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资源 >

港台近期国学类学术讲座展览(十)(5)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30、【展览】再见天人菊——澎湖文学特展
    
    时  间:2015年7月22日至2016年2月17日
    地  点:国立台湾文学馆一楼展览室C(台南市中西区中正路1号)
    主办单位:国立台湾文学馆
    联 络 人:Tel: (06)221-7201
    连结网址:http://www.nmtl.gov.tw/activitysoonlist_130.html
    内容简介:
    汉人对澎湖的接触远早于台湾本岛,汉文化输入也是先经过澎湖,再前往台湾。作为中国到台湾的必经之地,澎湖在历史、交通、文化传播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展以「再现天人菊」为主题,除扣合「菊岛」这一别名外,作为澎湖的县花,「天人菊」展现出坚毅不拔、强韧的生命力,恰与澎湖人民、生活甚至文学相互辉映。澎湖文学发展正如天人菊一般,在恶劣的环境下仍不屈不挠与生生不息,因此藉由展览的「再现」,从「地理环境」、「历史」与「八景」角度切入,尝试了解与台湾同为海岛地形的澎湖,究竟具有哪些特色?这些特色造就怎样的文化与文学?并以「文学」作为主轴,分别呈现「常民生活的书写」中,澎湖人靠山与面海的不同生活与文学。在「海岛教育的札根与传播」下,文石书院与西瀛吟社承载怎样的古典教化作用与成果,从而在岛外开枝散业,除此之外,现代文学也藉由文学奖得奖而开始大放异彩。「海岛的歌声」主要呈现澎湖在地褒歌、传说与俗谚的民间文学特色。而「再见天人菊」则是透过澎湖在地作家的多元书写、外地作家的澎湖书写,引领观者从更为宏观的视角阅读澎湖文学的丰厚多元。
    31、【展览】二战下的台湾人
    
