义举。逸夫先生在事业上的辉煌成就令人敬佩,而他心怀国家,为内地教育、医疗等事业倾注的心血和作出的贡献,更是令人敬仰。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我开始了解逸夫先生,还是在北京大学工作时的20多年前。从20世纪80年代北大的法学楼、地学楼,到90年代理科教学楼群的建设,先生都倾注心血,鼎力支持,前后共给予了4200多万元人民币的捐助,使北大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北大师生感念先生尊师重教之心,将其命名为“逸夫苑”。其间,北大常派代表团前往香港看望逸夫先生,我也是其中成员,印象较深的是北大百年校庆之后的两次。每次,先生再忙,都放下案头工作,热情接待,认真听取我们关于北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设想,先生话语不多,如“突出重点,加强前沿学科建设”,每句话都切中要害。先生谦和低调的作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而他重视教育,用个人财富倾力相助祖国发展的行动更是让人敬佩。
        2009年我到教育部工作后,兼任了邵逸夫基金赠款项目协调委员会主席,更是直接参与了先生在内地教育事业赠款项目的管理与服务,这也使我有更多的机会深入了解和认识先生,以及他倾注毕生心血的邵逸夫基金赠款项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篇章。到1985年,改革开放进入到第七个年头,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改革陆续启动,但基础依然薄弱,教育发展水平亟待改善。对此,逸夫先生心急如焚,决定倾尽全心,捐助教育,自此开始了连续近30年在内地捐资兴学助教慈善事业的不悔之路。
        自1985年以来,先生持之以恒地为内地教育事业捐赠约47.5亿元港币,在各级各类学校共建设项目6013个,遍布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这些项目力求体现教学、科研的急需和师生共享,并要求能适应教学、科研先进手段的发展。它们的建成和使用,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你或许不认识邵逸夫,但你的生命中或许会有一座‘逸夫楼’”,这是先生逝世后网友的一句悼词。如今,“逸夫楼”大多已成为各地学校标志性建筑,而“逸夫楼”能持续不断地建设并延续下来,成为很多人心中读书时代的印记,成为教育品牌工程的代名词,成为一种荣誉的象征,与先生及夫人方逸华女士严谨认真、亲自过问、用心做好的态度分不开,也与他们所希望的完善的项目运行管理机制分不开。
        邵逸夫基金赠款项目是海内外爱国人士通过教育部捐款时间最长、赠款金额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的教育赠款项目。逸夫先生强调“雪中送炭”,而不做“锦上添花”的事情,以带动地方政府投入教育的积极性。项目采用赠款与地方配套资金结合的方式,促进了地方在有限的财政中将更多的财力提前投入到教育上,为我国普及义务教育,促进地区教育均衡发展,尤其是完成西部“两基”攻坚任务贡献了巨大力量。逸夫先生慷慨无私的捐助,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浪潮。先生的每一笔捐助,往往会带动3倍、4倍甚至更多的投入。从这个意义上讲,先生47.5亿元港币的捐助带来了地方将近4倍的投入。项目严格的制度和管理,也使“逸夫楼”经受住了考验。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灾区“逸夫楼”无一垮塌,这不仅是一个纪录,更是一份向每一个在“逸夫楼”中读书孩子的保证。“逸夫楼”和“逸夫楼模式”,是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人们知道逸夫先生捐赠教育多,知道他捐赠医疗的却不多。先生非常关心百姓健康,他很早就提出在内地建设国际化的高水平医院,支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1994年,先生捐巨资建设了现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邵逸夫医院引进世界先进的医院管理理念,探索建立了一整套适合国情的国际化医院管理架构和方法。经过20年的发展,邵逸夫医院成为我国第一家通过国际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评审的高水平公立医院。2013年,先生再次向浙江大学捐资2亿元港币,帮助建设浙江大学“邵逸夫医疗中心”和“邵逸夫医学研究中心”,以满足医学人才培养和临床教学需要,为社会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后来因先生年高,每次由邵夫人与我们会面。邵夫人告诉我们,逸夫先生非常关心内地医院建设,希望多培养医学人才,并提出在中西部地区建设大学附属医院等设想,以多帮助一些普通民众解除病痛。先生于2002年创立的、有东方诺贝尔美誉的“邵逸夫奖”,设立的三方面奖项中即包括生命科学与医学奖,用以奖励世界范围内做出突破性成果、对人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科学家。先生关注民生的上善之心和远见卓识,为慈善赋予了更深更广的意义。
        勤俭低调,平易近人,这是我参加先生追思会时,大家对先生的共同印象。先生辛劳一生,积累了许多财富,但他一直严于律己,勤俭节约。早年到访内地,当地安排他住宿高档酒店,他去看了后说,房间很好,感谢好意,但太贵了,还是住别的地方吧。邵夫人曾说,邵先生家里没什么东西,抽屉里都是空的,平时吃什么穿什么,是佣人决定,他从不挑剔。但对于孩子,对于教育和医疗,对于民生和公益,他则慷慨无私。除了每年的固定捐赠,每逢内地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先生都以最快的速度了解灾情,并向受灾师生伸出援助之手。1996年丽江发生7.0级地震,他捐赠1370万元港币;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他捐赠2580万元港币;2000年云南部分地区发生6.5级地震,他捐赠1005万元港币;2005年黑龙江发生特大洪水灾害,他捐赠530万元港币;2008年汶川发生8.0级地震,他捐赠1亿元港币;2010年玉树发生7.1级地震,他捐赠1000万元港币;2013年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他捐赠1亿元港币。先生的这些大爱善举,不仅使灾区重树信心,更温暖了灾区的人心。2006年1月,先生从媒体得知湖南汨罗的中学生李娜因车祸生命垂危。李娜家境贫寒,面对巨额医疗费用,李娜曾苦求父母“不要操心,让我走吧”。先生得知后,马上通过当地教育部门核实情况,并立刻派人给李娜送去医疗费,同时亲笔写下:“李娜同学,愿你早日康复,重返校园。”这些捐赠,无论巨细,都饱含着先生希望受困孩子们能早日重返校园的愿望和心意。
        “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斯人已逝,余音犹在。先生辞世后,习近平总书记、张德江委员长、刘延东副总理等纷纷发去唁电,高度赞扬逸夫先生为国家、为社会、为教育作出的宝贵贡献。我受教育部委托,专程赴香港参加逸夫先生追思会,代表全国亿万师生缅怀先生。
        先生的百年人生,是成就斐然的传奇一生,是大爱无疆的慈善一生,更是情系国家民族的辉煌一生!他爱国重教、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尊敬和怀念!
        先生离我们而去了,但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一座座“逸夫楼”,仍矗立在那里。它们既是我们怀念先生的载体,也是先生不朽的丰碑!先生驾鹤西去了,但浩瀚宇宙中的那颗“邵逸夫星”仍在我们眼中,先生的精神将被从“逸夫楼”中走出的莘莘学子代代传承,会像亘古闪耀的星光一样,照耀我们努力为人民提供满意教育的奋斗之路。(作者系教育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