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庚辰与孝宽同诸子(谕宜以耕读为本) 【原文】 吾积世寒素,近乃称巨室(1)。虽屡申儆(2),不可沾染世宦积习,而家用日增,已有不能撙节之势(3)。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尔辈宜早自为谋。大约廉余拟作五分,以一为爵田,余作四分均给尔辈,已与勋、同言之,每分不得过五千两也。爵田以授宗子袭爵者(4),凡公用均于此取之。 吾平生志在务本,耕读而外别无所尚。三试礼部,(5)既无意仕进,时值危乱,乃以戎幕起家。(6)厥后以不求闻达之人(7),上动天鉴,建节赐封,忝窃非分(8)。嗣复以乙科入阁(9),在家世为未有之殊荣,在国家为特见之旷典,(10)此岂天下拟议所能到?此生梦想所能期?子孙能学吾之耕读为业,务本为怀(11),吾心慰矣。若必谓功名事业、高官显爵无忝乃祖(12),此岂可期必之事,亦岂数见之事哉? (13)或且以科名为门户计,为利禄计,则并耕读务本之素志而忘之,是谓不肖矣! (14) 【注释】 (1)吾积世寒素,近乃称巨室:我家几代都是贫寒人家,直到近来才成为大户人家。巨室:指名望高势力大的世家大族。写此信时的光绪六年(1880),左宗棠已是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管理兵部事务,二等侯。当年秋,又授两江总督兼充办理南洋通商事务大臣。可以算作名高势大的世家大族。 (2)虽屡申儆申儆:虽然屡次训诫你们。申儆(jǐng):训戒。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 (3)已有不能撙节之势:已经出现不可遏止的势头。撙(zǔn)节:抑制、节制。语出《礼记·曲礼上》:“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孙希旦集解云:“有所抑而不敢肆谓之‘撙’,有所制而不敢过谓之‘节’”。 (4)爵田以授宗子袭爵者:其中爵田归承袭爵位的宗子所有。爵田:古代朝庭封其爵位时还赏赐田地,称为“爵田”。左宗棠为二等侯爵。宗子:指宗法制度中身承大宗的嫡长子。分家时,宗子除了占有家庭财产的主要部分外,还继承老家长的爵位。左宗棠的宗子为嫡长子左孝威。 (5)三试礼部:三次参加礼部会试。左宗棠三次以举人身份赴京参加礼部考试,皆落第。其实道光十五年(1835)第二次会试被取为“誊录”(即抄写文书)。左宗棠心高气傲,不甘屈就而归。 (6)乃以戎幕起家:指咸丰二年(1852),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左宗棠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解长沙之围。咸丰四年3月,太平军再入湖南,左宗棠又应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入幕,使湖南政局终得转危为安。左宗棠亦被曾国藩保举,被任命为兵部郎中,并赏戴花翎。 (7)厥后以不求闻达之人:其后我这个不求出名显赫之人。“不求闻达”见诸葛亮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之后”。按:左宗棠为人很自负,常自比诸葛亮,在收复新疆后更是如此,信札的落款往往自署“老亮”。左的藩司林寿图喜欢跟左宗棠开玩笑,当左宗棠自吹如何料敌如神,明见于万里之外时,林便笑道:“此‘诸葛、之所以为‘亮’也。”左听了居然大为高兴。在这封给儿子的信中也有不自觉流露。 (8)上动天鉴,建节赐封,忝窃非分:居然惊动了皇上,让我作为陕甘总督,有赏赐太子太保衔,封二等侯。建节:秉持旌节。唐时,节度使或经略使受任,皆赐旌节。后亦以指大将出镇。左宗棠为陕甘总督,封疆大吏,类似唐代节度使。又出征新疆,所以自称“建节”。