    时  间:2015年7月21日至2016年2月28日
    地  点: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展示教育大楼1楼大厅(台南市安南区长和路一段250号 )
    主办单位: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联 络 人:Tel: (06)3568889#8103
    连结网址:http://www.nmth.gov.tw/
    内容简介:
    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是日本帝国的殖民地,当时的战争为总体战形态,各国都积极地为了战争需要,动员国民及资源。时局下的台湾被赋予了南进基地的角色,为了使台湾人能支持战争,日本殖民者透过精神、人力、物资等动员方式,使台湾人卷入了这场战争。本展览除展示战时动员外,更关心当时台湾人的战时生活,二战当时台湾人因为到各地战场,形成大规模跨区的人口移动,这些事情又对台湾人造成什么影响?在战争结束时,台湾人的想法又是如何?在战争结束后的70年,且让我们回到二战的时空,理解烽火下的台湾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总动员体制与世界战争】
    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逐步向中国扩张势力,1937年在中国发生了七七事变后,中、日两国全面开战;另一方面在欧洲,先是1924年意大利由法西斯党人莫索里尼执政,1933年后德国由希特勒的纳粹党掌权,积极向外扩张,先后并吞奥地利及捷克,最终入侵波兰,导致二次大战的欧洲战场开战。1940年德、义、日三国成立轴心国,英国、美国、中国则先后加入同盟国抵抗轴心国,交战各国都积极透过总动员的方式,进行总体战(Total War),以求战争的顺利进行与获取胜利。相较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以欧洲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几乎席卷当时的主要国家及其殖民地。
    【日本帝国下的台湾,大东亚共荣圈与南进基地】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国内开始推行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试图形成舆论使国民支持总体战,接着在1938年后,推出了日本帝国、东亚及东南亚「共存共荣的新秩序」的想法;1940年近卫内阁则进一步正式提出「大东亚共荣圈」的概念,依据日人的想法,大东亚共荣圈中,日本、「满洲国」及汪精卫政权下的中国为经济共同体,东南亚则为资源供给区,南太平洋为国防圈。1939年时日本殖民时期的台湾总督小林跻造依循日本本国的政策,总结了治台的三原则为「皇民化运动」、「工业化」以及「台湾作为向中国南方与南洋经济扩张的据点」,使台湾成为当时日本向东南亚扩张的南进基地。
    【成为日本人,皇民化运动下的台湾人】
    日本殖民下的台湾有相当长的时间,殖民政策被定位在获取台湾资源。因此在战争时期,为达成战争策略顺利实施与民族主义的需求,在精神上动员台湾人,使其成为「皇民」则成为重要的战略目标。皇民化运动在此脉络下出现,除了普及日语外,也鼓励台湾人在文化(取消汉文栏等)、宗教(神道教信仰及寺庙整理运动)、改日式姓名等各层面日本化。台湾总督府透过各种社教团体,1941年后更设立皇民奉公会,试图推展、激起台湾人成为日本人的热情。但在战后台湾人的回忆中,许多人只是消极应对皇民化的措施,也有人是由于预期「改姓名」在就学或配给上将取得较多优惠而配合。
    【一切为战争,物资动员与台湾人生活】
    二战下除了精神动员之外,台湾总督府也积极动员台湾的物资与金钱,透过各种组织进行奖励与宣传,相关的物资动员主要有粮食增产、金属回收、奖励国民储蓄、购买债券等方式。台湾人被迫提供生产所余及身边所有物资以支持战争,这些行为也可得到官方公开表扬。另一方面,随着战争的发展,许多物资受到管制,粮食也开始实行配给制度。日人鼓励「生活经济学」,例如鼓励在家中种菜或养鸡鸭,或以有限的物资取得适当的营养。台湾人为了求生则开始发展黑市(日文称闇YAMI),透过农村的人脉关系,台湾人多少能取得较多的生活物资。在战争动员体制下,台湾人发展出一套战时求生的技能。
    【樱花坠落,人力动员与海外参战经验】
    中日战争爆发后,殖民者开始征调台湾人担任军夫、军属,1942年后开始推行志愿兵制度,并且利用大幅报导「血书志愿」,塑造台湾年轻人志愿从军的志愿兵热潮。虽然其中有人是被动员及被迫从军,但有许多战争世代的台湾年轻人,或是参加青年团等组织,或是受到军国主义的宣传影响而从军。当时的战争被美化成一种「战争美学」,战死被宣传为如樱花般坠落,以浪漫化战争来感动年轻人。有人为了与日本人平起平坐,或是在「爱国心」的驱使下志愿从军,也有许多女性作为从军看护妇(即护士)的身份前往战场。出征前,上战场的人们都会与家人共同合照作为纪念,这有可能是生平最后一张合照,这样的照片几乎是当时出征家庭的共同仪式。
    【走空袭与疏开,台湾本岛的战争体验】
    战争末期自1943年起,台湾开始受到美军等同盟国的空袭,1944年以后空袭次数更为频繁。空袭一开始是以军事设施为主,最后则连一般民宅也成为空袭的对象。为了降低人口较稠密的都市区域居民的伤害,官方开始进行将都市人往乡村疏散(日文称疏开)。当时经历过的台湾人,都对空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空袭警报、挖防空洞避难与头戴防空头巾等,都成为当时台湾人的集体记忆。空袭造成台湾损失惨重,许多人的亲友或住家也都在战火中伤亡或毁损。
    【战争结束之后】
    二战以日本无条件投降告终,台湾由中华民国政府接收,此时的台湾人面临着战后的重建及复员等种种问题。不久后因国共内战失利,中华民国政府撤退来台,世界局势形成以民主与共产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体系,台湾人自此又加入了另一场新型态的战争。
    本展览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上午9时至下午5时(入馆时间至下午4时30分)。春节期间开馆日另有公布,请参见官网(http://www.nmth.gov.tw/)
    资料来源:台北《汉学研究通讯》、台北《国家图书馆电子报》等 陈友冰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