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远去的书香——俞樾、俞平伯故居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图为俞樾、俞平伯故居杭州“俞楼”
    罗雪村绘
    1924年秋,一个天高气爽的午后,杭州孤山脚下俞楼年轻的女主人许宝驯和往常一样走上楼台,凭栏远眺。远处的山、远处的水、远处的雷峰塔都和往常一样安详、澄明。忽然,随着一声闷雷般的轰隆声,南屏山方向瞬间腾起一股黑烟……
    雷峰塔倒了!
    许宝驯不由惊呆了,一时以为自己在做梦,第一反应就是转身去找丈夫俞平伯。咚咚的心跳声中,她想起,难怪前些天雷峰塔上的宿鸟时时惊飞而散,原来,那就是预兆。而与雷峰塔一湖之隔的俞楼和自己,正好目睹了这惊天动地的一刻。
    从孤山南麓的西泠印社出来,靠右走几步,有一块很大的草坪,中间有一棵高大的香樟树。再往前走几步,路边有个小院,院里一座两层三开间的中式楼房掩映于绿荫丛中,这便是一代国学大师俞樾以及他的后人——著名诗人、学者、红学家俞平伯的故居,人称“俞楼”。
    夏日午后,我穿着布鞋,一个人走进幽静的俞楼时,仿佛仍能听到遗落在时间里的轰隆声。真静啊,似乎这儿不是一个门庭若市的名人故居,而是普通人家居家过日子的地方。
    对于俞楼的主人而言,这儿的确曾经是居家过日子的地方。
    俞楼的第一位主人是清末独步江南的国学、书画篆刻大师俞樾。俞樾(1821—1907年)字荫甫,浙江德清人。三十岁中进士后入翰林院,因直言考场营私舞弊,惹得龙颜大怒,被罢官后,携家南归,主讲苏州紫阳书院和上海求志书院。他在苏州造了一个“曲园”,筑了个“春在堂”,取“曲则全”和“花落春仍在”之意,自号“曲园居士”。俞曲园在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以及音律、训诂、书法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讲学影响很大,不仅深得国内学界重视,而且声名远播东瀛日本,因此,当时的浙江巡抚马新贻亲赴苏州,敦请俞樾出任江南著名书院——杭州诂经精舍山长并兼管浙江书局。
    1868年,俞曲园来到杭州。他在诂经精舍著书讲学三十余年,前后受业门生多达三千人,其中不乏许多很有成就的学生。在这些学生中,有一位特别体贴入微的弟子徐花农,官至兵部侍郎。他见老师一家老小都还在苏州曲园,孤身住在孤山精舍,便发动众同学捐资,于光绪三年(1877年)在孤山西泠桥旁、六一泉侧,建造了一座中式二层楼房,这就是俞楼。
    俞楼,从此成为俞曲园在杭州的家,也成了文人雅集的著名场所。这座不起眼的雅楼,走出了多位举人,走出了章太炎、吴昌硕,还走出了著名词人俞陛云和著名诗人、学者、红学家俞平伯,而后两位,一个是俞曲园的孙儿,一个是曾孙。
    俞平伯是俞樾最疼爱的长曾孙。俞平伯在苏州出生时,俞曲园已八十高龄了。俞平伯儿时爱拿笔东涂西抹,俞曲园便自制描红纸,诱使他涂抹三字经。有诗为记:“娇小曾孙爱如珍,怜他涂抹未停匀;晨窗日日磨丹砚,描纸亲书上大人。”
    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俞平伯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写新诗、白话散文而被誉为“五四”俊才,是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当年,他和朱自清共游南京秦淮河,曾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各写一篇散文,轰动文坛。此后,俞平伯转向了对《红楼梦》的研究,著有《红楼梦八十回校本》《红楼梦研究》《脂砚斋红楼梦辑评》等重要著作,和胡适同为“新红学”的代表人物。上世纪五十年代,他遭受猛烈的政治围攻,得以平反后,便一直致力于文学创作和红学研究,直到1990年以九十高龄逝世。
    雷峰塔倒掉的那个日子,是年轻的俞平伯偕夫人许宝驯在俞楼居住后不久。他与俞楼,有着一段短暂而深远的情缘。1920年4月,俞平伯从英国留学回来,受聘于杭州第一师范学院,和夫人客居杭州。当时的俞楼因俞樾晚年回到苏州而荒置。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24年,俞平伯才得以入住俞楼。人住后的第二天,他就无比欣喜地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这是我们初入居湖楼后的第一个春晨……今儿醒后,从疏疏朗朗的白罗帐里,窥见山上绛桃花的繁蕊,斗然的明艳欲流……今朝待醒的时光,耳际再不闻沉厉的厂笛和慌忙的校钟,惟有聒碎妙闲的鸟声一片,密接着恋枕依依衾的甜梦……”
    1925年,俞平伯离开杭州,回到北京任职燕京大学。虽然在俞楼只呆了短短的九个月,俞楼却带给俞平伯无限惊喜,激发了他强烈的创作欲望,留下了《西湖的六月十八夜》《竹萧声的西湖》《忆江南》《眠月》《春晨》《西泠桥上卖甘蔗》等一篇篇美文。
    朱自清说,俞平伯是与西湖“粘”在一起的。回到北京后很多年,俞平伯对俞楼,对西湖,总有“一种茫茫无羁的依恋,一种在夕阳光里,街灯影傍的依恋”。
    夏日午后,我穿着布鞋,一个人慢慢走在俞楼里,闻到了一种遗落在时间里的馨香——“斯文一脉,累代相传”,那是俞楼日夜浸淫在袅袅书香中的女性,为俞楼注入的一种别样的馨香。
    俞樾的结发妻子文玉,是他青梅竹马的表姐,两人情深义重,辗转流徙,不离不弃。得知丈夫部考第一的喜讯后,文玉在信中回了一首诗:“耐得人间雪与霜,百花头上尔先香。清风自有神仙骨,冷艳偏宜到玉堂。”既是恭喜,又警醒他。
    俞平伯的夫人许宝驯,是俞平伯的母亲许之仙的侄女,也是杭州书香大家出身,自小受过良好的文化熏陶,唱起昆曲字正腔圆,还能填词度曲。1922年,俞平伯创作出版的第一部新诗集《冬夜》,就曾由夫人亲手誊写过两遍。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夫唱妇随,唱曲吹笛,填词谱曲,神仙眷侣一般。
    就连俞家的小孙女,也被一脉书香耳濡目染得格外聪慧伶俐。杭州灵隐的冷泉就有一个有趣的典故。当年俞曲园偕同家人游冷泉时,见亭上原有一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俞老夫人说,此联问得有趣,何以作答?
    俞曲园应声答道,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
    俞老夫人说,不如改为:“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
    小孙女听了,笑道,也可答为“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
    俞曲园问,“项处”是何出典?
    小孙女答,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若不是他把山拔起,山安得飞来?
    众人开怀大笑。
    夏日午后,我穿着布鞋,一个人在俞楼里慢慢走,仿佛还能听到遗落在时间里的笑声。几经翻建的俞楼,故去的生活气息已荡然无存,俞樾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春在堂全书》两百五十卷还整整齐齐地码在玻璃柜里。隔着玻璃,仿佛仍能闻到一缕袅袅书香,就像依然飘荡在俞楼的一脉相承的精魂——简朴,平静,凝重,还有,温暖。
    假如,可以像俞楼的人们,一生都埋头在挚爱的书香里,同声同气,相濡以沫,这何尝不是一种最美好的人生?(苏沧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