忝窃(tiǎn qiè):谦词,是说自己获得了不应有的高位和名声。语出东晋羊祜《让开府表》:“且臣忝窃虽久,未若今日兼文武之极宠,等宰辅之高位也”。 (9)嗣复以乙科入阁:后来又以举人的身份进入内阁。古代科举考试分为甲、乙科。甲科是把全国的举人集中到京城里举行“会试”。“会试”中试者在宫殿举行“殿会”,此次中榜者称为进士。进士又分三等:第一等的称为“一甲”,称“进士及第”; 一甲仅限三名,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二甲若干名,称“进士出身”;三甲亦若干名称“同进士出身”。乙科是指集中全省秀才在省城举行的“乡试”(即省试 ) ,中试者称为举人。内阁:明清时代的中央中枢机构,明代由大学士组成,清代由军机大臣组成。光绪七年,清廷召左宗棠入值军机,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管理兵部事务。所以左宗棠称“入阁”。 (10)旷典,没有过的典章制度,指以举人入内阁。 (11)务本为怀:只从事耕读。“耕”是国家之本,“读”是做人之本。 (12)无忝乃祖:不羞愧、玷污祖先。忝(tiǎn):羞愧、玷污。 (13)此岂可期必之事,亦岂数见之事哉? :这种“功名事业、高官显爵”之事怎么能一定实现,又怎么能经常发生呢? (14)不肖:本义是不像。后来多用于品行不好,没有出息的子孙,如“不肖子孙”。 【简评】 这封家信写于光绪六年庚辰(1800),此时长子孝威已经去世,是写给孝宽、孝勋、孝同三个儿子的。此时左宗棠部将刘锦棠攻陷英吉沙尔、和田,收复天山南路,分裂势力头目阿古柏在绝望中服毒自杀,历时15年新疆战乱至此平定。左宗棠亦因收复新疆的战功被封为二等侯。此时俄罗斯正准备反扑,一方面向西增兵伊犁,向东则遣军舰至中国海面,声言决裂。面对沙俄的挑衅,左宗棠毫不畏惧,拟订了一个三路出击,收复伊犁的计划,并冒着炎热“舆榇发肃州”,积极部署军事。就在这戎马倥偬之际,写了这封家信,教育诸子要以“耕读为业,务本为怀”,不要一味贪图功名富贵,“以科名为门户计,为利禄计”。 更不可“不可沾染世宦积习”。 为了教育诸子,他以自己家世和本人经历作为“活教材”,以证明自己出身寒微,并非是世家巨室:祖父左人锦是一位国子监生,由朝廷供给衣食而已。父亲左观澜更是一位县学廪,贫居教书二十余年的私塾教师。自己是16岁母亲病故,19岁父亲病故,在长沙城南书院读书时因家境贫寒,是由书院供给伙食。21岁婚后仍贫穷无法自立,只好入赘岳家。左宗棠因为不能自食其力而感到羞耻,便向岳母借得西头屋居住,单独开火做饭。并告诉诸子自己“平生志在务本,耕读而外别无所尚”三次应试落选后便无意仕进,只是因为“时值危乱,乃以戎幕起家”。因此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继承自己的志向,看淡功名富贵,“学吾之耕读为业,务本为怀”;勤俭节约,对“家用日增,已有不能撙节之势家中”大手大脚花钱很是不满。这种家庭传统教育,左宗棠在家信中经常进行,不止对诸子,对亲属也是一样。如《致癸叟侄》:“吾家世寒素,科名不过乡举,生产不及一顷,故子弟多朴拙之风,少华靡佻达之习,世泽之赖以稍存者此也。近颇联姻官族,数年以后,所往来者恐多贵游气习。子弟脚跟不定,往往欣厌失所,外诱乘之矣。唯能真读书则趋向正、识力定,可无忧耳,盖慎诸!” 为了遏止这种豪门公子大手大脚花钱的恶习,左宗棠不仅是批评教育,而且从源头上加以限制:将自己的积蓄分作五分,“以一为爵田,余作四分”。其中孝宽、孝勋、孝同每人只有一份,约五千两银子。遏制源头,使其明白收入有限,无法再大手大脚。这对今日的官二代、富二代,不知是否有借鉴参考作用? 在这封家信中,同样也表现出左宗棠的强势与刚愎,如书信最后,左宗棠申饬道:“或且以科名为门户计,为利禄计”,忘记了耕读务本这个向来志向,那就是“不肖子孙”。如此严饬之下,不知是否们起到震慑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