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金台随感:“自清”者说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国学网 吴兆民 参加讨论

    在越来越纷纭复杂的世俗化的今天,我越来越感到“自清”的重要。
    今年暑假与家人去扬州,在安乐巷寻访了朱自清故居。在此徜徉良久,思绪起伏,细心寻味其人生道路,终感慨于其名为“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华,由其父按“腹有诗书气自华”所取。此名寓意虽好,可只蕴含气质修养的陶冶。他于是在人生转折点——报考北大时改名“自清”。他以此为名,是以逆境中不丧志,顺境时不合污为自励,固守清白节操。
    中华民族自古即有崇“清”传统。《楚辞·卜居》中有“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为以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梁书·武帝纪》:“公扬清抑浊,官方有序,多士聿兴。”其中“扬清抑浊”,喻指抨击、清除坏人坏事,表彰、发扬好人好事。此外,散布在各种典籍中的诸如冰清玉洁、清风劲节、清风两袖、清风亮节、清廉正直、清新俊逸等成语,均以“清”为美,以“清”为贵,体现了清操自守的价值追求。
    俗语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意为清白之人,即使不说澄清自己的话也是清白的;不清白之人,即使百般自辩也还是不清白的。这告诉我们洁身自好是何等重要!历览各色古籍所见,“清”总与“浊”相对。即如《诗经·邶风·谷风》中有“泾清渭浊”、《毛传》中有“泾渭相入而清浊异”的话,宋代释印肃《颂十玄谈·尘异》:“浊者自浊清自清,一轮坚白不容尘。镜中妍丑谁分别,水月融光争法身。”如此等等,“清”与“浊”相对,更让人看清了“清”的精深高妙和难能可贵。
    说到“自清”,自应首取“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之精义。通常所说“洁身自好”也自是“自清”的同义语,告诫世人守住人性底线。“自清”在其本质上是一种自重、自律、自爱、自省、自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自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自清”,“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自清”,“拒腐蚀,永不沾”更是“自清”。“自清”所在,人格所见;“自清”所奉,人格升华!
    为何要“自清”呢?一是清正廉明为立身之本,本不能立,何以为人?二是清操自守以明志,堂堂正正做人,正正派派做事,使之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内不愧心。三是避其自辱和他辱。孔子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孟子说:“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一旦远离“自清”,即是选择自弃,即是选择滑向或自取其辱、或为人不齿、或众叛亲离的不归路。总之,“清则心境高雅,清则正气充盈,清则百毒不侵,清则万众归心”。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自清”呢?一是清操自守,洁身自好;二是“宁可清贫,不作浊富”;三是懂得自止,知足常乐。只有秉持“勿为名累,勿为利锁,勿为权迷,勿为欲困”的理念,才能使自己从世俗中解脱出来。
    反顾朱自清一生,可看出他最初改名绝非哗众取宠,而是以“自清”自律,忠实践行了自定的人生守则。他不但在文学创作中追求一种自清(自然清新)之风,在学术建树上秉持自清(其来有自、清晰明远)之道,而且在人生节操上坚守自清(以廉洁正直保持清白)之路。在反饥饿、反内战中,他激于义愤勇于担当,虽身患重病拒领美援面粉,于病危之际还嘱告家人遵守。其凛然正气,令伟人毛泽东为之动容:“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别了,司徒雷登》)朱自清这种“民族的英雄气概”,源自他的“自清”道路的历练和选择。
    风范总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当我来到清华园的荷塘边和捧读名篇《荷塘月色》时,不禁感慨系之:“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没有谁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谁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拙文《又见荷塘月色》)自觉、意志和风范,确是人之为人的一道标杆。
    风范也总是充满力量的。素来敬重朱自清先生道德和文章,要像他那样做人、作文。但我知道,这是一种境界,难以兀自达到,需用一生的自我砥砺去努力实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是需要“自清”的。有了它,就葆有了自我免疫力,就经得起各种诱惑,经得住无尽挑战,经得了诸多颠沛,就能稳稳当当地写好天地之间这个大写的“人”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