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学者本色 大家风范——宿白先生九十寿辰感怀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国学网 王然 参加讨论

    
    宿白先生近照。 沈乃文摄
        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已是九十高龄,作为他的学生,深为老人家健康长寿感到高兴。虽为考古圈外人,但近些年拜访先生的次数越发多了起来,因为每一次拜访,犹如心灵的洗礼,先生身上所放射出的人文光芒和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德,照耀着我,温暖着我。同时,多年与学界的交往,目睹学术环境的变迁,使我深感先生几十年学术良知与做人理念持之以恒的坚守之不易,在平凡而浮躁的岁月他恪守着自己作为教员和学者的责任与品行,实在令人感佩。
        先生治学严谨,学养丰厚,在博物馆学、版本学、古建筑学、佛学等多领域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功力,成就了他学术大家的美誉。在2001年第五届国家图书奖评选上,我有幸目睹了文史学界著名学者对先生的评价。古籍整理类正式奖名额两个,经过层层遴选,参加终评的有二百多种,百里挑一,优中选优,先生的《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也在其中。来自全国的古典文学、文献整理、史学研究、科技史、中医古籍等学科的著名学者为此颇费斟酌。时任评委会副主任、古籍组组长的袁行霈先生从书丛中拿出先生的著作放到一边说:宿白先生著书一向严谨求实,现在能见这么高水平的独立之作实为难得,肯定推为正式奖,下面重点是推另一个正式奖。大家对先生的学问有目共睹,于是纷纷响应,一致通过!这种情况在我参加的历届评选中是仅有的一次。来自各学科的学者对先生的交口称赞和充分肯定,说明先生在多学科领域的学术建树和影响力已赢得广泛的尊重和赞誉。
        先生学术的成就源于他治学的严谨。他写讲义、备课、著书从不要助手,更不会让学生代笔捉刀,从不主编书,一切亲力亲为,每本著作拿出来都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他的学术成就来自于永不停歇的独立思考,心灵笃定的信念追求,漫漫学术长路的不懈求索,常年往返于书房、课堂、图书馆三点一线的坚持,还有那不管刮风下雨的每天散步思考。与其说他不放心别人,不如说他长年克己自律的坚守,对知识、学术、真理的敬畏,对教员这个神圣职业的敬重。这是一种治学的态度,是一种文化的自觉,更是一位学术大家必备的素养。
        作为老师,先生在教学上关注每位学生的学术成长,每有重要文物展出都欣然前往,对送上的文章都给予明确的意见,对他们的学术认知不通融、不变通,更不宽容,对学生的“邪门歪道”更是毫不客气。许多学生到他家看他,他常问人在搞什么研究,读什么书,并给予有益的教导,对于不着边际和漏洞百出的回答,他总是不留情面。他希望学生们都如他一样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做学问,能够事业有成,使考古事业兴旺发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校园和学术圈里,这是求之不得的教诲和点化,但是在今天这种严肃的治学和求学早已被轻易获得的稀松平庸的学问所替代。环顾当今学林,世风日下,教学和科研夹杂了太多的金钱和权利的腐臭气,一些学术才俊陷入津贴、课题、项目、基金、基地的争夺中,灵气、灵感甚至灵魂泯灭在表格和潜规则中,不习惯独立思考、盲目跟风、抄袭已成为学术界多年的陋习,高产量低质量的产业化学术方式更是大行其道。相形之下,先生坚守的却是传统清苦、持之以恒的学风和反复推敲的高质量学术耕耘。
        第一流的人才对时代和历史的贡献,除才智成就外,更在于才智之上的崇高品格,这种品格引领后人。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他把一生献给了考古学的教学和研究,七十多岁仍站在讲台上上课,八十多岁甚至到现在仍笔耕不辍。他常说,教员上课教书育人是本。他对教书、科研、考古文博事业有一种特殊的执着和虔诚,这已成为他生命的全部。凭他在多领域的地位,请他参加学术评审、文物、古籍鉴定的事很多,请他做顾问的事也不少,他一般会拒绝,如他同意,必然一丝不苟对待,但从不收取报酬。现在靠参加评审会发财的人屡见不鲜,不拿钱实属罕见。说起先生,国家图书馆的李致忠先生总是竖起大拇指。一次,国图请先生看了一个版本,事后送两千元钱过去作为正常的劳动报酬,先生不要。初次与先生接触的李致忠先生以为这么大学问家是不是嫌少,赶紧解释。宿先生笑着说,这是给了他学习的机会,应该表示感谢的是他。这事让李致忠先生在钦佩宿先生学问的同时,更折服于他的做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根据国家规定,每人一个月二百元的咨询费,先生是古籍小组1958年成立以来唯一健在的成员。某日他发现一摞来自新闻出版总署的汇款收据,早上5点半打电话质问我是怎么回事,并坚决要求退回。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摆脱内外各种束缚,内心宁静,在心灵自由的田野里追求真理的人。他有自己做人的原则,对钱看得很淡,他从不拿学问和学术地位作为名利的敲门砖,更不会用学者的良知获取钱财,那种不流俗、不苟且、不迁就的风骨,那种豁达的境界,向我们展示了超凡脱俗的大家风范。
        先生所具有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德不仅属于他自己,更属于我们中华民族,我们应该积极保护整理先生的学术资料、学术思想,留下更多的影像数据,嘉惠后人,使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